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朱自清 >

朱自清《威尼斯》讀後感

朱自清《威尼斯》讀後感

《威尼斯》是朱自清的一篇遊記。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朱自清《威尼斯》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朱自清《威尼斯》讀後感

朱自清《威尼斯》讀後感

讀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古城的美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掩上書,一個名詞卻忽然跳了出來:“東方威尼斯,"不禁啞然。

“東方威尼斯”何許地也?就我所知,彷彿是用來稱呼蘇州的蘇州有水,有園林,有歷史,似乎和這稱號很配了。可是仔細一想,威尼斯的水多幹淨呀,蘇州的水現在能比嗎?威尼斯的古蹟保留得多好,可蘇州呢?除幾個園林外,古巷子是一條接一條地拆呀。戴着這頂帽子而兩相對比,整個給自己臉上抹黑。於是悄悄的,好像現在多有人把浙江周莊稱為“東方威尼斯”了。稱呼的人得意了:周莊環保不錯,老房子也沒拆,這頂帽子大約可以戴穩了吧?可戴帽子的人卻不想一想,威尼斯何許地位也?是地中海商業的心臟,論文化則有丁託萊託、提香、卡奴喬、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有拜倫的英雄,有柔媚的夜曲,這些無論在世界政治經濟史上還是文化史上都值得大書特書的名字,周莊能比嗎?這頂帽子大得過分,戴在頭上怎麼看怎麼像偷來的。

我們還有過“東方巴黎”、“東方紐約”等等等等。就連觀音菩薩也一度被好事者稱為“東方維納斯”。這真是豈有此理!維納斯,也就是希臘人的阿佛洛狄特,生於海水泡沫,專習愛與美,整天沒事做,就知道揹着丈夫偷情,和天上人間的美男子瞎鬧。這種“蕩婦”能跟咱們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相比嗎?

説到底,安上“東方”兩個字就有一種默認了低人一等的味道,且預先擺出了一付無賴嘴臉:怎麼樣?不像?聽好了,我這可是“東方”的!

這類稱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甚囂塵上,風行一時,現在不太多見了。大約是長袍而禮帽的先生們也覺得這頂帽子不大合適了,只是走出衣帽鋪換了一身打扮的時候,竟鶴鼈而綸巾的少,西服而禮帽的多了。

要知道,中國人穿西裝十個有九個難看。要麼不知道怎麼穿,要麼穿上不合體,要麼氣質就不對,還是像偷來的,現在這頂帽子,大約是因為有衣服相配,底氣足了一些吧,不再號為 “東方的”而高舉名牌:“中國的。”

我們有“中國的硅谷”中關村。這樣的口號提出來,總還算是一個有志氣的目標吧。可我就不懂了,幹嘛非得是“硅谷”第二甚至第三、第四呢?人家“硅谷”十了多少年了,你再學人家就無論如何談不上超越,永遠跟着別人的腳步走了。説到底還是信心不足。為什麼不另闢蹊徑呢?比爾・蓋茨來中國,IT業的老總們一窩蜂地南下給他捧場,值得嗎?格局狹小,胸襟狹窄,目光侷促,就算能説出幾句“豪言壯語”,還是像硬着頭皮,打腫了臉充胖子。

從威尼斯開始,談了這麼多。其實我無非是想説,蘇州也好,周莊也好,中關村也好,站穩了腳跟自己要做好。當全世界矚目不能不看你時,那些來自西方的帽子,就可以統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拓展閲讀:朱自清《威尼斯》賞析

威尼斯這座世界名城已被許多人寫入文中,摹在畫上,攝入鏡頭,要想突破他人巢臼,重新再現這座城市的美麗風光,需要尋找另一種獨特的視角。朱自清的遊記散文《威尼斯》,實現了風情與遊蹤的整合,再造出新的藝術景象。

文章採用了風情與遊蹤雙線交疊的手法,時而遊蹤,時而風物,分散重合,穿插交融,重構出一種和諧的美。

讓我們循着文章時空交叉的線索,做一次威尼斯的夢遊吧。

本文以空間轉移為主體導向,時間的線僅僅是一種陪襯和點綴,好似在暗暗提醒你明媚的白天已經過去,朦朧的夜色開始降臨。至於空間的線索則完全是依照着旅遊的習慣展開的。走出威尼斯火車站,作者首先為我們勾畫出城市的全貌和總體佈局,然後領我們進入威尼斯最著名的聖馬克方場。它南臨大運河,東邊居中是聖馬克堂,右首矗立着一座鐘樓。緊挨教堂,建在運河邊上的是公爺府,這裏是威尼斯最熱鬧的、最華妙莊嚴的地方。聖馬克教堂建於十一世紀,已有八九百年曆史,拜贊廷式的中央圓頂式結構融進了線條輕快、造型挺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東西方藝術交融在一起,莊嚴而華美。堂內屋頂與牆壁在黃金色的質地上嵌滿碎玻璃製成的畫,耀眼奪目,金碧輝煌。聖母像的顏色或藍或紅,顯得異常肅穆。用各種顏色和花形的大理石鋪成的地面在空闊陰暗的氛圍裏,更覺偉麗森嚴。教堂左右有兩溜兒三層樓房,式樣別緻,並不對稱。白石造的拱門恰與教堂的門面與圓項相稱,越發襯托出教堂的超凡脱俗,氣宇軒昂。教堂的右首有個空闊的小方場,鐘樓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缺,以偏取勢。整個方場的`建築,既有節奏起伏,又很勻稱和諧,真可謂意大利建築史上的精品。作者由表及裏,又由內及外,秩序井然地描述了聖馬克教堂及附屬建築羣的壯觀景象,層次感極強。

沿教堂向右,就是建在運河邊上的公爺府了。它最著名的有壁畫和屋頂畫,其中丁託列託的《樂園》,筆法豪放,構圖宏大,色彩響亮,畫面動人,開巴羅克之風。當然最有價值還要算公爺府哥特式的建築了。三層構造,下兩層由尖拱門與柱子組成,最下層拱門簡單疏闊,中層相對疏密,最上層更加簡單,除了疏落的門窗,一根柱子也沒有,整塊牆面用白的、玫瑰紅的大理石砌成樸素的方紋,在日光裏鮮明得像少女一般,一派典型的意大利風格。從運河中看這座建築,像在水裏又像在畫中,玲瓏的底架,精巧的房屋結構,豔而雅的顏色,令人惝恍迷離,似夢非夢。如果説,在聖馬克堂建築羣上作者突出的是富麗堂皇,莊嚴肅穆的外觀,是那種強憾人心的動魄力,那麼王爺府更注重的則是如畫如詩的意境和詩意般的朦朧美。兩物比照,特點各異,形象鮮明突出。至於對於聖馬克方場西北面另外兩座著名教堂的介紹,則採用粗寫的手法,側重於繪畫藝術成就的簡介,如丁託列託的《十字架》、卡奴窪的《聖處女昇天圖》、倍里尼的《聖母像》等。

如果我們依序作者筆下的描述,將這些空間建築按文中所敍的順序和位置連綴排列起來,會輕而易舉地臨摹出一幅以聖馬克方場為中心的威尼斯主要勝地的遊覽圖,而且準確清晰,這不能不歸功於作者邏輯敍述的嚴謹和規範。

在條理性、層次感極強的記遊中,文章還穿插了威尼斯風情風物的介紹,表現出作者在建築、造型、繪畫、音樂、工藝製造、風土人情等多方面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造詣。

首先是它的水色。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大運河像反寫的S橫穿全城,河替代了街,小河道便像北京的小衚衕。大小河道互相貫通,輪船和“剛朵拉”(一種搖櫓的小船)在運河裏隨意遊蕩,愜意得很。威尼斯有的是橋,橋橋相連,四通八達,想去哪兒都走得到,無需下河。清澈透明的綠水倒映出哥特式建築的清影,半明半暗,宛若一幅油畫。中國人便一下回想起江南水鄉的清麗秀美。在文化風俗上,各民族之間確實存在着許多相通會意之處。只不過江南更多些東方的味道。

其次便是它的藝術氛圍。意大利做為歐洲文化的搖籃,在音樂、繪畫、工藝製造上都有其絕頂之處。作者描繪了威尼斯最誘人的夜景,大運河上回蕩着的抒情小夜曲。文章先鋪敍出夜曲的序曲:家家窗下飄着歌聲。隨後便推出主要樂章。在運河上,有用紅紅綠綠的紙球燈裝點的專門用來唱夜曲的船,兩旁排着“剛朵拉”,唱曲的圍桌而坐,有男有女,輪到便站起來唱,旁邊還有配樂。頗像今天流行的“卡拉OK”。歌詞自然是最純粹、最清朗的意大利語音。當然樂章的主旋律還要由意大利的歌女們一展歌喉,她們才是飲譽世界的歌手。唱完幾曲,船上就跨過人反拿着帽子收錢,多少隨意。不想聽了,“剛朵拉”就搖向別處。很像江南名勝秦淮河的光景。只是秦淮河的笙歌徹夜,更具迷人色彩。

還有每隔兩年在威尼斯舉辦的國際藝術展覽會,聚集了歐美各國繪畫雕刻的精品,種類繁多的現代派作品隨處可見,新奇得教人眼睛發亮,卻説不出數路。還有諸如玻璃器皿,刻花皮件,大理石小雕像等等,皆為威尼斯的名產。作者結尾部分對繪畫、工藝製作藝術的簡述,恰到好處,使文章在整體敍述上更顯得詳略有序,重點突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zhuziqing/mmzmz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