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寫春節民俗的詩歌

寫春節民俗的詩歌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下面是關於寫春節民俗的詩歌的`內容,歡迎閲讀

寫春節民俗的詩歌

猜燈謎

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傢俬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籤,獲小禮品留念。清家震濤有《打燈謎》詩云:“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唐代詩人來鵠詩云:“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火藥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牀底,猶有餘威可驅癘。”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藥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詩:“自憐結束小身材,一點芳心不肯灰。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所詠的是“昇天雷”,北方稱為“二踢腳”。

請紫姑神

元宵之夜請紫姑,保佑吉祥賜安福。

終歸女兒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無。

劉向《異苑》載:“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雲:‘子胥不在(雲是其婿),曹夫人已行(雲是其大婦),小姑可出’。於豬欄邊或廁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後來成為傳説:唐代壽陽刺史李景,納何媚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殺何於廁中。天帝憫之,命何為廁神。《荊楚歲時記》:“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故民間每於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陸游曾有詩譏之:“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廚中取竹箕,冒以婦裙襦。豎子夾扶持,插筆祝其書。俄若有物憑,對答不須臾。豈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娛。詩章亦間作,酒食隨所須。興闌忽辭去,誰能執其祛。持箕畀灶婢,棄筆卧牆隅。几席亦已徹,狼藉果與蔬。紛紛竟何益,人鬼均一愚。”

走百病摸門

釘元宵雪襯一燈紅,走百病後摸門釘。

但願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清《月日紀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羣遊,其前一人持香闢人,名闢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蓋婦女藉此節日可以走較遠的地方,實為一種健身活動。而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長袖走橋遲。前門釘子爭來摸,今年宜男定是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m0g92z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