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寓言 >

中國寓言故事《負荊請罪》

中國寓言故事《負荊請罪》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中國寓言故事《負荊請罪》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寓言故事《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幾次出使秦國,又隨同趙王會見秦王,每次都憑着自己的大智大勇,挫敗驕橫的秦王,因此趙王很是器重藺相如,一下子將他提拔為上卿,位在老將軍廉頗之上。

戰功卓著的將軍廉頗見藺相如官位比自己還高,很不服氣,他到處揚言説:“我為趙國出生入死,有攻城奪地的大功。而這個藺相如,出身低微,只是憑着鼓動三寸不爛之舌,就能位在我之上,這實在是讓我難堪!以後我再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當着眾人的面羞辱他。”

藺相如聽説後,就總是處處躲開廉頗。有一次,藺相如坐車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見廉頗的馬車正迎面馳來,便趕緊命人將自己的車拐進一條小巷,待廉頗的車馬走過,才從小巷出來繼續前行。

藺相如的隨從們見主人對廉頗一讓再讓,好像十分懼怕廉頗似的,他們都覺得很丟面子,便議論紛紛,還商量着要離開藺相如而去。

藺相如知道後,把他們找來,問他們道:“你們看,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厲害?”

隨從們齊聲説:“廉頗哪能跟秦王相比!”

藺相如説:“這就是了。人們都知道秦王厲害,可是我連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怎麼會怕廉將軍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將軍發生衝突,是以國家利益為重啊!你們想,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不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嗎?如果我們兩個人互相爭鬥,那就好比兩虎相鬥,結果必有一傷,趙國的力量被削弱,趙國就危險了。所以我不計較廉將軍,是為了趙國啊!”

後來這些話傳到廉頗那裏,廉頗大受感動。他想到自己對藺相如不恭的言語和行為,深感自己錯了,真是又羞又愧。好一個襟懷坦白的廉頗老將軍,脱光了上身,揹着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請罪。藺相如趕緊挽起老將軍。從此後,廉頗和藺相如兩個人,將相團結,一心為國,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當時一些諸侯國聽説了以後,都不敢侵犯趙國。

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風亮節和廉頗知錯即改的坦誠襟懷,都在啟發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顧全大局,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楚王的'寬容

一次,楚莊王因為打了大勝仗,十分高興,便在宮中設盛大晚宴,招待羣臣,宮中一片熱火朝天。楚王也興致高昂,叫出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許姬,輪流着替羣臣斟酒助興。

忽然一陣大風吹進宮中,蠟燭被風吹滅,宮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許姬的衣袖想要親近她。許姬便順手拔下那人的帽纓並趕快掙脱離開,然後許姬來到莊王身邊告訴莊王説:“有人想趁黑暗調戲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纓,請大王快吩咐點燈,看誰沒有帽纓就把他抓起來處置。”

莊王説:“且慢!今天我請大家來喝酒,酒後失禮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再説,眾位將士為國效力,我怎麼能為了顯示你的貞潔而辱沒我的將士呢?”説完,莊王不動聲色地對眾人喊道:“各位,今天寡人請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盡興,請大家都把帽纓拔掉,不拔掉帽纓不足以盡歡!”

於是羣臣都拔掉自己的帽纓,莊王再命人重又點亮蠟燭,宮中一片歡笑,眾人盡歡而散。

3年後,晉國侵犯楚國,楚莊王親自帶兵迎戰。交戰中,莊王發現自己軍中有一員將官,總是奮不顧身,衝殺在前,所向無敵。眾將士也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奮勇殺敵,鬥志高昂。這次交戰,晉軍大敗,楚軍大勝回朝。

戰後,楚莊王把那位將官找來,問他:“寡人見你此次戰鬥奮勇異常,寡人平日好像並未對你有過什麼特殊好處,你是為什麼如此冒死奮戰呢?”

那將官跪在莊王階前,低着頭回答説:“3年前,臣在大王宮中酒後失禮,本該處死,可是大王不僅沒有追究、問罪,反而還設法保全我的面子,臣深深感動,對大王的恩德牢記在心。從那時起,我就時刻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大王的恩德。這次上戰場,正是我立功報恩的機會,所以我才不惜生命,奮勇殺敵,就是戰死疆場也在所不辭。大王,臣就是3年前那個被王妃拔掉帽纓的罪人啊!”

一番話使楚莊王和在場將士大受感動。楚莊王走下台階將那位將官扶起,那位將官已是泣不成聲。

如果我們都能正確分析問題,從大處着眼,不以眼前小事來干擾我們的心智,有時,壞事能變成好事。

老鼠裝死

蘇軾在一次夜讀中忽然聽到一陣老鼠啃東西的聲音。他估計這聲音是從牀下傳出來的,於是用手在牀上使勁地拍打了幾下,想借此把老鼠嚇跑。然而這種辦法收效並不大,僅僅安靜了一會,老鼠又不停地啃起東西來了。

夜裏老鼠啃東西的聲音既令人心煩,又讓人惱怒,因此,蘇軾吩咐書童去捉老鼠。

書童端着燭台往牀下一照,發現咕唧咕唧的聲音是從一個被繩子繫住了口的嚴實袋子裏發出的,於是高興地説道:“哈哈,老鼠被關在袋子裏面了,它還能往哪兒跑呢?”書童小心翼翼地解開繫緊袋口的繩子,只讓袋口露出一條狹窄的縫隙,試圖等老鼠剛一露頭就捉住它。可是書童等呀等呀,不僅沒有等到老鼠出來,而且連一點響聲也聽不到了。因此,他感到非常奇怪。為了弄個水落石出,書童打開袋口,端起蠟燭把袋子裏面照了個通亮。他發現袋中一動不動地躺着一隻死老鼠。書童驚訝地説道:“這真是怪事!剛才這袋子裏分明有一隻啃東西的活老鼠,它怎麼會突然間死去呢?如果這隻老鼠剛才就是一隻死老鼠,那麼啃東西的聲音難道是鬼發出來的嗎?”

好奇心驅使書童進一步往下追究。他兩手抓着袋底把袋子往上一提,然後用力抖了幾下,想把袋子抖落一空,看個結果。可是袋子裏面除了老鼠沒有旁物。他只聽見老鼠落地“嘭”地一響,還沒來得及去撿那隻死鼠,卻看到死鼠突然復活,一溜煙就逃走了。

蘇軾被老鼠的吵鬧折騰了半天,結果老鼠把他的書童弄了一個措手不及就溜掉了,因此心裏很不愉快。他恨恨地説道:“想不到一隻老鼠有這麼狡猾!它無法咬破堅固的袋子逃跑,就用啃咬之聲招人來解開袋口;當你守候在袋口伺機去捉它的時候,它卻裝死矇騙你放鬆警惕。一個小動物耍出的狡猾花招居然騙得過人,這實在是一件令人可恨的事情!”

一隻老鼠,其體能和智能遠不是人類的對手,但是這不等於説人類與一個弱小的對手相比,沒有自己的短處。書童因為只看到了人類具有思維能力的長處,而忽視了老鼠求生的乖巧和逃生的敏捷,所以被弱小的對手所捉弄。這一故事告訴我們,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不僅是一個人取得節節長進的關鍵,而且是排除各種困難、克敵制勝的法寶。

蜀雞遇難

蜀雞是一種體魄健壯的大種雞。它身上的羽毛別具一格,形成自然美麗的花紋,而脖子上的羽毛則是一派紅色。蜀雞既具有觀賞價值,又可以肉用,因此豚(tun)澤地方的人很喜歡飼養這種雞。

豚澤一家農户養的蜀雞在初春時節孵出了一窩可愛的小雞。春分過後,天氣逐漸轉暖。眼看着這羣小雞一天一個樣地長大起來。只要是風和日麗的天氣,大蜀雞就領着小蜀雞到庭院裏活動。大蜀雞咯、咯、咯地叫着走在前面帶路;小蜀雞啾、啾、啾地叫着,連蹦帶跳地跟在後面學步。雖然小蜀雞嘰嘰喳喳的嘈雜叫聲不絕於耳,但是大蜀雞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雞媽媽既是雞寶寶的好老師,又是它們的守護神。

有一天,大蜀雞正領着一羣小蜀雞在院子裏散步,一隻鷂(yao)鷹忽然從空中盤旋而下。大蜀雞一見長着兇狠的爪子和長鈎似利嘴的鷂鷹在頭頂上盤旋,就知道來者不善。它迅速用翅膀把小雞遮護起來,同時高昂起頭頸,大聲地吼叫,一眼不眨地死死盯住鷂鷹,準備與它進行一場殊死的搏鬥。鷂鷹看到大蜀雞已有戒備,不敢輕易進犯。它在空中兜了幾個圈子就沒趣地飛走了。

過了一會兒,天上飛來一隻烏鴉。大蜀雞知道烏鴉平素只以樹上的野果、田裏的穀物和昆蟲為食,性情不像鷂鷹那般兇猛,所以絲毫沒有防範。它讓烏鴉飛落到院子裏和自己做伴,與小雞一塊啄食、玩耍。大約有一頓飯的工夫,大蜀雞與烏鴉和睦相處,簡直像親兄弟一樣。然而好景不長,當大蜀雞完全喪失警惕、痴心陶醉在這天倫之樂中的時候,烏鴉猛然間用長長的大嘴巴叼了一隻小雞。然後,它用雙腳使勁往地上一蹬,狠狠地扇了扇翅膀,一陣風似地飛走了。

大蜀雞驚魂未定地站在塵土飛揚的院子裏,呆呆地望着烏鴉漸漸遠去的身影,感到心痛萬分。它對於自己因判斷錯誤而受烏鴉欺騙,從而導致親生骨肉轉瞬間慘遭橫禍的嚴重過失懊喪不已。

這則寓言通過大蜀雞喪子的失誤告訴人們,狡猾隱蔽的敵人不僅像兇殘露骨的敵人一樣可恨,而且更難防範。

扁鵲説病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於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後説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説:“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着什麼治療。”扁鵲走後,桓公不高興地説:“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説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後,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後説:“您的病到肌肉裏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後,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説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説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裏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説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塗了。他心想:“怎麼這次扁鵲不説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説:“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癒;稍後他的病到了肌肉裏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後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説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後,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後説:“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後悔莫及。他掙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於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而應防微杜漸,正視問題,及早採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後,將會無藥可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yuyan/qx2qv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