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有關臘八節詩詞

有關臘八節詩詞

臨近臘月,臘八在即。好多人在臘八這一天都會在家做臘八粥;或者去附近的寺院吃臘八粥。

有關臘八節詩詞

《大臘》

(晉)裴秀

日躔星記,大呂司晨。

玄象改次,庶眾更新。

歲事告成,八臘報勤。

告成伊何,年豐物阜。

豐裎孝祀,介茲萬祜。

報勤伊何,農功是歸。

穆穆我後,務蕾蒸黎。

宣力菑畝,沾體暴肌。

飲饗清祀,四方來綏。

充仞郊甸,鱗集京師。

交錯貿遷,紛葩相追。

摻袂成幕,連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

有餚如林,有貨如山。

率土同歡,和氣來臻。

祥風協調,降祉白天。

方隅清謐,嘉祚日廷。

與民優遊,享壽萬年。

《臘節》

(北齊)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臘日》

(唐)杜甫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游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臘八粥》

(清)李福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

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

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

今晨或饋遺,啜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

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

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

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

此景望見之,令我心悽惻。

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

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户給。

吾佛好施捨,君子貴周急。

願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

此去虛莫償,嗟歎復何益。

安得布地金,憑杖大慈力。

倦然對是的,趾望丞民粒。

《臘八》

(清)夏仁虎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臘八日水草菴即事》

(清)顧夢遊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

只應水月無新恨,且喜雲山來故人。

晴臘無如今日好,閒遊同是再生身。

自傷白髮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臘八粥》

(清)道光帝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臘八節的由來

距今2500多年的尼泊爾迦毗羅衞國,有悉達多太子,太子出家後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以淡薄物質來砥礪求道的心願。漸漸地太子覺悟到:世間的人追逐物慾,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不可能達到解脱大道,如果執着於苦行,徒使身心受苦,行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證悟菩提,最好是捨棄苦樂二邊,過着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才能趨向解脱大道。

太子有了這一番體悟,瞭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但因太子的形體瘦弱,竟疲乏無力的倒在尼連禪河邊,過了一會,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樹枝方站起來,走不了幾步,又癱倒在岸上。

這時,河邊有一個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門橫卧在河岸邊,好像毫無氣力似的,她立時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糜前來供養太子。

太子接受牧女供養的一碗乳糜,其中的美味實在無法譬喻。飲後,五體通暢,漸漸的恢復了氣力。於是涉河過岸,走道伽耶山的.一顆繁茂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開悟證道,成就正等正覺。

由於牧羊女供養乳糜的典故,漢地的佛教寺院 每年臘月初八都要予以紀念。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也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慄、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相延至今,此風氣漸漸廣傳民間,一般人也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民間風俗之一。

另有一説,佛陀成道日,四大天王來到人間,分別以內裝有八寶飯的金、銀、琉璃、瑪瑙等缽供養世尊,世尊欣然接受後將四缽合而為一。為紀念佛陀於臘月初八成道,並接受四大天王供養米粥,漢地佛教寺院因而會在這天煮臘八粥供佛,並分送十方善信,希望享用臘八粥的民眾能同沾佛陀成道的法喜,蒙佛陀加持而福慧增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nokv8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