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清明踏青春遊的古詩詞

清明踏青春遊的古詩詞

提起清明節氣,自然會吟誦起杜牧那首婦孺皆知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詩句。其實,古時描繪清明節的詩詞還有很多名篇佳作,清明節的很多習俗也浸在古詩詞裏的,古典又鮮活,歷久而彌新。下面是關於清明踏青春遊的古詩詞的內容,歡迎閲讀!

清明踏青春遊的古詩詞

清潔明淨,謂之清明。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早在漢代就有了對清明節氣的明確記載,而作為節日的清明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

清明節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從最初的節氣到節日,清明節的`形成確立融合了很多其它傳統節日的習俗,這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節日便是寒食節和上巳節。

傳説春秋時期,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大腿肉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羣臣,獨介子推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裏,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冷食,形成寒食節。

清明節 | 寒食節

唐代韋應物《寒食》:

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

彩繩拂花去,輕毬度閣來。

長歌送落日,緩吹逐殘杯。

非關無燭罷,良為羈思催。

宋代黃庭堅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蔫共一丘。

宋代王禹偁《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唐代陳潤《東都所居寒食下作》:

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鵑鳴。

日暖山初綠,春寒雨欲晴。

浴蠶當社日,改火待清明。

更喜瓜田好,令人憶邵平。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這一天,人們要扶老攜幼來到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親人墓前,然後焚化紙錢進行祭拜。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

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説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祭祀 | 上墳

宋代高翥《清明日對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明代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唐代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代楊萬里《寒食上冢》: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而在清明這一天,千萬遊子也盼歸與親人團聚。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而對於那些羈留異鄉又不能歸鄉的人們,則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應清明的氣息和呼喚,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遙遙祭告。

懷鄉 | 歸鄉

唐代孟雲卿《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唐代權德輿《清明》:

自歎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

家人定是持新火,點作孤燈照洞房。

明代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新煙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誇。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宋代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唐代戴叔倫《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髮,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l7dvx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