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朱自清 >

朱自清春讀後感(通用5篇)

朱自清春讀後感(通用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春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朱自清春讀後感(通用5篇)

朱自清春讀後感1

如果説有一篇最適合在春天裏朗讀,能讀出一種極致的美感,能讀得心暖暖地融化,讀得眼中幾乎要湧出愜意的淚水,那應該是朱自清的《春》吧。請想象:久經悽風寒雪的冬天,心和眼一樣的乾澀枯寂,單調而寂寞地盼,甚至盼到了絕望。突然,呼啦啦,天地奇蹟,豔豔的五彩繽紛,亮亮的金碧輝煌,脆脆的聲清清的香甜甜的笑,紛沓沓在我們的身邊擠滿。呵,讀讀《春》吧,誰能不欣欣然地放歌?

《春》帶給我們的,是生命感的驚蟄,心靈最柔軟處的一次醍醐灌頂的驚蟄。裏面的每一個字,都在魚兒似的躍躍欲試地跳出水面,她們順理了春的足跡,喚醒着我們沉寂的感覺,走出灰暗的絕望之域,帶着微笑向那個可以縱情歡歌的希望天堂進發。這,是我今天又一次讀《春》最強烈的感覺,是過去沒有的。

不止一處,我讀到別人眼中的《春》,被“結構美”“語言美”“情感美”的賞析同化了。也不止一次,從這樣的角度,帶着孩子們走在《春》裏,讓他們讀一讀,賞一賞,悟一悟。未褪盡稚氣的聲音,增添了課堂的春意,於是我便順理成章地得意於教學的“成功”。但是,我從沒有感動過,也沒有讓孩子感動過。很簡單,那是朱自清自己的《春》,是一篇文章叫《春》。

現在,讀《春》,不知道為什麼,一句話反覆出現在心裏:這是希望的春,這是我們的春,這是我們的希望的春。它不再隱藏在那形形色色的美景深處,從草尖、花蕊、柔風、雨絲中,浮現出來,以深呼吸的狀態吸引着我們的目光。朱自清的《春》,應該是人的春,是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美好的希望播種和耕耘的春。處處美景,只是做着人的陪襯,變成希望萌發的催化劑。

開篇的那句吶喊,撲面而來,令人肅然。這種盼望是什麼?是身上多些淡淡暖意,抑或是色彩斑斕的視覺享受?如果關注一下“腳步“,會發現它和文章最後一段的關聯。”領着我們上前去“,春走前面,我們緊隨其後,激情滿懷地走,力度十足,奔向的一定是充滿快樂的地方,那就是希望的招引。春天來了,因為希望來了。

春草之所以美,是因為我們無拘無束的放鬆姿態。漫長冬日的拘謹,一下子找到了最佳釋放方式,那種快樂是盡情的。但這裏極有分寸,“兩“”幾“在提醒我們,放鬆而沒有放縱。再照應第七段的內容,便發現草地上歡快的我們,是為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更重要還是”各做各的一份事去“。那份內的事,才是希望。

春花的美,豔麗而芬芳,令人陶醉。當然我們不能忽略那個“閉了眼“。多麼富有神韻的詞啊,色彩之豔留成餘韻,清香之意猶在鼻端,讓思緒玩一回浪漫:那碩果累累的希望,登場了。”已經“,誰説希望還很渺茫?”滿是“,誰説希望不令人神往?我固執地認為,正因為有這樣的神來之筆,朱自清的花才脱了俗氣,呈現出與他人筆下的花不一樣的風姿。

春風裏,讀讀“新翻“的氣息,這樣的泥土上,走着多少辛勤的腳印。有多少腳印,就會有多少希望。春雨中,讀讀”默默工作“的身影,每一縷雨絲,都浸透了為希望勞作的努力。這兩處,從播種的清香風,到耕耘的淡淡雨,緊扣着我們的希望歷程,走出愈來愈濃的春意。

春天的人——我們,在3——6段的寫景中,都不缺少精彩的身影。但作者感覺太淡,還不夠強烈,於是,第七段便出現了最響亮的文字。如果仔細品讀,你會發現這段的語言風格和上文有很大差異,氛圍活躍了,節奏加快了,發音響亮的詞語也多了。文字中,洋溢着高亢的精神、激情的生命。當讀出“有的是希望“時,你有什麼感覺?我那時,感覺到每一根神經,都激烈地振動着,每一個細胞都像浸透水的黃豆種子,萌發!

再看高潮處:剛落地的娃娃,瞧瞧他幼嫩的臉頰和純清的眼睛,是我們的希望在長着。花枝招展的女孩子,看看她歡樂的笑容和輕盈的舞姿,我們的希望多麼美好。健壯的青年啊,揮動着強勁有力的腿腳,是召喚着我們向光明的希望前進。這樣的層次,需要柔柔地讀,歡快地走,高昂地讀,從呢喃讀到吶喊,由微笑讀到嚴肅,把春天帶來的希望,一顆顆,植入我們日漸旺盛的生命裏。

或許有朋友會説:你舉出的大多是一段中的某一點詞,並不能代表作者傾注感情在寫“希望”。我以為,我們可以把這些點串起來,首先會發現他們組成了全文基本的線索,貫穿全文的重要“春之特徵”。其次,畫龍點睛的地方,會輻射出很多內容,但如果那些內容缺少了整個點,便會顯得淺薄而單一。我們試着去掉這些詞,再去看“春”,除了“美”“朝氣”外,很難讀到更深的內容。僅僅憑藉“美和朝氣“,春的意味要打折扣的。所以,把“希望”的感受,從《春》裏挖掘並突出出來,會讓文章多了深度,也多了平靜中的激情。

如果只讓我説《春》寫出了美麗,那我更願意去品味一幅幅精美的畫片。如果只讓我説《春》是一篇結構精緻的文章,那我更願意欣賞一座座凝聚嚴謹的雕像。名篇,帶給我們的,更重要的是內裏的神,能夠喚醒並打動我們心靈的力量。《春》,在華麗語言精巧結構的背後,就儲存了這樣的魅力。一首希望的讚歌,一首屬於我們的讚歌,才有理由讓我們去喜歡她,在春風裏放聲吟誦。

朱自清春讀後感2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讚歌"。其實這是錯誤。《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瞭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藴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嚐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

《春》一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筆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着,躺着,打兩個滾兒,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如果作者沒有發自內心的由衷的喜愛之情,怎能寫出這等精彩之筆!在朱自清筆下,春風、春雨都顯得那麼美。風中的柳枝是多麼温柔,風中的樂聲是多麼動聽,風中的氣息是多麼令人心曠神怡!還有,那綿綿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像薄煙,表現了飄渺朦朧之美。我讀着讀着,彷彿正在春風中盡情地欣賞一部春天的樂章,一幅春天的寫意畫。作者對春天真摯的讚美之情,已不留痕跡地融入了景物描寫之中,讓我讀來回味無窮。

《春》一文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繪春天美景,再寫春天裏的人們。我們在春天裏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氣息。這氣息,能讓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讓懶惰的人勤奮工作,讓失望的人充滿希望。

讀着讀着,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副美麗的景象,一副春天特有的景象:桃樹,梨樹,杏樹上都開滿了一朵朵嬌豔的花,有的紅的像熊熊烈火,有的粉紅粉紅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潔白的像雪花,花兒散發着迷人的香味,閉上眼睛,樹上彷彿結滿了桃子,杏子,梨子!蝴蝶,蜜蜂圍着花兒翩翩起舞,野花數不勝數:雜樣兒,有名字的,無名字,都像趕集似的聚在草叢裏,像一隻只彩色的眼睛,像一棵棵閃爍的星星,一閃一閃的調皮地眨着眼睛

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讚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裏的傳統文化積澱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春》確實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細讀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是一個大病初癒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着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一個經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衝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總覺得,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温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

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這幅圖畫。

朱自清春讀後感3

讀朱自清的《春》,讓你感到韻味無窮,百讀不厭。你也許會説,是作者描寫的春色的生動感染、打動了你,但如果再追問一句,那是為什麼呢?不知你是否還能講得清楚。

我來試着説説看。

中華民族,為自然經濟所決定,講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因之,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在文學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為最常用的寫作方式,人們又常常以意境稱之。但人們對意境的理解往往侷限在情景相融上,卻恰恰忘記了意境最本質的特點是空,是以有限之景含無限之情。説來,意境原本就是一個佛家用語,是佛家六種境界之一,而是佛一空,何境界之有?這樣一種空的觀念進入中土後,與中土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有着一種天然的親和性,遂成為中華民族文學世界中意境這一重要的美學範疇的本質屬性。你只要翻翻中國曆代文論選,就會發現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味在鹹酸之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字眼觸目皆是,它們強調的一箇中心都是以有限而含無限。

明瞭了這一道理,我們再來探尋《春》的藝術魅力就比較容易了。

《春》固然將春色渲染得生動感人,但寫春色其實也就是寫人的生命形態,天人合一麼,而有限的春色卻藴涵着無限的生命形態供人去生髮去解讀,給人以無限的再創造的空間,所謂不僅有具體生動的象,而且更有象外無限的象之謂是也,就看你是否領悟,能否闡發。

我們具體來看這一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你讀這一段,心中一定充滿欣喜之情,為什麼呢?你會説,五顏六色,鮮豔奪目,多美呵!是呵,是美,但這美之所以打動你,是因為你希望生命的形態也像這樣五顏六色,鮮豔奪目。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學家;有的人安於平凡,希望安分守己,過家常日子;也有的人願意東奔西跑,不斷變換工作環境,雖無大的成就,但卻充分體會品嚐工作的樂趣。有的人外向,言語滔滔不絕;有的人內向,輕易不向人表露內心。但所有這些,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生命都像這些花兒一樣鮮活,飽滿,充滿生命的芬芳。你不能用一種生命形態去規範另一種生命形態,你也不希望這樣,猶如你不能因為喜歡桃花紅得像火,你就讓杏花、梨花都改變了顏色。你也許會説,我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這些。是的,你在理性上不可能想到這些,但從格式塔心理學的異質同構原理來説,這些景色描寫卻潛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態的趨向。自然,我在前面已經説過,意境的本質屬性原本就是一個空字,給你以無限解釋的可能,而我的這種解釋,只是其中的一種。關鍵在於,你要有進行這種解釋的意識。

當然,解釋的無限不是解釋的任意,對象外之象的解釋要與象的屬性相吻合,桃花、杏花、梨花總是與美好、鮮活的生命形態相聯繫,而不可能與惡劣、頹敗、死亡有絲毫關聯。

這種象外之象可以是一種生命形態,也可以是一種生命感覺。我們來看這樣幾句: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醖釀。這是一種充滿生命鮮活的温情,足以使你飽受創傷的心靈、情感得到撫慰。人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總難免要受到和積累起許多委屈、傷痛,因之,特別希望得到一種温情,這也是你讀到上面這段文字感到特別舒意的原因所在。

還有,這種象外之象還可以是某種生命的特質。你來看這樣一段描寫: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連續兩三天的雨,本來是最讓人心煩的,但當這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時,再配以充滿生機的樹葉兒的綠,小草兒的青時,就讓人感到了生命的滋潤。而我們的生命,早已在社會的強行運轉中,枯涸了,乾裂了,我們早就盼着友誼、温情、情趣、理解等等滋潤我們的心靈了,而這種滋潤,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式的潤物細無聲是再適合不過的了。而夜色,又在催旅人回家,光的黃暈造成的温柔,細雨給人的滋潤,正是人心靈所渴求的家園。最妙的,還有這樣幾句: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着。稀稀疏疏,讓人感到了宇宙的大與人的小,但靜默着,又讓人感到了人因生命的滋潤、家園的安寧而底氣充沛、中氣十足。

不同的景,藴涵着對生命的不同的描述與理解,這正是作者選擇、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內在的理路,也許作者自己也意識不到這一點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覺按照自己的藝術理解去寫。

作者在文末還寫到了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壯的青年,都給人以極大的生髮空間,只是相對於前面,寫得更為簡約,這種詳略的搭配也同樣可以作如是觀。

象外之象中前面的象,是具體的自然之象,後面的象則因為讀者的閲讀而被充填進了社會與人生的內容,而這樣的一種充填,又由於讀者的各自不同,所充填進去的社會與人生內容又各各不同,從而在讀者的閲讀過程中,極大地擴大、豐富了作品的'意藴,也由於後面象的存在,使前面的象顯得既空靈又充盈,從而使文章雖然十分短小但卻含意無窮,給人以不盡的回味,這正是寫景詩文所構成的意境的魅力所在。

《春》的藝術魅力也正在這裏。

朱自清春讀後感4

讀完《春》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春天就是一個起點,只要你起跑很完美,未來就無限美好。“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着我們上前去”。多麼有詩意的一篇散文啊!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春天是草長鶯飛、百花盛開的季節,春天是生機勃勃的季節。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被作者出神入化的寫作手法所迷住,好像被帶到了世外桃源一樣。嫩嫩的、綠綠的的小草佈滿了田野裏,孩子們在無憂無慮地玩耍着。桃樹、杏樹、梨樹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千姿百態的花兒散落在草地上,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楊柳風”,風像母親一樣撫摸你,還夾雜着泥土、青草、花兒的氣息。雨是春天最尋常的,像牛毛、像花針,喚醒萬物……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可以使人精神煥發。春季是一個開始,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季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春季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抓住春季這一時機,繼續向新一階段前進,只要肯努力,成功就是你的!以前的挫敗和失落都被春風吹走,向你迎面走來的是新的開始,以前的一切早已成為歷史。春季就是一條起跑線,努努力,加加油,你的起跑一定會很完美!我們的祖國也要像春季一樣,猶如東方一條盤旋的巨龍,總有一天會“振翅高飛”!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體會到:春季就像未開墾的處女地,只要你在春季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收穫碩果累累的金秋!

朱自清春讀後感5

讀朱自清的《春》,讓你感到韻味無窮,百讀不厭。你也許會説,是作者描寫的春色的生動感染、打動了你。

《春》固然將春色渲染得生動感人,但寫春色其實也就是寫人的生命形態,天人合一嗎?而有限的春色卻藴涵着無限的生命形態供人去生髮去解讀,給人以無限的再創造的空間,就看你是否領悟,能否闡發。

例如:我們具體來看這一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你讀這一段,心中一定充滿欣喜之情,為什麼呢?你會説,五顏六色,鮮豔奪目,多美呵!是呵,是美,但這美之所以打動你,是因為你希望生命的形態也像這樣五顏六色,鮮豔奪目。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學家;有的人安於平凡,希望安分守己,過家常日子;也有的人願意東奔西跑,不斷變換工作環境,雖無大的成就,但卻充分體會品嚐工作的樂趣。有的人外向,言語滔滔不絕;有的人內向,輕易不向人表露內心。但所有這些,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生命都像這些花兒一樣鮮活、飽滿、充滿生命的芬芳。你不能用一種生命形態去規範另一種生命形態,你也不希望這樣,猶如你不能因為喜歡桃花紅得像火,你就讓杏花、梨花都改變了顏色。這些景色描寫潛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態的趨向。自然,給你以無限解釋的可能,而我的這種解釋,只是其中的一種。關鍵在於,你要有進行這種解釋的意識。

不同的景,藴涵着對生命的不同的描述與理解,這正是作者選擇、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內在的理路,也許作者自己也意識不到這一點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覺按照自己的藝術理解去寫。

文章雖然十分短小但卻寓意無窮,給人以不盡的回味,這正是寫景詩文所構成的意境的魅力所在。《春》的藝術魅力也正在這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zhuziqing/ole0d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