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淺談鑑賞詩歌重在理解詩句

淺談鑑賞詩歌重在理解詩句

詩歌鑑賞是一種藝術認識活動,它始終伴隨着詩中形象的感受和內心情感的反映,同時還要用理性思維對作品進行評價。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理解詩句,把握形象,領會意境,探究技巧,品味語言。我們可以看出鑑賞詩歌重在理解詩句。那麼,我們如何去理解詩句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分析:

淺談鑑賞詩歌重在理解詩句

一、讀懂標題

1. 有些標題能反映這首詩的大意。如《商山早行》,告訴我們這首詩的內容是在商山這個地方,主人公早早地出發遠行。《觀祈雨》《題李凝幽居》,我們也可看出這首詩的大意,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標題大致體會到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2. 有些標題可以告訴你這首詩抒情的範圍。如《出塞》,我們就可知道它要反映邊塞生活,抒發的是建功立業,保家衞國的愛國情懷或是思念家鄉的愁思。《山坡羊· 潼關懷古》,我們根據“懷古”一詞就可瞭解到本詩要傷今、喻今、諷今。《蜀相》標題中的“蜀相”實際上已經告訴我們這是寫諸葛亮,但主旨是借古人來寫自己。

二、讀好作者

讀作者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詩歌。也就是我們要知人論世,把握詩作的風格。我們讀作者可以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對人生的態度,他的風格入手來幫助我們理解詩歌。譬如李白,他是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他的風格是清新飄逸,他的詩作部分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如《望廬山瀑布》,更多表達的是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如《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這些都可幫助我們理解詩歌。譬如我們從杜甫的詩就可聯想到安史之亂造成百姓流離失所,這些對幫助我們理解詩歌是有益的。

三、讀懂詩句

詩句本身是我們讀的重點。但是我們知道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概括的,而古詩的要求又是較嚴的`,怎麼辦呢?

我們不妨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去分析。

1. 把握詞義

古詩是用文言寫成,要想正確理解詩意,須注意詞義的把握。古詩詩句的詞義我們應注意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

(1)古今異義。

如《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憐”,就是一個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我們還可聯想到《賈生》一詩中“可憐夜半虛前席”的“可憐”,那就同於我們今天的用法。

(2)一詞多義。

《孔雀東南飛》中的“適”字意義較多,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始適還家門”中的“適”就可作“出嫁”講,而“處分適兄意”中的“適”就只能當作“適合”講,“適得府君書”中的“適”是“剛剛”的意思。因此需要我們認真地把握。

(3)詞類活用。

在古詩中,詞類活用現象較多,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在其他詩中我們也可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

(4)詞的雙關義。

在李商隱的《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絲”諧音雙關“思”,是説我的情思像春蠶吐絲那樣,一直到死才可完結。

劉禹錫的《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字不就是雙關嗎?

2. 把握句式。

古詩詞由於格律的需要,常常採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裝句,省略句。我們試着來分析一下: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我們分析得出是賓語前置,應該是“應笑我多情”。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分析得出是主謂倒裝,應該是“杏花雨沾衣欲濕,楊柳風吹面不寒。”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我們一看就可知道詩中“愛的是晚楓林”。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作是倒裝句的代表,那麼,省略句在詩中也是較多的。請看下面: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省略介詞“於”。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省略採擷的賓語“此物——紅豆”。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省略謂語動詞“遠離”“深居”。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省略關聯詞“雖然……但是……”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省略的形式很多,可以是主語、謂語、賓語、中心語、介詞,也可是關聯詞,那麼我們在讀詩句的時候,就需要把省略的內容補充出來,那樣才會更好地理解詩句。

此外,古詩還常常採用一些名詞疊加的方式來構成詩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四句,都用名詞疊加的方式來構成,那麼我們分析的時候就需要發揮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分析其中的多個畫面,恰當地進行鏈接,體會其中豐富的意藴。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前兩句“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就給我們呈現了一組畫面,怎麼辦,發揮我們的聯想能力吧。

3. 把握修辭

詩歌中常常運用一些修辭來增加詩歌韻味,豐富詩歌的感情。

(1)大膽的誇張

這種誇張不是簡單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和着詩人的美好感情。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詩的開頭寫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藴涵着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嚮往之情,杜甫説“飄然思不羣”,於此可見一斑。在現代詩歌中,運用誇張的也有許多,如XX的“燕山雪花大如席”。那麼,我們在讀解詩句時,就要認真體會。

(2)對比手法

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兩種相反的情況放在一首詩裏以便對照的一種藝術手法。對比手法的運用,能使描繪的形象更加鮮明。XX的《沁園春·長沙》詞中就包含了多種對比。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 “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户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李約的《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天陰咽管絃。”就是對比手法的妙用。

(3)襯托手法

此外在詩歌中還運用到通感、比喻、互文等修辭手法,我們在鑑賞的時候,視具體的詩歌而定。

四、讀好註解

註解是對詩歌的較好補充,作用就是幫助我們理解詩歌。我們讀時,就要分析註解起什麼作用。我們可以把註解分一下類:

(1)介紹這首詩產生的時代背景。那麼我們在讀詩句時,就可結合註解的時代背景來體會詩歌的主旨。

(2)交代作者的情況。作者的情況為我們理解詩句的主旨和風格有較大的幫助。

(3)對詩句作註解。詩句的註解往往是詩中我們難以理解的,我們可把它帶入詩句,來理解詩句。

(4)介紹典故。有些詩歌往往用典來增加詩歌的內涵。大家最熟悉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多處用典,註解就對它作了很好的解釋,我們就可根據這些很好地把握詩句。

我們讀註解,就可充分利用註解很好地把握詩歌,理解詩歌的大意,為我們的鑑賞服務。

上面我們粗淺地談了理解詩句的四個方面,那麼我們在鑑賞時,除了理解詩句外,還要把握形象,領會意境,探究技巧,品味語言,這樣我們才能較好地鑑賞詩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37ejj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