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朱自清 >

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賞析

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賞析

朱自清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筆墨變化多端,有典雅的詩化語言,也有濃豔的語句。作者坦率和誠摯地流露出真情實感,將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風景描寫中間。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賞析,歡迎大家閲讀!

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賞析

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賞析 篇1

朱自清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筆墨變化多端,有典雅的詩化語言,也有濃豔的語句。作者坦率和誠摯地流露出真情實感,將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風景描寫中間,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相當突出地標誌着“五四”散文創作所達到的藝術成就。

對於社會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一向很善於進行精確和縝密的觀察,作出細膩和深入的描寫。朱自清在描繪自然景物的時候,都是在讀者不知不覺中,悄悄地完成的。這些委婉而富有韻味的描繪,在開始時似乎都是無關緊要的閒筆,他從各處名勝的遊艇講起,説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説到了這船上的“燈綵”,接着就擴展到多少條遊船上的燈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靄和微漪”,然後又過渡到描寫“碧陰陰的”、“厚而不膩”的河水,描寫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寫清朗的月光和渾濁的燈光,及其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景緻。在這一束束五彩繽紛而又變幻莫測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顯出“纏綿”和“渺渺”的豐富複雜的意境。

在表現秦淮河光亮的這一點上,朱自清運用的並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文字,他駕馭起文字來像具有魔力似的,非常真實地繪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麗與絢麗多彩,繪出了猶如印象派大師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畫。顯得非常豐滿和渾厚。這當然是由於作為現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文學藝術創作的許多有益的經驗,對於宇宙萬物的觀察和理解深刻的緣故,因此才能夠作出這種真實形象的描寫。

在塗抹鮮明豐富和渾厚濃郁的色彩,描繪燈光、水光和月光時,朱自清將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進去。他一開始就神往於秦淮河的歷史陳跡,因而產生了“空”和“靜”的感覺,然而當圓潤的歌聲,淒厲的琴聲,微風的吹漾,和水波的搖拂一起傳來時,他“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歷史和現實的交織輝映,確實使他的感情波濤起伏,他不是單純地在作風景畫,同時也剖析了自己心中的強烈感受,他將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風景描寫中間,因而當讀者在領略他筆下的秦淮河夜景時,也就領略了他情感與思緒的波瀾,領略了他內心中的搏鬥。做到了這樣的情景交融,就將綿密和藴藉的情致、豐滿和深遠的想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而更能夠洋溢出動人心絃的詩意,極耐人咀嚼和尋味。

當朱自清在聆聽秦淮河上妓的歌聲時,又進一步寫出了內心中劇烈的思想衝突,正如他自己所説,孔尚任《桃花扇》和餘澹心《板橋雜記》所寫的明末歌妓,對他產生了“奇異的吸引力”,早就想領略一番她們的聲音,因為沒有聽到而覺得“寂寥”和“無端的悵悵”,可是當載着歌妓的輕舟出現在他面前,進行兜攬和糾纏時,他卻又十分窘迫起來,拒絕聆聽她們的賣唱的歌聲。他此時既被妓們的歌聲所“誘惑”和“降服”,又因為拒絕她們的要求而感到內疚和抱歉。他的這兩種情緒都受到“道德律的壓迫”,卻依舊無法打消藴藏在自己內心裏的聽歌的願望,於是潮湧般的思緒使他陷入“重重的爭鬥裏”,深感自己是一個被“道德律”所束縛的“自私的人”。與他同遊的俞平伯,引用周作人洋溢着人道主義同情心的詩篇《小孩》,表示因同情歌妓而尊重她們的人格,經過細微的思想鬥爭後就決定不再聽歌了,這使作者覺得俞平伯不像自己那樣受到“道德律”的束縛,似乎比自己要來得高超。朱自清寫出自己在這方面的內心搏戰,可以説是坦率和誠摯地流露了自己的至情,這正是文學藝術創作中最可寶貴的東西。朱自清通過自己所走的艱苦的人生歷程之後,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痕跡。

俞平伯在與朱自清同遊之後,也寫了一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他追求的是“朦朧”和“渾然”的境界,在柔婉細膩的筆墨中顯出了一種清幽和空靈的意境,卻沒有朱自清那種亢奮的情緒和執著的追求。朱自清在燈光、水光和月光的交織之中,未能很好領略六代繁華的笙歌,因此再度產生了“寂寞”和“惆悵”之感,“心裏充滿了幻滅的情思”,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此時“五四”思想啟蒙運動的高潮已經過去,他在文化思想界處於暫時沉寂的苦悶的氛圍中間,只能踏踏實實地進行着探索和思考,他這種多少有些頹廢的“幻滅的情思”,不是來源於厭倦人生的遁世哲學,而是來源於思索黑暗現實之後的失望情緒。

前面已經分析過了,朱自清是通過文字的描繪,構成油畫般的效果的,這就不僅需要他在記述自然景色時,得寫出自己細緻獨到的觀察,運用潑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這種工筆畫的作風,也還需要他的詞藻來得華美、明豔和精雕細刻,只有像這樣的文字本身,才能夠保證他畫幅中的許多形象,達到十分精確、豐滿和渾厚的超度。他這些經過了千錘百煉的文字,儘管是夠華麗和明豔的了,卻又一點兒不顯出雕琢的痕跡,在這些讀起來琅琅上口,頗有情韻的文字底下,更顯得是藴藏了十分飽滿的形象,他盡力用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這來損害它,這正是他運用詞藻的高超之處。

總體上看來,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把華美的文采與精密的構思緊密結合在一起,他一路描寫過來的景色和人事,都是從平凡常見的境界中顯出新穎的發現,在文章構思中顯出驚警的思想,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可以當成是“五四”散文創作的成功的標本。

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賞析 篇2

文脈梳理

文章從作者與友人一起僱“七板子”遊秦淮河寫起,巧妙地以“槳聲燈影”為行文線索,由利涉橋到大中橋外,自夕陽西下到素月依人,描寫了完整的遊蹤,形成明顯的時空順序。同時,其中又貫串着作者的情感線索。在開始的遊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靜的,從容品味,賞心悦目,陶醉於秦淮河入夜的景色。並且在描繪燈光、水色和月光時,將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進去。而後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難解的糾紛”,文章就此出現了一個大轉折。作者的心緒起了變化,由對美景的沉醉轉為落入現實的悵惘。而文章的後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現自己“幻滅的情思”中,為讀者造成了一個回味想象的空間。這篇散文結構的又一個突出之處在於作者緊扣秦淮河夏夜的特點,將月光、燈火、水色等景緻作為描寫對象,其中又以燈光為重點,不僅細緻地描寫了不同時間、不同水域的燈光、河水、月亮三者的變化,而且還表現了華燈映水,燈月交輝的獨特意境,使讀者也能品出許多新異的滋味。

作品主題

作者在暮色的掩飾之下開始遊歷秦淮河,藉助小船進入“幻夢”般的精神世界,通過月亮移置排遣內心的惆悵,歌妓的出現使得暢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迴歸現實。作者感情的生成既源於揚州這一特殊的環境,更與情感的獨特經歷密不可分。文學創作成為作者表達內在情感以達到”剎那間”滿足的最佳選擇。“紙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着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

文章記敍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鋭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不同情境中的綽約風姿,引發思古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如夢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温柔飄香的綠水,彷彿六朝金粉所凝;飄渺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正所謂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作者的筆觸是細緻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緻的描寫手法。船隻、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等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歷史是秦淮河的養料,可以説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隻,霧裏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飄渺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藉助對歷史影象緬懷,將秦淮河寫得虛虛實實、朦朦朧朧,讓人陶醉,令人神往。作者本着力於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於道德律的束縛,一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藴深厚自然。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

總的來説,《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明顯地體現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細緻的特色。在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着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展現一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影象。

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賞析 篇3

“紙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着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以濃墨重彩為它猛繪一筆,再次展現了濃裝豔麗秦淮河的風采。

朱自清成名作《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記敍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鋭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綽約風姿,引發人思古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如夢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温柔飄香的綠水,彷彿六朝金粉所凝;飄渺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正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作者的筆觸是細緻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緻的描寫手法。船隻、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歷史是秦淮河的養料,可以説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艙前的頂下,一律懸着燈綵;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豔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綵。這燈綵實在是最能鈎人的東西。”“在這薄靄和微漪裏,聽着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豔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裏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彷彿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隻,霧裏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飄渺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藉助對歷史影象緬懷,將秦淮河寫得虛虛實實、朦朦朧朧,讓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原本着力於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於道德律的束縛,一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藴深厚自然。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總的來説,《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明顯地體現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細緻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着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文中展現了一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zhuziqing/ewy8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