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寓言 >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5篇)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5篇)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

擲杖成龍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5篇)

傳説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着一把壺賣藥,然後就跳進壺裏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於是向老翁學道,後來騎着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於葛陂,變成一條 龍。傳説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着一把壺賣藥,然後就跳進壺裏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於是向老翁學道,後來騎着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於葛陂,變成一條 龍。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2

文安縣新鎮西北有個辛村,村西邊有個大坑。早先那裏是個酒館,掌櫃的叫張老實,五十多歲,煎炒烹炸樣樣拿手。

這天,張老實封完火,剛想休息,只見走進來一個老頭兒,圓臉禿腦殼,揹着一個包袱,進門就嚷餓壞了。張老實告訴他封火了,勸他到別處看看。老頭兒央求説:“行行好吧,我又渴又餓,連腿都邁不開了!”

出門在外誰都備不住遇到難處,何況這麼大歲數的人,怎麼也不能讓他撅着大嘴出門去呀。張老實問他幹什麼的,從哪來兒到哪兒去。老頭兒説他姓袁,是個管家,辦差來了。

京城的財主在縣城開了幾個大買賣,張老實估計老頭是到那裏查貨對賬的,便捅開爐子炒菜。炒好菜倒一壺酒,端了過去。袁老頭兒一嘗,覺得很對口味,不由得誇獎起來。張老實很高興,又烙了張千層餅。袁老頭兒吃得滿心歡喜,臨出門拿出一大錠銀子放到桌上,走了。張老實慌忙追出去説:“倆小錢就夠,哪用得了這麼多呀!”

袁老頭兒笑呵呵地説:“收着吧,趕明兒我還到你這吃飯喝酒來!”

從那天起,袁老頭兒天天來,一連來了好多天。

這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袁老頭兒突然又來了。張老實趕忙把他讓進屋,端上剛煮好的狗肉,燙了壺酒,讓他暖暖身子。袁老頭兒越吃越香,越喝癮越大,最後推開碗筷,趴桌子上睡着了。這時客人都走光了,張老實恐怕他着涼,便拿皮襖給他蓋上,轉身收拾東西去了。

等忙完了回來一看,袁老頭兒還在睡。張老實怕誤事,忙叫他起來,可是連叫幾聲都沒應。張老實過去想看看他怎麼了。不料掀開皮襖一看,袁老頭兒不見了,只有個大王八,嚇得張老實“媽呀”一聲蹦了起來。

袁老頭兒激靈一下醒了,慌忙恢復人形,哀求説:“求你了,別聲張。我是河裏的鼈精,替龍王辦事來了。貪酒現形會誤大事,龍王知道要處罰我的。”張老實慌忙發誓,至死都不跟別人説。張老實問他到底是幹什麼來的,袁老頭兒小聲説是找龍王的九兒子來了。

龍王的九兒子失蹤了,龍王派人找了好久也沒找到。袁老頭兒道法高深,機智多謀,一下找到了這裏來。張老實聽了,嚇得頭髮根直髮炸。辛村有很多打魚的,尤其有幾個漢子,四六不懂,天地不怕,九太子是不是他們害的呀?

袁老頭兒説:“實不相瞞,九太子就是那幾個人害的!”

那天,九太子剛到這裏,就被他們用漁網扣住了。村裏打魚的都有規矩,遇到奇異的魚鼈誰都必須放掉。可是那幾個人把九太子開膛破肚,刷鍋點火煮熟吃了。袁老頭兒説:“龍王一聽就暈過去了,發誓非要把辛村毀掉給兒子報仇雪恨!”

張老實聽了,忙倒了兩杯酒説:“哥呀!咱倆也相識好些日子了,你就陪我喝杯送行酒吧!”

袁老頭兒正色説:“誰死我也不能叫你死呀!我這次是專門為救你來的。” 張老實萬分感激,忙問怎麼辦。袁老頭兒告訴他,若在酒館四周插上龍宮令旗,就可以保住全家人性命。説完打開包袱,從裏面拿出四面小黃旗,交到張老實手裏。

張老實求他大發慈悲,救救其他鄉親。袁老頭兒搖搖頭:“龍王命令已下,你不要多管閒事,免得招來大禍。”人家冒着風險救自己來了,哪能再添麻煩!張老實點點頭,答應了。

袁老頭兒走遠以後,張老實趕緊把小黃旗插在辛村四角。張老實想好了,寧可把全家人的性命搭上,也得救鄉親。剛把旗子插好,洪水像猛獸一樣朝酒館衝來。水浪山頭一樣,不停地衝刷。鄉親平安無事,村莊毫髮無傷。可是,張老實的酒館和家人全沒了。洪水過後,那裏就只剩下一個大坑。

在波濤洶湧的大海深處,有一座晶瑩透亮的水晶宮,裏面住着鬚髮飄飄的海龍王,他一直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清晨,海獅匆匆忙忙地跑來了,驚恐不安地説:“海龍王,一截廢棄的火箭落到了我們大海里,還呼呼地冒着濃煙……”

“沒什麼。前幾天,不是有一艘輪船沉到了我們大海里嗎?一陣驚慌以後,還不是風平浪靜嗎?”海龍王捋着長長的鬍鬚,悠然無慮。

“海龍王呀,今天是輪船,明天是火箭甚至飛機……驚天動地的波浪,無法消除的油污染,還有成堆的廢銅爛鐵……”海獅憂心忡忡。

“難道你怕那些垃圾把我們大海塞滿嗎?我們大海大得很,放心吧,裝得下。”

海龍王説完,搖着轉椅,欣賞起波濤演奏的音樂來……

幾天以後,愛管閒事的海獅又來了。這一次,它緊張得上氣不接下氣:

“海龍王,不好啦,不好啦!”

“什麼不好?有話慢慢説,別大驚小怪的。”海龍王抬了抬眼皮兒,有些不悦。

“有一艘勘探船,長長的鑽孔已經鑽到我們的大海;裏啦。聽,那呼呼的聲音讓我們好害怕呀!我真擔心海洋王國的居民從此沒有安寧日子。”海獅滿臉惆悵。

“知道啦,沒什麼!”海龍王慢慢悠悠地説,“據我所知,上天容易入地難。”

“海龍王,這話怎講呢?”海獅更加不解。

“人類駕着飛船,飛了38萬公里,登上了月球,可是,人類在地球上打孔鑽探,至今才鑽到1萬米深的地方。”海龍王得意地笑了。

月亮升起又落下,潮水落了又漲起,轉眼又過了一年。海獅再次驚慌失措地跑來找海龍王:

“海龍王呀,這下是真麻煩……”海獅嚇得説不出話。

“有什麼麻煩的?真是杞人憂天。”海龍王好久沒見過海獅這樣驚恐不安的樣子了。

“人類發明了潛水器,居然潛到了我們大海里……起初,我還為是一條大魚,可細細看看,才認出那是沒鼻子、沒眼睛的潛水器!”海獅害怕地説,“萬一,萬一潛到了水晶宮裏怎麼辦?”

“潛到水晶宮裏?可能嗎?”海龍王搖了搖頭説,“知道嗎,地球上有叫日本、美國的發達國家,發明的潛水器才潛到6500米深的地方。”

“海龍王呀,你有所不知,這次潛到大海深處的是中國製造的潛水器,已經潛到了7000米深的地方,世界上97%的海洋都能潛到。”海獅極嚴肅地説。

“好啦,好啦,還有3%呢。怕什麼!”海龍王無所謂地揮了揮手。

大海並不平靜,海龍王並非無憂。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的腳步已經慢慢走向了深海……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3

葉公好龍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儲樑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非常喜歡有關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樑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連他家裏的牆壁上也畫着一條好大好大的龍,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説。有一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説:“難得有人這麼喜歡龍,我得去他家裏拜訪拜訪呀!”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户中大喊説:“葉公在家嗎?”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説:“你怎麼説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髮抖,説:“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葉公話沒説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説:“哼,葉公説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後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一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好,其實私底下什麼都不會!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4

無奈的龍王

城市的天空又升起了烏雲,大暴雨驟然間降臨了,市民們都被澆成了落湯雞。於是,市民中就有人埋怨龍王:“龍王啊,我們城裏本來不需要這麼多的雨,可你卻偏偏把暴雨一股腦地潑在了城裏。”

只得到了一點毛毛雨的郊區農民也埋怨龍王:“為什麼不把雨多下一點給我們呢?要知道,三伏天裏最缺雨的是我們的莊稼啊!”

面對城市和郊區兩方面人士的埋怨,龍王卻感到十分委屈:“其實,決定哪個地方下雨多少的並不是我。”

“笑話,哪個地方下雨多少,你説得不算,誰説得算呢?”人們以為龍王是在推脱責任,更加不滿。

龍王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説:“城市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從郊區吹進城市的潮濕空氣受到阻礙,產生上升運動,在高空變成雨降到城市裏,結果城市大雨滂沱,郊區卻細雨綿綿。另外,由於潮濕的空氣必須在空氣的塵埃上凝結成小水滴才能變成雨,而城市街道車水馬龍,煙塵遠比郊區多得多,所以就增加了城市的降水量。”

“照你這樣説,城市比郊區降雨多,這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啦?”

“是的,”龍王十分肯定地説:“有些災害,看似天災,其實往往都是人類自己惹的禍。”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5

南北朝時,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來到長安,他能使用咒語咒下龍。每有大旱,皇帝常請他咒龍,一會就看見龍下在缽中,天就會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缽中觀看,都覺得很神奇。

北魏時,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見兩隻老虎相搏,吼聲震動山巖,僧稠就用錫杖將它們分開,兩隻老虎被驅散了。

降龍伏虎的故事延伸

【注音】xiáng lóng fú hǔ

【出處】南朝梁·慧皎《樑高僧傳》卷十:“能以祕咒咒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鬥,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解釋】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本事大

近義詞】所向無敵、戰無不勝

【反義詞】唯唯諾諾

【年代】古代

【例句】在自然災害面前,只要人民團結起來,就會有~的力量戰勝它。

關於龍的成語故事:降龍伏虎點評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困難與挫折。這時,就需要我們樂觀的面對,需要我們用頑強的毅力去面對,去克服遇到的困難!你要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哦!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6

鯉魚跳龍門

人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夢想的實現需要我們一步一步歷練,功到方成。魚躍龍門化而為龍是一種質的升遷而不是形的變化,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因為,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會由普普通通的魚變成超凡脱俗的龍。

可是,龍門太高,他們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摔得鼻青臉腫,卻沒有一個能夠跳過去。他們一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請你把龍門降低一點吧!如果連一條鯉魚都跳不過去,這龍門不等於虛設了嗎?”

龍王不答應,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龍王終於被感動了,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鯉魚們一個個輕輕鬆鬆第跳過了龍門,興高采烈的變成了龍。

不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現,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並沒有兩樣。於是,他們又一起找龍王,説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龍王笑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你要找到真正龍的感覺,還是去跳那座沒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7

起初,馬援兄之子馬嚴、馬敦都喜歡譏議時事,而與俠客們輕相交往。

馬援以前在郊止,寫信回家訓誡道:“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説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寧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施衿結離一樣,申明父母的訓誡,要使你們牢記不忘。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願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弔唁,我愛他敬重他,但不願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哩。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為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現在為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裏的將領們一下車就切齒恨他,州郡都説他,我常為他寒心,所以我不願子孫們學他。”

畫龍刻鵠的故事延伸

【注音】huà lóng kè hú

【出處】清·唐孫華《送吳振西北遊》詩:“東箭南金誰國士,畫龍刻鵠半虛名。”

【解釋】比喻好高鶩遠,終無成就。同“畫虎刻鵠”。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近義詞】畫虎刻鵠

【年代】古代

關於龍的成語故事:畫龍刻鵠點評

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腳踏實地,經歷磨難,勇於認清現實,面對現實才能走向成功,到達理想之彼岸。如果總是好高騖遠,是一輩子都幹不成什麼事情的。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8

龍王畫龍

以畫龍著稱的龍王,他畫的龍,可以説活靈活現,尤其是那雙眼睛,據親眼見過的人説,真是不得了,了不得。據説早些年,龍王在畫壇上還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名氣的無名小卒,有一次,某地舉行畫龍大賽,龍王聞訊也趕去參加。只見他拿起筆來,輕描淡寫地畫龍身,圍觀的人看了,並不覺得有什麼奇特之處,可當他提起筆來,在龍頭上點上了兩隻眼睛,那條剛才還死氣沉沉的龍,立馬像要能騰空飛舞起來的樣子,一下就鎮住了現場所有人,龍王這個名字也從那個時候開始流傳。

龍王畫龍的眼睛出了名,自此以後,他便專畫龍眼為生。幾十年來,他畫了不知多少雙龍眼。而每畫完一雙龍眼,都會給他帶來巨大的財富和聲譽,他的龍眼自然也越畫越生動,越畫越傳神。直到後來,畫壇上無形中形成了這樣一種風氣,無論是誰,只要畫了龍身,都會邀請龍王來點睛。似乎只有龍王點了睛,這條龍才有生命,才會騰飛起來。

龍王畫龍的故事,不知怎麼竟然傳到了國外。好奇的洋人特意組織了一個畫龍大賽,邀請世界各地畫壇高手前來參加。活動舉辦方考慮到龍王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便把這個活動安排在龍王的家鄉舉行,並專門邀請龍王擔任大賽評委會的榮譽主席。

畫龍大賽正式開始前,當了大賽評委會榮譽主席的龍王,決定親自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們舉行一次示範表演。大賽工作人員為他精心準備了畫紙和畫筆,只等着龍王來畫龍了。可奇怪的是,龍王手舉着畫筆,長時間呆在那兒,不知從何處下筆。好半晌,在眾人驚異的目光中,只見龍王扔掉畫筆,長歎一聲,説道:“這些年來,我光顧着給龍點睛,竟然連龍身都忘記應該怎麼畫了,真是怪了!”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9

傳説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牆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説,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牆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牆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讚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説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闢有力。

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áo],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説,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説:“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説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着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説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説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説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這樣的話被稱為"點睛之筆",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張僧繇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畫龍點睛的故事延伸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

【解釋】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

【用法】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反義詞】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一語道破

【年代】古代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0

陰曆八九月,祕書監賀知章府上宴請賓客,正在酣飲之間,主人離席迎賓,大家只見廳堂站着一位少僧人。

“他是玄奘法師的弟子懷素,出家不戒酒,寫得一筆好草書。他老家長沙,湖南七郡知名人家,家家都掛有他書寫的屏嶂。”

酒過三巡,賀知章起身向來賓敬酒致謝,並説:“嘉會良辰,少不得賦詩助興,有請詩仙李翰林屬辭以紀盛會如何?”

李白並不推辭,只是説:“想請懷素當眾揮毫以助詩興。”

賀知章説:“我知道懷素上人酒酣然後墨才暢。來人,快斟酒!”

懷素暢飲的同時,書僮抬出幾箱書寫用的麻箋、素絹,書案上擺出數方上好的宣州石硯,書僮幾人輪番注水研墨。

懷素放下酒杯,飄然起立,堂上頓時一片寂靜。但見少年僧人援筆蘸墨,凝神注視紙絹片刻,突然運氣揮毫,臂轉腕旋,寫完一張又一張,不多久,滿地盡是靈氣飛動的草書。幾箱麻箋素絹頃刻用完。

懷素擲筆近座時,。李白的《草書歌行》亦已寫就,當眾吟哦道:“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吾師醉後倚繩休……起來向筆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賀知章評論説:“上人書寫,左盤右旋,確實是只見龍蛇走啊!好字,好詩!”

懷素的字,李白的詩,賀知章的評論,一時間傳遍京華。

“筆走龍蛇”就此成為形容書法雄健灑脱的成語。

筆走龍蛇的故事延伸

【注音】bǐ zǒu lóng shé

【出處】宋·高登《送太元》:“胸中翻錦繡;筆下走龍蛇。”

【解釋】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

【用法】作謂語;形容書法筆勢矯健多姿

【近義詞】龍飛鳳舞 妙筆生花 字走龍蛇 筆底龍蛇 行雲流水

【反義詞】彎彎曲曲 春蚓秋蛇 鬼畫桃符

【年代】古代

【例句】小冰飽蘸濃墨,覺得一股墨香撲鼻,靈感便從天而降,~,寫下一首七絕。

關於龍的成語故事:筆走龍蛇點評

剛學寫字的時候,老師,長輩都會説“字如其人,一定要把字練好來”,我們現在常説字如其人,字端則行正,品正則字端。小朋友們,一定要重視字的問題哦,寫得一手好字是會為你的人生錦上添花的喲!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1

東海龍王覺得自己已經力不從心了,預感到應該選子替位了。在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把愛妃傳到身邊,嘮起了家常。

“愛妃啊,我已年老體病,應該讓位了。”

“您是神龍,哪裏會年老啊?”

“嗨!雖然是眾神中的一員,還是有一些凡人的秉性在我的身上表露着。”

“是嗎?我怎麼沒感覺到哇?”

“呵呵!其實你早已感覺到了,也經常提醒過我,只不過不好直接對我説而已。”

“大王,不要説這些了,你已經為凡間的風調雨順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連玉帝也敬您三分。”

“別哄我開心了呀,我的修行同觀音菩薩相比差的很遠。爭名奪利、貪婪和虛榮滿貫、是我的致命之處哇!”

“這......”

“嘿嘿!花心也是我的強項,傷害了數個好女子,不然,我怎麼會生有九個龍兒?又怎麼會有你在我的身邊?哈哈!哈哈!”

“嘻嘻!瞧您説的......”

“愛妃啊!提起我那九個小兒,真讓我頭疼啊!他們的所作所為經常讓我在眾神面前丟面子,時而在玉帝哪裏也難為情啊!”

“從何説起?”

“老大喜好負重,凡人們常常把他的形象刻在馱載石碑上;老二 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亦喜吞火,凡人們常常把他的形象刻在殿脊、殿角和屋頂上; 老三喜歡鳴叫,生活在海邊,卻畏懼鯨魚,凡人們常常把他的形象刻在祠堂、寺廟、鐵鐘上。根據他害怕鯨魚的特性,把撞鐘的長木都雕成鯨魚狀,聽説以其撞鐘,聲大且亮;老四有威力,又好訴訟,凡人們常常把他的形象刻在監獄門上,或立於獄門的虎頭;老五極好飲食,凡人們常常把他的形象刻在鼎蓋上;老劉喜好煙火,亦好坐,凡人們常常把他的形象刻在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老七喜好音樂,凡人們常常把他的形象刻在胡琴上;老八喜好殺戮,凡人們常常把他的形象刻在刀柄、刀鞘上; 老九好閉口,凡人們常常把他的形象刻在大門鋪首上。”

“您真是一位稱職的父親,對自己孩子的生性瞭如指掌啊!真是佩服您啊!”

“嗨!有其父必有其子嗎!這九個小兒,每個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的影子所在。這些年,他們沒少闖禍。為了爭寵,為了霸權,為了情敵而興風作浪,搞的凡間屢次發生海嘯、地震等災害。到底誰能勝任我的位置呢?你幫助我參謀一下吧。”

他們兩個各鎖眉頭,沉思着,沉思着......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2

東海漁民很喜愛打扮自己的漁船,船舷兩側都畫着漂亮的圖案,唯獨在船屁股上面的是條海泥鰍,這是啥道理呢?這裏還有一個故事。

從前,東海龍宮有條敲更魚,生得相貌醜陋,黑不溜丟。他經年累月在龍宮裏敲更報時。眼看龍子龍孫成雙配對,生兒育女,他卻是年過三十,光棍一條。一年到頭,抱着個冷鑼,在龍宮裏敲呀敲呀……三更半夜,在深宮大院間走着走着……想起自己心酸的身世,不禁熱淚盈眶,他一邊敲更,一邊唱起悲涼的五更調。他唱的是自己悽慘的心情,言詞真實,

曲調哀傷,催人淚下。有一天晚上,皎潔的月亮像龍女手上的玉鐲懸掛高空,照得宮院裏似同白晝。這時,悲涼的敲更聲從遠處傳來,驚動了深居高樓的彩珠公主。彩珠公主雖有沉魚落雁之貌,閉月羞花之容,但是其母已失寵於龍王,連累她也受到冷遇。眼看年齡已到婚配之期,還未受聘。平常,她叉寸步不離珠樓,從不與外界接觸。寂寞、孤獨、悲涼,一齊充塞着她的心胸。每當她聽到那冷落的更聲、淒涼的曲調,心裏常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似乎敲更魚歎詠的五更調,正是自己心頭想要吐出來的苦水。久而久之,就有一種好奇心、同情心,想看看唱曲的究竟生得如何模樣。剛巧,這一個月夜,彩珠公主在珠樓的陽台上賞月,同敲更魚打了個照面。彩珠公主害羞的看了敲更魚一眼,就躲進珠樓去了,敲更魚卻像拋了錨的船,老是傻乎乎地呆在那裏。敲更魚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一陣風把月亮裏的嫦娥吹下海來了?還是天上的仙女到龍宮裏採珠來了?他也偷看過一些美麗的龍女公主,卻沒有一個能與她比美。

他想,這龍女也許還會在珠樓上再次出現,就一直呆呆地抬着頭,朝陽台望着。望呀望呀,一更過去了,龍女還是沒有出來。難道真的是天上婦娥回到月宮裏去了?眼看五更將近,他只得抱着更鑼,快快地離開了珠樓,到大潮元帥府去報潮。

從此,敲更魚像中了邪,天天晚上到珠樓下面來探望。地想,總有一天龍女會再次露面。三個月過去了,龍女還沒有露面。這是什麼緣故呢?敲更魚神思昏昏,百思不解。還是彈塗魚消息靈通,跑來告訴他,説是龍女賞月,被人知道了,報告龍王,龍顏大怒,呵責龍母,並將彩珠公主軟禁起來。敲更魚這才死了心。然而,他已相思成疾,瘦得像根燈芯草,不久就鬱郁悶悶地死了。臨終,他向好朋友彈塗魚傾訴了心事。他説:“生不能再見公主一面,死了也得陪伴在她的身旁。”他要求彈塗魚把它的??體偷偷埋葬在彩珠公主的珠樓下,彈塗魚依照他的心願做了。

説也怪,過了不久,葬敲更魚的地方居然長出一棵大海樹來。樹幹的顏色好像鐵樹,枝幹挺拔猶如翠竹,這樹一個勁兒往上長,不到半個月,枝頭碰着了珠樓的窗口。一天晚上,海樹突然開花了。樹頂的那一朵特別大,花瓣似黑玉,香氣襲人,十里外都聞得到。一陣陣沁人心脾的花香,把彩珠公主醉倒了!她再也按耐不住盪漾的春心,伸手在窗口採摘此花,用嘴細細的嚼着。花葉似仙霞般甜蜜。嚼着嚼着,不知不覺把整個花朵吃到肚裏去了。

不久,彩珠公主懷孕了!肚子一天大似一天,這件事被龍宮聽聞,一陣風似地傳揚開來,傳到了龍王爺的耳朵裏。龍王爺是個暴君,當然不能容忍這種醜事。他氣勢洶洶地提着魚腸劍來到珠樓,彩珠公主嚇得嘴脣發白,抱着大肚子直髮抖。龍王爺越看越氣,舉劍欲刺,這時,彩珠公主的肚皮裏突然傳出聲音:“別殺!別殺!我自己出來!”

説着,從公主口裏飛出一朵青雲,青雲裏翻騰着一條似龍非龍、似魚非魚的小東西,這就是海泥鰍。海泥鰍皮膚黑似漆,全身光溜溜。一張嘴,噴出滿嘴污泥,把個好端端的珠樓弄得一塌糊塗。龍王爺急忙命令各路兵將捉拿,可是海泥鰍光滑似油,誰也捉不住他。正當蟹將軍舉着雙戰前來敲打時,他卻啪答一聲跳進了龍王爺的耳朵裏,從耳朵裏又竄到了龍王

爺的肚子裏,在那龍王爺肚裏亂咬亂扯起來,咬得龍王哇哇直叫。龍王乃是金枝玉葉,怎經得起這番折騰。沒奈何,只得向他討饒:

“我的外孫兒呀!你別在我肚裏鬥了,請你快快出來,本王封你當油袍將軍,管轄東海魚草的魚皇帝!”

海泥鰍這才從龍王鼻孔裏鑽出來。從此以後,在東海里不論是穿鱗袍的有鱗魚,還是穿油袍的無鱗魚,都要讓他三分。哪怕是最兇惡的大魚,見到他也要急忙迴避,不敢擾亂,都怕他鑽到自己的肚子裏去作怪。大概就是這個緣故,東海漁民都喜歡在自己的船屁股上畫一條海泥鰍,以求大吉大利,出海平安。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3

龍王住在海底深處,傳説它是水族中的至尊,水中一切動物都是它的臣民;龍王還能呼風喚雨,它的一舉一動都會給民間百姓帶來很大影響,因此,民間百姓雖不是水族動物,也同樣對龍王頂禮膜拜。

一天,龍王出外巡遊,在海濱遇上了一隻青蛙。龍王和青蛙相互致以問候以後,便友好地攀談起來。

青蛙問:“龍大王您居住的地方是怎樣的呀?”

龍王説:“我住在宮殿裏,那不是一般的宮殿,那是海底宮殿,是用珍珠寶貝建造的,裏面珠光寶氣、。”

接着龍王又問青蛙説:“那麼你居住的地方又是什麼樣子呢?”

青蛙回答説:“我住的地方嘛,在山間小溪邊,那裏有綠色的苔蘚和碧綠的青草,還有清亮的泉水和潔白的山石,簡直美麗極啦!”説着,青蛙高興起來,便問龍王道:“龍大王,您高興和發怒的時候是怎樣的呢?”

龍王説:“我高興的時候,就給人間適時降下滋潤的雨水,使五穀豐登;我發怒的時候,就颳起暴風,使天地間飛沙走石,然後,再加以霹雷閃電,使得千里之內寸草難留。”説完,龍王又問青蛙説:“不知你在高興和發怒的時候是怎樣的?”

青蛙回答説:“我跟龍王大人您完全不一樣。我高興了,就在風清月明的夜晚亮起我的歌喉,一個勁地‘呱呱’的唱上幾句,我要是發怒了,就先睜大眼睛凸出眼珠子,接着就鼓起我的肚子,表示我的憤怒,我就這麼大能耐。”

其實,世上萬事萬物的差別是很大的,有的人能力大,有的人能力小,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有多大能力就幹多大的事兒,只要努力了就好啦!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4

北魏時期,朝廷決定南征,急需將才,尚書李衝受命挑選將領,小官吏楊大眼要求率軍出征。

李衝認為他的資歷不夠,楊大眼當眾表演自己捷走如飛,他的武藝高強徵服了李衝,當即任命他為主帥,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讓他蛟龍得水。

蛟龍得水的故事延伸

【注音】jiāo lóng dé shuǐ

【出處】《管子·形勢》:“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解釋】傳説蛟龍得水後就能興雲作雨飛騰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也比喻擺脱困境。

【用法】主謂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如魚得水、飛黃騰達、一鳴驚人

【反義詞】懷才不遇 虎落平陽

關於龍的成語故事:蛟龍得水點評

一般人總是等待着機會從天而降,而不想努力工作來創造這種機會。當一個人夢想着如何去掙五萬鎊錢時,一百個人卻乾脆夢着五萬鎊就掉在他們眼前。在這個世界山從來不缺少機會,而是缺少能夠把握住機會的人才。所以在機會來臨之前,我們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15

山頂的惡龍

財富山下有一個小村,村裏每十年都有五百個年輕人去山上尋寶,因為傳説山頂上有很多金子,但是隻有極少數人能活着回來。

有一位老人年輕時上過山頂,有個叫阿呆的小夥子膽子很小,就跑去問老人自己怎樣才能拿到金子活着回來。老人告訴他:“山頂確實有金子,但是必須要經過山腳處河水裏成羣的鱷魚、山腰處半夜出來吃人腦袋的黑豹,最後還有山頂上吐火的惡龍。如果你能達到山頂就可以從另一面下山,一路坦途但是沒有金子。至於能不能活着回來,要看你的命了。”老人送了三個紙條給阿呆,讓阿呆在遇到危險時打開看。

第二天阿呆跟着其他五百多人一起出發了。他們走到山腳,果然看見河水裏有好多張着大嘴的鱷魚,於是一批勇敢的年輕人跳下河水拼命往對岸遊。可是這些鱷魚非常兇猛且飢餓,一批批年輕人都被鱷魚吞掉了。阿呆看得膽戰心驚,急忙打開第一個紙條,上面寫着:“等別人都跳下去,鱷魚吃飽了自然就不吃了,你再慢慢過河。”就這樣,阿呆和僥倖逃生的二百人一起渡過了山腳。走過山腳後,大家果然在路上看到了零星散落的金幣,眾人都很開心,一邊撿一邊趕路。

過了幾天大家來到了山腰處,每個人都又興奮又疲乏,晚上睡覺時很快就都睡着了。突然一聲慘叫,從樹林裏竄出幾隻黑豹叼走了幾個熟睡的年輕人,大家來不及反應,那幾個人已經被黑豹分吃了。眾人都異常害怕,但是因為期望撿到更多金子,沒有人願意下山。

可是大家都非常疲憊,如果不睡覺沒法繼續趕路,睡覺就隨時可能被黑豹吃掉。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時候,阿呆打開了第二個紙條,上面寫着:“多數人醒着的時候,你放心睡覺。多數人都睡覺時,你要警醒着。”就這樣每晚都有人被黑豹吃掉,但是阿呆活了下來,繼續和其它活着的一百人,撿起死去同伴掉落的金幣,繼續向前趕路。

終於,他們來到了山頂,山頂沒有金幣。突然從山頂的巨石後面跳出一條紅色的火龍,向正在低頭找金幣的人們噴火焰。很多人被燒了還一邊亂跑一邊在地上找金幣,有的人居然用木棒去砸巨龍,但都被燒死了,散落了一地金幣。這個時候阿呆趕緊打開第三個紙條,只見上面寫着:“什麼都別想,快跑逃命。”阿呆扔掉紙條,轉身就向下山的路跑。一路看見金幣也顧不得撿,跑出很遠回頭才看見只有少數幾個同伴跟在後面跑了出來,多數還帶着傷。終於阿呆帶着一袋子金幣回到了家。

阿呆來到老人家裏,感謝老人的救命紙條,並拿出一半金子送給老人。老人堅持不要,並説:“這些金子是你的。”阿呆説:“不,只有少數金子是我的,大部分都是死去那些同伴掉落在山頂的。”

這個時候老人沉默片刻,和阿呆説了一句話:“告訴你吧,山腳上土壤裏產金幣,但是山頂上其實一直都只有惡龍,沒有金幣。惡龍每十年都會把山頂死去的人掉落的金幣撿起來重新散落在山腳和山腰,這樣就會吸引新的年輕人來到山頂,供它享用。”

故事講完了,寫在一個牛市的山腳。

標籤: 寓言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yuyan/wllm9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