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餘秋雨 >

餘秋雨西湖夢散文讀後感(通用3篇)

餘秋雨西湖夢散文讀後感(通用3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餘秋雨西湖夢散文讀後感(通用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餘秋雨西湖夢散文讀後感(通用3篇)

餘秋雨西湖夢散文讀後感1

餘秋雨筆下的《西湖夢》,給我的感觸最深。許是因為自己曾遊過西湖,這樣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聖地,山山水水都是讓人迷戀的。

曾經遊西湖的感觸還在心頭。記得那時我邁着清脆的步伐,冉冉地走過蘇堤、白堤這兩大生命堤壩。踏着滿地早已枯黃的殘枝落葉,聽着枝葉被踩折的聲音,想着白居易、蘇東坡這一世的成就與憤慨。“天大的才華和鬱憤,最後都化作供後人遊玩的景點。”是啊,在如今遊客們來來往往的堤壩上,已無法深刻感受到這兩大文豪心中的“天下意識、宇宙感悟”了,只是兩條長堤,人們心目中的遊覽物罷了。

“西湖給人以疏離感”。的確,望着那弗如滄海闊廖,卻無法一眼覽盡的西湖,一種莫名的疏離感是抹不去的。思緒無法被腦海與湖水禁錮,初冬,跟着漫天飛舞的落葉節奏,隨自己的影子在後方飄揚,並且感受着冷寂和蕭索。

雖覽的是同景,我卻並沒有他那樣理解的深刻,一切在他心中和筆下變得充滿象徵性和抽象度。對於中國宗教的提出的見解,對於中國文化人的人格找出的不足,對於中國精神文化決裂的憤慨……

他説:“蘇小小比茶花女活得更為瀟灑。”,他説:“中國傳統思想歷來有分割兩界的習慣性功能。一個渾沌的人世間,利刃一劃,或者成為聖、賢、忠、善、德、仁,或者成為奸、惡、邪、醜、逆、兇,前者舉入天府,後者淪於地獄。”

像這樣的跨越時空界限、充滿理性思考辨析的感悟在他的散文中隨處可見。他以自己對中國文化及文人歷史變遷的深刻理解,把現實與歷史、過去與現在緊緊相融,令人深思。散文十分講究個性,用古人的話説就是“賦詩要有英雄氣象:人不敢道,我則道之;人不肯為,我則為之。厲鬼不能奪其正,利劍不能折其剛。”而餘秋雨的散文便隨處可見這種“英雄氣象”。我想,如果在遊西湖之前拜讀這獨特的《西湖夢》,那麼到時站在西湖岸上,心底流露出的情致定是有所不同了。

餘秋雨西湖夢散文讀後感2

西湖,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聖地,作者餘秋雨感受着西湖的美,避不開這汪湖水沉浸着某種歸結性的意義,於是提筆,記下了西湖的種種。

西湖夢,是令人憧憬的,是令人嚮往的,是保留在人們心中那小小的歸屬地,為之奮鬥的。西湖夢,初讀餘秋雨的這篇文章,實在不知為什麼以夢為題,似乎與他寫的內容毫不相關,讀到第三遍時,有了模糊的概念,也許,是作者對西湖單純的夢,更或許,是作者感慨於數千年來文化人格的日趨沒落,而作者呼喚着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類靈魂的一種期望。夢,多麼美好的一個字眼啊。

文章結構層次鮮明,十分清晰。每一小節都談論到了一個主題,但各小節與文章最終寫作目的是相照應的。作者的聯想十分豐富:明代正德年間一位日本使臣遊西湖後寫下的詩,聯想到宗教並闡述了宗教與西湖的關係,聯想到了蘇東坡與白居易在西湖留下的兩條生命堤壩,聯想到了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退隱的林和靖,聯想到了名妓蘇小小和白娘娘。

第一節,作者自己初識西湖,與西湖親密接觸,日本使臣所作的詩,作者因此發生感慨,對於許多遊客來説,西湖即便是初遊,也有舊夢重温的味道,但也給人一種疏離感。就如作者所言:它貯極了太多的朝代,於是變得沒有朝代。他匯聚了太多的方位,於是他失去了方位。他走向抽象,走向虛幻,像一個收羅備至的博覽會,盛大到縹緲。也許這就是作者對西湖產生夢的原因吧。

第二節,作者開始了他的批判,發出疑問,是山水走向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山水?這一切歸結於非常實際,而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説實話,我並不理解餘秋雨為什麼這樣寫。我進能理解他寫魯迅時,魯迅勸不要將家般至杭州,因為他怕天大的才華和鬱憤,最後都化成供後人遊玩的景點。再也讀不到創世的文章了,因此,作者藉此批判了消極隱退於西湖,感於世風日下,羣體性文化人格日趨暗淡。

第三節,繼續借蘇軾,白居易之名批判消極隱退,大力讚揚了白居易和蘇軾當年所作所為,稱他們在文化品位上,是那個時代的巔峯和精英。但卻稱讚林和靖將隱士真正的做地道了,做漂亮了。我不太理解。

第四節聯想到了蘇小小與白娘娘。呼喚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類靈魂。蘇小小和白娘娘都為了愛情而發出生命的光輝,蘇小小憑藉自身,發散出生命意識的微波。作者藉此讚揚他們的生命力。

從語言上看,文字不算太悠美,講道理頗多,而且有些地方晦澀難懂,但文字卻有力的批判了消極隱退,大力讚揚了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類靈魂。

而從修辭上看,有比喻,令人更懂,給本身晦澀的文字增添了一些優美。

餘秋雨西湖夢散文讀後感3

西湖的美時常以各種姿態躍然於墨香飄逸的宣紙上,她淡粧濃抹總相宜的面容引得無數旅人駐足於此,為她提筆。因此,流傳了許多從古至今家喻户曉的佳作。

初識《西湖夢》,以為這也是為讚美西湖而作。一把劣質的`摺扇上描繪着一幅生動的西湖遊覽圖,餘秋雨先生便是因他童年的一件禮物認識了西湖。年長之後遊西湖,竟如遊故地,彷彿是在尋訪童年的夢境。然而在餘秋雨眼中“這個湖遊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來。過於玄豔的造化,會產生了一種疏離,無法與它進行家常性的交往”。這種疏離還因它積澱了太多歷史,太多朝代,使人在遊覽時不由聯想到歷朝歷代的人、事、物。

湖光山色本是平靜人心的,而西湖留下了太多,會不禁沉醉。如宋朝南遷至此,夜夜笙歌,他們可以暫時忘記驚慌,遠離戰火飛煙,享受太平。西湖將統治者們的心浸入暗綠的湖水,“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意志被消磨了,南宋也因此很快消亡。

宋代的蘇軾曾任杭州知府,為疏浚西湖而造了一座長堤。如今我們常常念及這道長堤和它留下的故事,而看似光彩的背後卻隱藏着人的自卑而產生的自私和嫉妒,蘇軾只得隅居於杭州,無法實現更大範圍的抱負。餘秋雨應該是對他有一絲惋惜的,“就蘇東坡的整體情懷而言,這兩道物化了的長堤還是太狹小的存在……他們本該在更大的意義上統領一代民族精神”蘇軾因一紙辭章來到杭州,而同為居於西湖旁的文人,林和靖似乎更自在。梅妻鶴子,閒來賦幾句詩,做一個遠離世間喧囂的隱士。後世常有追隨者,在現實社會中受挫後,便隱居山林,避世的態度使他們的人格封閉,無法將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境界傳播於眾。

這或許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諷刺,高尚的人格品質在現實中受到打擊時是如此軟弱。原本向外開放包容的文化後來漸漸向內自閉起來。

與前者不同,蘇小小和白娘子所有的是一種“野潑潑的人格結構”。她們不禁錮於千百年來的陳舊觀念和規則,去追求人本質的美。蘇小小的灑脱和白娘子的堅貞在那個時代是難得的,她們釋放了被長久壓抑的人性,即使那是被世人不解和指責的。

有人説人們信仰道德超越了道德本身,餘秋雨來到西湖,也許不僅僅是為尋找童年的夢,也是為尋找生命的湖泊。這一過程必然是艱辛的,想必也是書名的由來,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説:“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yuqiuyu/qgg2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