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賈平凹 >

賈平凹病象觀察

賈平凹病象觀察

秦腔作為傳統文化的象徵,《秦腔》中沒有段子把秦腔的神韻寫出來,沒有把美的破滅寫出來。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於2008年27日11時公佈,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麥家的《暗算》、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四部作品獲此殊榮。讓人驚奇的是,這些作品基除了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堪稱優秀以外,其他作品並無特別出色,特別是賈平凹的《秦腔》更是平庸。評委和讀者們普遍對史鐵生的《我的丁一之旅》等三部作品比較看好,然而,這三部作品沒有獲獎。

早就聽説茅盾文學獎評獎的背後暗箱操作和小圈子的傾向,今天看來,果然如此。茅盾文學獎的最大貢獻,就是為當代青年奉獻出了《平凡的世界》。接下來,什麼作品都能獲得此獎,令人汗顏。這表明在如今獎項有些氾濫的年代,茅盾文學獎所謂的保持冷靜的專業尺度和獨立的文學個性標準只不過是一種幌子而已,它成了某些作家和評論家的大餐。

首先看看茅盾文學獎終審評委,是怎樣評論賈平凹的。第一位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謝有順。他是這樣評價賈平凹的,“《秦腔》是賈平凹近年來極為重要的寫作飛躍,尤其是他對鄉土中國變遷的精細刻寫,以及對這種變遷的沉痛憂思,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都為同類題材所難及。”“誰都知道,賈平凹是一個善於講故事的重要作家,但他在《秦腔》中一反過去用情節結構小説的寫作路子,而是用瑣碎的細節、語言來推動整個敍事,這是一種藝術的冒險,我很高興,評委們用睿智的眼光,肯定了這種藝術冒險的重要價值。”

再看另外一位評委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陳曉明説:“《秦腔》是一部非常宏大的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中國現當代漢語文學寫作的水平,是我個人十分重視的一部作品。無論是從小説藝術的角度,還是從鄉土中國敍事的歷史及其未來的面向來看,這部作品的力量都是獨到的。” 陳大學者早在他的博客中撰文寫到,中國靠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是賈平凹和莫言。在談到推薦賈平凹的理由的時候説,“賈平凹是一個大作家,且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與莫言旗鼓相當。要説典型的本土或漢語言特色,賈首屆一指。”

我以為,謝有順和陳曉明有將他們自己觀點強加到別的讀者身上的意思。    賈平凹的《秦腔》究竟是怎樣一部作品?讀者自有自己的觀點。有一點可以肯定,絕對不像謝有順和陳曉明評價的那樣。雖然包括上海批評家在內的一些批評家把《秦腔》吹捧得雲山霧照,然而我讀了以後,感覺這是一部語言粗鄙、結構凌亂、內容蕪雜、審美趣味低俗可讀性很差的失敗之作。

首先,我覺得《秦腔》的語言十分糟糕。據説文學評論家白燁也讀不下去,是硬着頭皮讀完的。評論家李敬澤説,他為讀《秦腔》竟一度發火,不得已只好請一位陝西朋友用陝西方言為其朗誦,這才深得其意藴。就連對賈平凹十分推崇的評論家謝有順都稱其讀了九次才將小説讀完,難讀實在是一個普遍現象。那麼像我這樣的一般讀者,閲讀的艱辛可想而知。他那種半文半白類似於明清小説風格的語言,夾雜着陝西方言,是刻意為之的矯情文字。文學首先是語言的藝術,在這點上,他不如路遙,路遙真誠而不造作。賈平凹的文字水準已經完全蜕化,直露,粗俗,毫無文字韻味。僅憑藉此點,他就不能獲得茅獎。

其次,結構凌亂。《秦腔》給我的感覺是整篇文章沒有骨架,沒有精神,零散,雜亂。感覺是很牽強地將商州農村的生活畫面,囉裏囉嗦,粘在一起。人物雜亂,整篇文章出現的人物有上百個,又交代不清楚,讓人看起來很費勁。加上主人公不清楚,人物形象蒼白,白雪、夏風等人,讓人覺得像張紙畫一樣,沒有血肉。時間上的混亂,時代背景很牽強。儘管作品還是有生動獨特的地方,但總體上説,實在粗糙。

評論家雷達説:“由於書中細節描寫繁瑣,有引生、夏天智等人物多達30餘眾,而且人與人關係複雜,使得我常將人物張冠李戴,通常要將前後文反覆對照才知所以。此外,大面積的鄉村雞零狗碎的瑣事,讓人讀來感到厭煩”。

第三,內容蕪雜,境界庸俗。評論家謝有順認為,“賈平凹在2005年出版的《秦腔》,懷着對故土、對親人的赤子之心,以謙卑、仁慈的寫作倫理,細緻、密實的敍事藝術,記述下了鄉村社會動人心魄的變化,以及在這種變化中難以挽回的衰敗、無地彷徨的哀傷。”真是這樣嗎?

賈平凹採取自然主義的描寫方法,放棄小説敍事的`巨大的總攬能力和全知能力,毫無節制地編造情節,羅列了大量瑣碎的事情,小説從夏天智的兒子夏風與白雪的婚宴寫起,寫了諸多鄉鎮事件:為電站增容,清風街幹部們宴請鄉幹部;為解乾旱之急老主任夏天義強求水庫放水;清風街幹部形成建農貿市場和淤地種糧兩種主張;狗剩因在退耕還林的地裏耕種被罰款而自盡;村主任秦安患腦瘤村幹部動員村民捐款;村民們哄搶金蓮承包的魚塘;三伯夏天禮販銀圓遭打被搶致死;夏天智籌劃出版秦腔臉譜書;白雪河邊受驚嚇而早產;村支書君亭到高巴縣推銷蔬菜土特產;夏天智患胃癌過世;夏天義的淤地七裏溝被大面積滑坡所埋……鄉鎮基層政權的勾心鬥角;鄉幹部吃喝貪髒之風;官場的跑官、要官、賄賂;勞動力離開農村後田地的荒蕪;修國道強徵鄉村土地;鄉政府的強行攤派和捐税的沉重;鄉鎮社會文化墮落、賭博成風;鄉幹部依仗權勢欺凌百姓……賈平凹在《秦腔》裏“取消了”那些對小説來講至關重要的“敍事元素”,顯然是一種失敗的嘗試。《楚天都市報》的記者這樣提問賈平凹,就鄉土文學模式來説,有魯迅的批判國民性式,沈從文的鄉土温情式,張煒、陳忠實的文化尋根式,《秦腔》的範式新在哪裏?對此,賈平凹語焉不詳,他最後説“我自己覺得也沒什麼特別好的,只是覺得有些東西不得不寫。”

我不禁要問:小説是什麼?小説難道只是對鄉村病象和鄉村民俗的展示嗎?小説家只是黑暗社會現實異化了的觸感器官嗎?小説只是展示鄉村的凋敝和絕望的情緒嗎?作家的精神主體在哪兒呢?小説家不是新聞記者,靈魂的退隱和不在場,直接導致那種簡單的複製和粘貼。對此,著名批評家李建軍認為“這樣做不僅導致了敍事的危機,而且還因其混亂和瑣碎而造成意義空間的狹促,讓讀者毫無必要地承受了巨大的閲讀負擔和閲讀疲勞。”我完全贊成這一看法,態度則更為悲觀。其實,熟悉賈平凹小説的讀者不難看出,閲讀《秦腔》所帶來的單調、沉悶、疲勞的消極感受,同樣也存在於他的《土門》、《高老莊》、《懷念狼》和《病相報告》等小説裏,這絕對不是一種偶然。可以負責任地説,賈平凹自《廢都》以後,他的多數作品都陷入了一種思維混亂、病態與灰色的狀態。實際上,向上追溯,賈平凹《浮躁》以後的長篇小説總是有一種灰暗、疲塌、甚至委瑣的怪味兒!他越來越飛離他腳下生活着的這塊堅實的黃土地了。

在和文學評論家郜元寶的談話中,賈平凹又説:“我目睹故鄉的傳統形態一步步消亡,想要保存消亡過程的這一段,所以説要立一個碑。這一段生活和我有關係,有精神和靈魂的聯繫:親屬,祖墳都在那裏。這種不分章節,囉裏囉嗦的寫法,是因為那種生活形態只能這樣寫。我就是不想用任何方式,寓言啊,哲學啊,來提升那麼一下。《高老莊》、《土門》是出走的人又回來,所以才有那麼多來自他們世界之外的話語和思考。現在我把這些全剔除了。”這實際上從另一個方面凸顯了賈平凹思想的模糊和含混,對於無法面對的問題懸值判斷,乾脆完全剔除。難道當代作家必須要走一條矯枉過正的鐘擺式道路嗎?我認為問題不是出在思考上,關鍵問題是什麼呢?賈平凹在《高老莊》和《土門》等小説中的“話語和思考”,有多少是出自作家本身生命和靈魂的真問題呢?那一些話語不過是遠身鄉村“生死場”以外的膚泛的偽問題罷了。再比如,賈平凹所説的“這一段生活和我有關係,有精神和靈魂的聯繫:親屬,祖墳都在那裏。”試問:親情倫理能安妥個我的靈魂嗎?中國古代文化缺乏靈魂叩問的資源,文化主脈——儒家,不關注和討論靈魂的問題。賈平凹的精神主體沒有建立,無論是他以前所利用的道家逍遙情懷和現在的儒家親情倫理,都無法解決安妥他靈魂的問題,也就是説,他一直在中國文化的表層打轉,而從沒有深入信仰的緯度裏靈魂之思。

當然,簡單套用“五四”時期魯迅那套啟蒙話語來對當下的世界指手畫腳當然已經不適用。當代文學無法實現超越現實、人倫、國家、民族之上的精神關懷,這個問題一直制約着中國作家的創作。不少文學批評家越來越認識到中國文學的精神缺陷,已着手重塑靈魂關懷的維度。不告別“偽靈”和“假魂”,無法進入真正的“靈魂式寫作”,也就無法真正安妥自己的靈魂。為什麼無法從賈平凹的小説裏無法讀出真正的靈魂深處的痛苦呢?原因也在於此。賈平凹那裏,太缺少直面苦難的“審痛意識”,太缺乏真正大作品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他距離現代文學真正的精神高度——魯迅很遠,自然也就距離真正大師的距離很遠。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賈平凹都無法抵達鄉土的底層,更無法做到主體與鄉土的血肉交融。對於現實問題,賈平凹尤其缺乏一種精神制高點的審視。躲避在自己書房裏,或者羅列改編一些道聽途説的鄉村故事,漂浮在事件的表層,高高在上洋佯裝“痛苦”的姿態,其實都與底層真實的痛苦無關。文學評論家洪治綱在《陷阱中的寫作——論近年來的長篇小説創作》一文中大聲呼喊:“回到自我,回到存在,回到人類的內心生活,回到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精神地帶,用博大的情懷,深邃的眼光,強勁的想象力,去探究、體悟、展示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困境,表達人們在存在境域中的真實傷痛,這是我們當下的長篇寫作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賈平凹的這種“剔除”和“不提升”的寫法,並非像上海批評家闡釋的那樣,所謂“把這個自身滿足的世界雕刻出來”。不解決精神主體的建構,賈平凹的“矛盾”和“痛苦”還會繼續存在。十分肯定地説,賈平凹由於一直缺乏新的精神視境,生存脱離真正苦難意義上的鄉土,視野越來越狹窄,藝術想象力越來越收縮,越寫越枯窘。

坦白的説:新中國第二代作者的文學作品幾乎我沒有一部是喜歡的,不喜歡的程度到了,所有近代的作品都不去讀了,因此,我也不知道他們的作品究竟是怎麼樣的了。不過,就我今年對魯迅文學獎裏面的登錄作品來看,我完全可以下斷言,這樣的獎項已經完全被顛覆了,他們將中國文壇上曾經出現的為中國社會做出文學歷史共享的文學家當做了一個招牌來使用,至於這個招牌要起什麼作用,他們不管,他們只管自己是否能夠沾上一點“腥”,好開開葷而已。

至於那些什麼專家,博導之類的批評也是固定的官樣文章的程式化運用,全然沒有什麼新鮮的語言,對於新生作家,他們恐怕不好為了失去自己的地位,隨便亂點評的吧?

此外,從這麼多年的所謂名人獎項的操作來看,我們顯然對什麼什麼獎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了。這些名人恐怕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名字會違背自己的初衷落到為別人保全自己的身份地位,名譽、利益的地步。真是倒黴!

標籤: 賈平凹 病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jiapingao/enkg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