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顧城 >

顧城感覺賞析

顧城感覺賞析

感覺是如此重要,對於詩的受者(即讀者),如所説的:“詩歌是這樣一種東西,要理解它,必須從感覺開始,而不是從反省開始;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後者必須是前者的結果。”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顧城感覺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顧城感覺賞析

《感覺》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對於詩的與者(即詩人),則如所説的:“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於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由此可見,沒有詩的與者和受者的感覺的交流,就不能使詩最終實現“完成”階段。

郭沫若曾對他的學生説:“詩是什麼?詩是一種感覺,只要老實地將你對事物的感覺寫出來,便成為詩了。”由他這麼一説,詩彷彿成了極為容易的事。其實不然,詩是一種極艱辛的情感表達,因為感覺,即我們的謂的直覺或靈感很難把捉,它們總是像流星樣在我們的心空倏忽而來,倏忽而去。

讀顧城的朦朧詩,讀的.就是感覺,它穿透歷史所有的朦朧,模糊,點激在我們的心靈,燃起我們對生活的厚重而無奈卻又熱情向前的感觸,這是詩人獨特的感覺的偉力,它們可以穿透時空的阻隔。

感覺總是朦朧,總是飄忽不定,這不接受思考的描繪,更不受理性的統轄。而感覺一旦與由思維導致的理性發生聯繫,便會形成色彩形相的表象,正如畫家心中的願望,幻想,衝動等在畫筆錯落有致的塗描中,化作了動人的色彩效果。

讀顧城的《感覺》,你不難發現:感覺與色彩的關係,即由感覺到色彩形相,他歷經了一份沉痛的生命思考,這份思考,是詩人所要向世人傾訴的。

灰色,本代表憂傷、悲悽、悶鬱等情愫,詩人就是“用黑然的眼睛”去看“天”和“地”,是人世間光明背後的污濁,美飾背後的醜陋,事實背後的真相,使他覺着壓抑:“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竟沒有鋪設丁點亮色,詩人怎能忍受得了這層層架設的“灰色”,我們希望詩人多少給我們一點明麗的色彩,以滿足我們視覺“色(se)欲”的樂趣。

讀下來,發現,詩人似乎明白讀者對於行行“灰色”的詩行實在枯燥的心理感應,敷衍般地給了我們一絲快慰:“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兩個孩子/一個紅的/一個淡綠”。

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新生,希望。紅色的孩子,綠色的孩子,終於“活潑嬉笑着”走出“灰色”的桎梏。孩子,總是被視作純潔生命、新生青春的象徵,他們“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是可喜,是活現,給人眼前一亮的“生命與活力與新生與希望”,但是,他們將走向哪裏呢?

沒有天國在他們的前方,他們只能再次在灰色的天底下,踏着灰色的路,迎着灰色的雨,走進灰色的樓。人間沒有天國可以使他們的紅色和綠色永恆不變,他們必然走向別一種色彩,不是絕對的黑或白,更不再是紅或綠。

紅色+淡綠色=灰色。我們那唯一的希望,成了失望,詩人總喜歡打破世人的夢。“兩個孩子”——生命的象徵——最後還是走進了灰色。走向憂傷,這是詩人的預設,是詩人沉痛的生命思考之後的一個預設:生命的始與終是灰色的,是憂傷的。

紅色,綠色,不過是灰色的派生,《感覺》無疑以拂逆我們的心情來獲取表達上的張力,它於無決中打破了我們美好的願望:明天會更好,生命應該是明麗的,陽光的。

不錯,人的生命,其終始是灰色的,有着極度消極的傾向,它在灰朦之中誕生,又將在灰朦的路途中趲行,且一路苦辛,最後又在灰朦之中死去,然而,生命能夠以陽光明麗態度一步一步地步近死的墓墳,正如叔本華的告誡:“因為痛苦,我們才去生活,”也因為黑暗,人們才有尋找光明的心。

畢竟那個過程是紅色或者綠色的,正如《感覺》裏的小孩,他們是以紅色或綠色在行走,這樣,起始與終結是灰色,又何必計究得太過,因為生命的過程可以陽光明麗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gucheng/ypqxq0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