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季羨林 >

季羨林先生的喝茶軼事

季羨林先生的喝茶軼事

季羨林先生不是專業作家,卻寫作了近八十年的散文。

季羨林先生的喝茶軼事

季先生對茶有着精闢的認識,他説:“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飲茶的歷史至少已有一兩千年。而且茶文化傳遍了世界,在日本獨為繁榮,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日本茶道。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歐洲,最著名的飲茶國家。喝的是紅茶,在北非和中東,阿拉伯國家也喜歡飲茶,喝的是龍井,是綠茶。根據最近的世界飲料新動向,茶葉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勢,行將見中國的茶文化傳遍世界,為人類造福。為中華添彩。發揚光大之日,就在眼前了。”

季先生是個茶人。在他生病住院前的那些年,生活中遇到的不快,就用茶來開脱。有一段時間他説: “不知道是從哪裏來的一片虛名。套在了我的頭上,成了一圈光環,給我招惹來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麻煩。這個會長,那個主編。這個顧問,那個理事,紛至沓來,究竟有多少這樣的紙冠。我自己實在無法弄清,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我成了採訪的對象,這個電台,那個電視台,這家報紙。那家雜誌,又是採訪錄相,又是電話採訪。一遇到什麼慶典或什麼紀念,我就成了藥方中的甘草,萬不能缺。還有無窮無盡的會議,個個都自稱意義重大,非參加不行。每天下午,我就成了專家門診的專家,客廳裏招待一撥客人,另外一撥或多撥候診者只好在別的屋裏等候。採訪者照相成了應有之義。做道具照相,我已習慣:但是,照相者幾乎每次必高呼: ‘笑一笑!’試問我一肚亂絮般的思緒,我能笑得起來嗎?即使勉強一笑,臉上成什麼模樣,我自己是連想都不敢想的。校系兩級領導,關心我的健康,在我門上貼上了謝絕會客的通知。然而知書識字的.來訪者卻熟視無睹,依然想方設法闖進門來。”可不。連演電影的林青霞都跑到北京來,也要拜見季先生,説是“討文氣”。一位博學睿智的大學問家,“真正通曉東西方古典底藴的學者”。胸中的煩惱溢於言表,可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有時也從象牙之塔裏出來。走向十字街頭”。

吉人自有天相。“我是有福的”季先生説:“我現在希望得到的是一片人間淨土,一個世外桃源。萬沒想到,我又於無意中得到了淨土和桃源……”“我每次從燕園驅車往大覺寺來,胸中的煩躁都與車行的距離適成反比,距離愈拉長,我的煩躁愈減少,等到一進大覺寺的山門。我的煩躁情緒一掃而光,四大皆空了。”明慧茶院是北京難得為大眾所知的露天品茶地,從此季先生就常在這兒喝茶。寺中飲茶不同於茶館中飲茶,再加之大覺寺遠可望山,近有高僧迦陵和尚所植年逾三百的玉蘭古樹。呷一口茶,茶香直抵丹田,領會空曠與禪意。正是一種精神的神遊。

在季先生學術著名之外,“談到飲茶”時,他説,“必須有兩個絕不可缺少的條件:一個是茶,一個是水。北方不產茶,至少是北京不能產茶,這是天意,誰也無力迴天。至於水,北京是有的。但是山中有水,在北方實如鳳毛麟角。有水斯有寺,有寺斯有名,這是北京獨特規律。山泉與普通河水迥乎不同,它來自高山深處,毫無污染,而且還含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入口甘甜,如飲醒醐。再加上名茶一泡,天造地設,相得益彰。大覺寺就以泉水著稱,一千餘年前的遼代之所以在這裏建寺,主要就是這裏有甘泉。不管天多麼早,泉水總是從寺後最高處潺潺流出,永不衰竭,這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條件。甘泉再佐以佳茗,則二美具矣。”

長年穿舊中山裝、布鞋,手裏提的是個圓筒形上端綴兩條帶的舊書包,是茶人裝束?不,他是名教授。北大副校長,是系主任,是研究所所長。《月旦集》裏説,季先生一身具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這與茶的精神似乎不謀而合吧。

拓展:

季羨林經典語錄

1、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2、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3、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4、時光流失,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説,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歎息時多。

5、走運時,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得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

6、自己生存,也讓別的動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7、“要説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8、“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説出來,但説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9、“我快一百歲了,活這麼久值得。因為儘管國家有這樣那樣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10、“我的家鄉在山東。泰山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11、“最後兩句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樑,中華民族大有前途。”

12、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3、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説,不完滿才是人生。

14、西方採取的是強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東方則主張採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於自然做朋友,然後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説:“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15、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

16、做人要老實,學外語也要老實。學外語沒有什麼萬能的竅門。俗語説: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就是竅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jimulin/e2k7j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