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林清玄 >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精選5篇)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精選5篇)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1

寒假裏,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集》。這本書主要寫了林清玄在小時候經歷的一些事和林清玄對某些事的看法從而引出的道理。一翻開這本書,逐字逐句地讀,字裏行間藴含着一種細膩、柔軟的感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應該是充滿陽剛之氣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轉,絲毫不遜於女作家。這種陽剛與陰柔結合為一體的寫作方法,令我難以忘懷。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他的文筆多麼優美,語言多麼華麗,而是這本書的前言,也就是寫作目的。前言一共分為五個小故事:“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酸甜苦辣,各安其位”、“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和“在挫折中,學習智慧”。這五個小故事都在寫各種各樣的兒童,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事,其中“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最令我影響深刻。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外國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許多的願望、目標:而中國的孩子非常的保守,沒有自己的嚮往,任由父母指控。

林清玄是這樣評價這件事的:認識幸福,比認識世界更重要:關照自己,比國際觀緊迫得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小的時候確定志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長大了,才會有所收穫,有所回報。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幾天前的報紙上寫的一則新聞:據一份調查顯示,從小就確立志向的孩子長大了有75%概率圓了自己的願望,甚至有10%的概率被提拔,職位更高,受到了重用,但是從小沒有確立志向的人,只有5%的概率獲得成功。這則新聞同樣告訴了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小的時候確定志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長大了,才會有所收穫,有所回報”的道理。

在我們的生活中,確立志向看似很簡單,但是總很難做到,其實,只是因為少了一顆堅定不移的心而已。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2

喜歡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猶如同封面上蓮花般的馨香一樣。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跌宕起伏,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如:“暖暖的歌”、“時間道場”、“蓮花湯匙”、“友情的茶”……令我不由自主地翻開來津津有味地開讀。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當讀到《天真的心》時,我被文中的一段話打動了:“在被造謠時,我不着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誤解時,我不着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在被毀謗時,我不着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在被打擊時,我不着急,因為我有自愉之法。那是因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我讀完後,內心像什麼東西撞擊了,是震撼?是衝擊?還是理解?我特別喜歡最後一句:生命的一切都是需要時間。

回顧平時的自己,在學習中我希望自己的成績能突飛猛進,每次考試都能拿到好成績,在生活中我也希望能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爸媽也希望我能快速成長,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我們彷彿生活在着急和焦躁中,總希望自己能一步登頂。而文章中作者對人生的理解使我感到:在人生的歷程,不能夠着急,不急着看每一回的結果,我只要在每一個過程中去盡力做好,慢慢地體會,慢慢地成長。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另一篇《不孝的孩子》給我的感受也很多,散文中寫到了一位老先生,他的兒女一開始對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了大陸的兒子後他們就變的非常不孝順了,因為怕他大陸的兒子來搶老先生的遺產。這則故事中的兒女怎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呢?這世間能有多少子女體貼,孝順父母的心呀?父母從小養育我們,培養我們,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成人成才,到最後我們能給予父母什麼樣的關懷呢?物質的矇蔽是多麼令人寒心呀!

讀林清玄的文章,初讀清新,再讀更是心開意解。我這原本青春年少、浮躁煩亂之心總會在品讀他的文字中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換句話説,他的文章是啟迪星,引領我們觀照內心,開啟智慧和覺悟。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3

最近讀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作品,深深地被林先生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文學底藴,以及他對人生和世界的參悟所吸引。我慶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間與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林先生的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喜歡在安靜的夜晚,藉着柔和的燈光,手捧一杯香茗,靜靜地品味林先生的文字。這種感覺是那樣的美妙,與心靈對話,與大師對話,獲益匪淺。讀林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對心靈的洗禮。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中,這些文字把讀者的心燈點燃,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氣躁的人們重新充滿期望和信心,如撥雲見日把讀者的心底照亮。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説,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這也許與他深諳佛理不無關係,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摯的文字普寧眾生的心靈。他説不動的山,也説流動的雲,他説不變的芒草,也説無常的芒花,他説歡愉的短暫,也説憂傷的恆久,無論是在山頂,還是在紅塵,林清玄總讓自我靈光閃動,筆耕不輟,做一個徜徉於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讀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粧》一文後,感觸頗深。是啊,最好的化粧是生命的化粧。我們不需要用語言、行動來偽裝自我、粉飾自我,最美的自我就是真實的自我露出一個真實的自我。雖然生的化粧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我們要從內在裏改革。是的一個人就算是再美麗,卻沒有氣質和內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個人用太多的語言、行動來粉飾自我,會適得其反,讓人覺得虛偽。

此刻也不再是那個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華、氣質和內在美,無論你是美麗還是醜陋,都會有人賞識你,不會“懷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裏如一,誠實無欺、心智純正、靈魂純淨。不必花時間去思考別人眼中的自我,別人心中的自我。我要我的自我,無須粉飾,更不需要華麗的偽裝。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聖潔的雕刀,會把一切瑕疵雕落。生命是一塊衝浪的帆板,奮力拼搏,才不會被海水吞沒。

合攏心中的菩提,望着高樓外的月朗星稀。讓他幻化流螢,成為夜間的風景,變做風,穿透我思想的愚懵。化成水,滋潤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無比純淨的生活。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4

寒假裏,我讀了著名散文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散文精選》,他的語言有時波瀾不驚而妙趣橫生,有時閲歷深刻而深入淺出,散發出無盡的魅力,讓人去細細品味和感受。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清歡》,它出自蘇軾的詞“人間有味是清歡。”這篇散文包含了林清玄對人生的感悟,他在裏面寫道:“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它的境界很高,它不一樣於李白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盡情歡樂,也不一樣於杜甫的悲痛心事,更不一樣於文天祥的壯懷激烈。想要做到“清歡”是很難的,尤其是生活在此刻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像嘈雜的咖啡廳,或者濃油赤醬的飯館,還有擁擠的景區,別説清歡了,連歡也不剩了。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舌要清歡,找不到葱茸萵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與其去擁擠,嘈雜的地方,不如靜靜地坐下來,泡一壺淡淡的香茗,心也會隨着那香醇,變得豁然開朗,這就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元豐七年歲暮,蘇軾罷了汝州職,回宜興修養。當時,蘇軾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楊柳使初晴後的沙灘更加嫵媚了。洛澗入淮後水勢一片茫茫。蘇軾與劉倩叔坐下來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如翡翠般的春蔬,味道的確不錯。但蘇軾覺得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了,因為試吃野菜這種平凡的清歡,才使人間更有滋味。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嘗試着做到“清歡”,文中提及盛大士説“凡人多熟一份事故,即多一份機智,多一份機智,則少一份高雅。”清歡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的一種熱愛,我們也要在此刻喧囂嘈雜的社會裏去維護這種清歡。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5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着“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歡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説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趣味,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説……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能夠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向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比較,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着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終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inqingxuan/2wj7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