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郭沫若 >

靜夜郭沫若教案

靜夜郭沫若教案

導入新課

靜夜郭沫若教案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遊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教師範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並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②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鬆舒緩。

③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後再集體朗讀。

探究學習

①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麼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着什麼內在聯繫?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麼?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脱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着有“鮫人”立在岸邊,對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麼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於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祕。“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雲,而白雲之間的空隙裏,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麼?使人想到什麼?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後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到想像的角度,為什麼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標籤: 教案 郭沫若 靜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guomoruo/4ll9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