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小學詩歌創作初探三步曲

小學詩歌創作初探三步曲

摘要:詩歌作為我國文化的精髓,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有學習要求。基於這個層面,我們嘗試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實踐“我手寫我詩”的探索。因為對於小學生來説頗具難度,確立了三步走層層遞進的鋪墊——以大量積累的詩歌內容、形式、語言感受為原始積累詩歌背誦篇目,同時滲透壓韻、格律等詩歌寫作主要技巧的講解, 初步形成學生對詩歌的感知,並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意境、節奏、內容形式美,讓學生樂學、愛學;其次,通過學生對對聯的創作、技巧、思路的掌握來初步獲得能力,嘗試用對聯的簡單方式由易到難的進行簡單創作;最終,在課內指導創作詩歌,指導學生逐步掌握獨立創作詩歌,同時舉行豐富的活動比賽激勵學生創作,創作較為淺顯的詩歌。使學生在階梯上升的學習中學習創作詩歌。

小學詩歌創作初探三步曲

關鍵詞:積累 對聯 創作

新世紀初,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全面推進,其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重要部分。《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課程總目標第二條“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而我們的詩歌、對聯等形式正是展示中華文化精髓的部分。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下,我們將看到詩歌作為一種激發想象力和表現才情的最本真的樣式,散發出璀璨光芒。

詩歌記載着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的歷史,藴涵着獨特審美性格,包含了博大而豐滿的精神元素。培根説:“讀詩使人靈秀。” 歷代優秀詩歌,對於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愛國思想、審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詩歌在語文課中,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學趣味。作為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品味、去領悟薰陶、去仰慕沉醉……

我們以前的語文教學卻忽視了詩歌,在教材中,詩歌教學僅限於每一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導致在許多學生的眼裏,每次學習詩歌的課文,就哀聲載道,又要背這麼多內容了。在語文教學中,詩歌閲讀正待加強,對聯及詩歌創作正處於萌芽階段。因為創作詩歌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平時學生接觸得較少、較晚,從內容與形式來説,都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只有經常閲讀,才能真正體味出藴藏於詩中佳妙的詩美來。詩歌能給學生激情,能讓學生在審美感知中獲得美與知識,同時發展語文能力。嘗試對聯與創作詩歌,引導學生髮現、欣賞它的美,並走進仿寫和創作詩歌的王國裏,才能讓學生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悦。

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和操作策略:

(一)、詩歌學習的操作辦法:

1、激發興趣,誦讀品味。

累積學習詩歌百餘首,適當滲透詩歌格式講解,積累感性詩歌經驗。瞭解相關創作知識(不強求平仄、壓韻等),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想學”。

教師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讀,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意境。同時也要讓學生在讀後談感受。一是要準確理解詩歌教學的美育價值所在,把握其精髓,並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努力去促使目標的實現;二是要明確學生對學生詩歌的學習是以欣賞為主,而非教師的.講解。所以,教師應為學生完整地欣賞詩歌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保證有充足的欣賞時間、有寬鬆的心理氛圍、儘可能地讓學生身臨其境,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等。惟有這樣,才能真正組織好詩歌的教學活動,讓詩歌充分發揮其價值功能。

重點在於如何使被動閲讀動機轉化為主動閲讀動機,營造了詩教藝術氛圍創設下的教育情境,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詩意與活力。詩歌教學中,讓學生品出詩歌的意,悟出詩歌的情,讀出詩歌的韻,“天然去雕飾”。就在學生如火如荼的背詩熱潮方興未艾之時,不失時機地將賞詩融貫其中,使學詩昇華到一個更高的層面。課堂,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場,更成為百家爭鳴的“重言無忌”之地。教師應懷有寬容、賞識的態度,允許、鼓舞答案的百花齊放,思想語言的爭奇鬥豔,為學生創設寬鬆、民主、平等、互動的環境,孩子才會越來越會學習詩歌。其次,教給技巧,指導欣賞,增進對詩歌語言的感受能力、鑑別能力和審美能力。夯實基礎,煉字用詞有選擇地講一講,它有利於學習語言,積累語言。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僧敲月下門”等,其中加點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但最終還要集中精力朗讀、背誦。朗讀要處理好句中停頓,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至於體裁、格律知識,要略講得通俗易懂。

2、圍繞主題,重視編排。天高方可任鳥飛,只有讓學生有大容量的詩歌閲讀,才能讓學生的詩歌創作語言綻放出奇葩,隨手拈來,靈思倍湧,在廣闊的詩歌天地裏馳騁翱翔。詩歌數目又較為繁多,為了方便學生學習,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詩歌的特性和表達,在內容上選擇較為淺顯的優秀詩文進行教學,包括《語文課程標準》的優秀推薦篇目,學校推薦的優秀詩文誦讀篇目,同時分成各個系列,讓學生儘快瞭解到詩歌創作的各個層面、寫詩角度與方法。如四季系列(春夏秋冬),山情水意系列,送別系列等。

例如{送別系列}

A、《送竇七》 王昌齡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B、《送柴侍御》 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C、《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壺。

D、《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衝發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E、《送別》 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着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F、《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詩歌閲讀日,營造氛圍。

大量閲讀詩歌階段,重在激發學生閲讀詩歌的興趣,讓學生親近詩歌,積澱學識。我們在每天早上設立一刻鐘“詩歌閲讀課”,開闢了詩歌閲讀日,週五將教師教學與學生自主閲讀有機結合,通過四人小組等形式使不同程度學生閲讀和交流自己喜歡的詩歌。每學期開展六節以上關於本課題研究的“班本課程”,確保了時間上的利用。營造了濃厚學習詩歌氛圍,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號召。

4、創造機會,學以致用。

用,是證實學習詩歌的最好方式。用的方式很多為了發展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舉辦了詩歌小報比賽、專題詩歌黑板報、詩歌朗誦班隊課、詩歌集子、詩歌趣聞等多種活動,吸引了學生對詩歌的關注。

平時課堂上,學生有時能用詩歌來回答或附帶解釋問題,教師都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學生的興趣更加高漲,在作文、口語交際中不時閃現着“詩”的靈感。在第六屆校園藝術節中,我班學生憑藉對詩歌的一片赤誠與熱愛,編排了節目《唐詩新唱》,獲得了三等獎,為班級爭得了榮譽。

(二)、對聯學習、創作的操作策略:

1、故事引領,走近對聯。

對聯在民間流傳已久,其中很多名人佚事生動而富有趣味。我們選編了幾十則對聯趣事引入教學,一則往往讓學生意猶未盡,二則在教學中滲透、講解對聯的基本知識和規範,讓學生對對聯有基本瞭解。我們翻閲了無數資料,收集了適合學生的對聯。從簡單起步的最基本的詞組式訓練到最長似詩句的對聯,引導學生攀爬。同時,增設了對聯欣賞課、小組對聯比賽等綜合活動課促進學生對聯水平的增長。

A、安排對聯知識系列講座,使學生的認識水平、知識結構得以提高、完善。

B、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在特定時間收集對聯。如在春節期間,兒童可以摘下各家各户張貼的對聯及在電視節目上獲取有關信息。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現代網絡技術,上網收集資料。

C、組織競賽性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對聯趣話故事演講或比誰對得好又多等活動,刺激學生的動力,使其主動、愉快地參與。

2、提高認識,激發動力。

A、通過學習對聯知識,可以認識社會,瞭解歷史,提高認識能力。

周恩來總理少年時,私塾先生曾出一聯:“不為列強之奴僕”,周恩來以“誓作中華之主人”應對。為實現這豪言壯語,他問中華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對聯顯示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理想與遠大抱負,這難道不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嗎?

B、學習對對聯,可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一副好的對聯,在用字方面是十分講究的。例如:蘇洵為其子女所擬的“輕風___細柳;淡月___梅花。”蘇軾填的是“搖、映”。蘇小妹則填“扶、失”。蘇軾所填固然不錯,但蘇小妹的更是上乘之作。“扶”字更顯輕風之温柔,“失”字更有天地溶為一色,撲朔迷離的詩情畫意,這兒充分體現了漢字中的練字技巧。學生聽了詩人的“更勝一籌”後,自然在平時對聯中也會精工細琢。

C、學習對聯,可以發展智力,培養敏捷的思維能力。

對聯是從律詩演化而來的,所以形成了諸多規則,無形中使對聯具有較高難度。對“對子”確實是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它需要敏捷的才思。因而在對對聯的過程中,有助於發展我們的智力。也正是出於此種原因,古代兒童入學是便有了“對課”。

3、小試牛刀,體驗練習。

從對對子起步,兩三個字起步到一句對聯。涉及的面可以較為廣泛,從學生生活面出發,引導到具有詩情畫意的角度來對。在教師引導下,初步掌握對聯方法。從臨摹到仿效、從填字到創作,從兩、三個字到長達7、8字的對聯。可以帶領學生欣賞大自然的風光美景,有助於涵養性情,啟發靈感;鼓勵學生在遊覽名勝古蹟時摘抄下對聯進行交流,將生活層面引進學習活動中;提供有趣生動的對聯,激發學生思維和好奇心,以學法指導為主;帶學生對聯接龍、出遊對聯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4、拓展延伸,深入生活。

對聯學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新春佳節,我們組織學生創作春聯,表達學生對新年的美好祝願和憧憬,然後請書法優秀的學生書寫好。過年時,貼在自家門上除舊迎新,或者送給老人表達心意。

鏡頭:對聯確實“淺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賞”。到了春節,徐家天、王舒琪等幾個同學喜氣洋洋地寫上了幾副對聯,貼在了自家門上。因為有了平時書法的好底子,再配合那麼表情達意的創作,一連被左鄰右舍討去了好幾副張貼。看到幾户人家的門上都張貼着自己書寫的對聯,孩子心裏別提有多麼的自豪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r234e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