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魯迅 >

阿Q正傳語言特色

阿Q正傳語言特色

導語: 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描述沉重現實,是《阿Q正傳》的特點。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了阿Q正傳語言特色,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Q正傳語言特色 篇1

魯迅先生在進行小説創作的時候,非常擅長運用的就是詼諧、諷刺的風格,善於創造出冷幽默的氛圍,因此,眾多的學者對於魯迅先生小説的評價都是“嘻笑之怒,甚於裂毗”,以及“戚而能諧,婉而多諷”。在《阿Q正傳》這部小説當中,魯迅先生也延續了這種語言使用風格,不斷諷刺當時的依稀社會現象。比如對對於趙太爺等剝削階級的尖鋭諷刺和嘲笑。在小説當中介紹趙太爺與阿Q關係的時候,小説當中説:“……哪知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趙太爺家裏去。太爺一見,滿臉濺沫地喝進:“阿Q,你這渾小子!你説我是你的本家麼?”阿Q不開口。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説:“你敢胡説!我怎麼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麼?"阿 Q不開口,想往後退了,趙大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你怎麼會姓趙?—你哪裏配姓趙!”

通過這一段落短短的對趙太爺的描寫,就將一個囂張跋扈的剝削者的形象展現了出來。描寫趙太爺使用的語言,比如“滿臉濺沫”、比如“搶進幾步”等的動作描寫,以及趙太爺的説話內容“混小子”、“胡説”、“你也配姓趙”等等,都非常準確和深刻地描寫除了趙太爺的人物形象,介紹了趙太爺身份比較高的階級背景,説明趙太爺囂張跋扈的醜惡行為——欺凌弱小,囂張霸道等等,都是通過對趙太爺語言和實際行動的諷刺,表現了出來。但是更加諷刺的是,在《阿Q正傳》當中,阿Q被趙太爺打了一頓之後,竟然被眾人更加尊崇了起來。這就是魯迅先生運用諷刺運用的更加神奇之處了。按照一般的道理,阿Q被打之後,應該是會被眾人嘲笑。但是因為打人的是趙太爺,也就是阿Q與趙太爺聯繫到了一起之後,在無形之間竟然身份有所提升,使被趙太爺打也成了一種榮耀。這是非常深刻的諷刺手法,説明在當時社會當中,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的無知愚昧,對上層階級人們的盲目崇拜的社會現實。

眾多的作家在文學創作過程當中,都願意使用到得語言表達方式。一方面,幽默可以表現出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幽默的語言也更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但是同時,幽默在某些時候也有可能會被使用來描述一些令人感到非常無奈的現實,使現實情節與語言上的幽默形成強烈的對比,凸顯出人力的微小和事件的悲哀性質。 魯迅先生就非常擅長使用幽默的語言,而且是利用嘲諷、調侃似的幽默語言,來揭示出醜惡黑暗的社會現象,以及人性的悲哀,可以説,魯迅先生在創作的小説當中,將幽默的語言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在《阿Q正傳》中,通過對現實的敏鋭觀察與高度挖掘,他塑造了令人噴飯的阿Q,不倫不類即象小丑又似魔鬼的假洋鬼子、帶兵把總等人物形象,從這些人物自身的形象到他們生動詼諧的語言和滑稽可笑的行動,都不僅構成了使人捧腹的幽默氛圍,還產生了震憾人心的思想力量,給這幽默氛圍染上了一層深厚莊嚴的色彩1。 比如,阿Q常常在被人欺負之後,能夠自輕自賤地將劣勢地位轉化成為思想上的優勢地位,在思想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種方式是阿Q所創造的,因此他是“第一個”能夠做到自輕自賤的人。“自輕自賤”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但是阿Q卻能夠認為是“第一個”而感到光榮,因為“狀元也是第一個”,那麼不論是在哪方面,只要能夠取得“第一”,就是決定性的'勝利。魯迅先生在描寫阿Q的這種思想的時候,能夠使閲讀的人感覺到強烈的嘲諷信息;還有,阿Q的處處比他人弱小,但是卻更加喜歡攀比的個性,也讓人感覺到非常滑稽可笑。比如阿Q看到王胡在光着上身捉蝨子,也過去跟他一起捉蝨子,並且暗自以捉蝨子為標準與王胡比賽,甚至在捉蝨子也輸給王胡之後,氣瘋地要與王胡打架。阿Q的行為被魯迅先生表寫的非常幼稚可笑,但是也正是從這些幼稚可笑的行為當中,體現出了阿Q作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悲哀和蒼涼——不論是在什麼時候,對他人來説都沒有價值,而為了提現自己的生存價值,阿Q這才不斷做出引人注意,但是卻非常荒唐可笑的各種行為。

阿Q在最終臨死之前,魯迅先生也同樣是使用非常輕鬆幽默的語言來表寫了阿 Q臨死之前的表現,以及周圍看客的氣氛。似乎沒有慌張、沒有悲傷,阿Q甚至面對死亡還想着用“精神勝利法”給自己大氣,想要唱戲,想要喊出“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但是最終劊子手手起刀落,將阿Q所想的一切都徹底結束了。在死亡的情節當中,魯迅先生也用幽默語言來描寫,但是卻反而更加凸顯除了主題的悲劇性,使閲讀者能夠體會出痛苦和悲慘,不斷思考關於社會的問題,這也是魯迅先生希望通過使用幽默語言來達到吸引讀者思考的最終目的。

阿Q正傳語言特色 篇2

《阿Q正傳》通過生動有趣故事情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藝術形象,特別是阿Q,血肉豐滿,栩栩如生,以其鮮明的個性特點,展現在讀者面前。阿Q這個名字自從在魯迅先生筆下出現以後,就成為了具有類似精神現象的一類人的代名詞,時時掛上批評者的口頭,得到了普遍的運用。法捷耶夫説:“魯迅是短篇小説的名手,他善於簡短地、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達一種思想,在一個插曲中表達一件巨大的事變,在某一個別的人物中表達一個典型。”這不是一般的評價,而是一個具有豐富的革命文學創作經驗的作家,從自己的實際體會中總結出來的對於魯迅小説的印象,以之説明《阿Q正傳》的創作特點也是非常確切的。《阿Q正傳》這部小説到現在為止已經有近四十種不同文字的譯本。阿Q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典型。  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塑造出如此不朽的典型形象?這不僅是因為他社會閲歷豐富,對當時中國國民的魂靈剖析深透,也是因為他語言藝術的高超。他把雜文式筆法用於小説創作,處處使用幽默、尖鋭、詼諧的語言,進行諷刺、挖苦、調侃,或反話,或誇張,或大詞小用,或莊詞諧用,其最終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關於阿Q的思想性格,20世紀80年代,學者林興宅把它概括為十大方面。當然,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其精神勝利法。為了表現阿Q的精神勝利法,魯迅先生在小説中把一些疊詞反覆使用,突出顯現了人物鮮明的個性。  “媽媽的”,阿Q的這句口頭禪,在文中共出現了六次。在阿Q的心目中,什麼快與不快的心理都可以用“媽媽的”替代。由於向吳媽求愛,他被趕出趙府,生計發生了問題,回到土穀祠躺了一會兒,坐起來後,便自語道:“媽媽的……”這既表現他對趙太爺的恨,又是他生計無着的無可奈何。在其後的一些日子裏,由於無工可做,酒店又不肯賒賬,經常是肚子餓,他又覺得“這委實是一件非常‘媽媽的’事情”。這時,他才確實感到了問題的嚴重。後來,在誤認為是小D奪了自己的飯碗,他為了保持自己的威嚴,表示自己是勝利者,告誡小D記住捱打的教訓,就對小D説:“記着罷,媽媽的……”沒過多久,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他到城裏舉人老爺家裏幫忙,由於對舉人老爺的舉動不滿,產生了反感,就認為這舉人老爺實在太“媽媽的”了。革命到來後,給未莊帶來了騷動,連舉人老爺都那樣的害怕,阿Q由對革命的“深惡痛絕”轉而要投降革命黨了,下決心要“革這夥媽媽的命”,這“媽媽的”涵蓋了他所有的仇人: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小D……阿Q要革命,假洋鬼子卻又不準阿Q革命,這使阿Q越想越氣,“媽媽的假洋鬼子”,一句話把對假洋鬼子的鄙視、憤恨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六個“媽媽的”,都有和它意思大致相當的詞語可換,但如果換了,就失去了阿Q語言的韻味,就不能充分表現出阿Q的個性來。

“飄飄然”在文中共出現九次,集中表現阿Q精神勝利後得意得像要飛起來的荒唐可笑的神態。他欺負小尼姑後,得意忘形,“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此次雖然欺負的是弱者,他並不覺得勝利的無聊,因為他“是永遠得意的”。“看哪,他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飛呀,飛呀,“他飄飄然的飛了大半天,飄進土穀祠”。在“不容易閤眼”的夜晚,他開始盤算着“應該有一個女人”,由於摸小尼姑頭皮後“總覺得指頭有些滑膩,所以他從此總有些飄飄然”。歷來對“男女之大防”非常嚴的阿Q,這一次卻“被小尼姑害得飄飄然了”。但他認為,“這飄飄然的精神”是不符合封建道德的。當然,阿Q也有不飄飄然的時候,就是在五六年前,他在戲台下的人叢中擰過一個女人隔着一層褲的大腿,此次並不“飄飄然”,因此,他覺得是小尼姑引誘了他,感到了小尼姑的可惡。等革命到來時,阿Q打定主意要投降革命黨了,走在街上便又“飄飄然”起來。在街上高喊了一陣“造反了”之後,他又“飄飄然”地飛了一通,回到土穀祠,開始了他的革命狂想曲……

品讀《阿Q正傳》,反覆讀着“媽媽的”“飄飄然”這些疊詞,覺得阿Q形象更鮮明瞭,阿Q在我們頭腦中的印記更深了。同時,我們對魯迅先生語言藝術的高妙也不得不發出驚歎。總之,阿Q這個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成為了一類人的代表。之所以阿Q這個個性鮮明的形象被塑造得如此成功,是與魯迅先生高超的語言藝術分不開的。魯迅先生通過利用一些疊詞、諷刺和挖苦的語言進行描述,使阿Q的形象牢牢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中。

標籤: 語言 正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uxun/kyg7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