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詩詞格律十講:詩韻和平仄

詩詞格律十講:詩韻和平仄

導語: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聲律。以下是小編分享的詩詞格律十講:詩韻和平仄,歡迎大家閲讀!

詩詞格律十講:詩韻和平仄

詩寫下來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吟”的。古人所謂“吟”,跟今天所謂朗誦差不多。因此,詩和聲律就發生極其密切的關係。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聲律,而所謂聲律只有兩件事:第一是韻,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規則最為重要;可以説沒有平仄規則就沒有詩詞格律。現在先請大家讀幾首唐詩: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唐賈, 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這是三首五言絕句。在這些詩裏,逢雙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韻的作用是構成聲音的.迴環,也就是形成一種音樂美。例如《登鸛雀樓》,“流”字讀liú,“樓”讀lóu,都是收音於ou的;《相思》,“枝”字讀zhī,思字讀sī,都是收音於i的。這就顯得非常和諧了。

有時候,依照現代普通話的語音去讀並不和諧,這是因為時代不同,語音有了發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讀qí,“兒”字讀ér,很不和諧,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話的白話音來讀“兒”字,就十分和諧了,因為上海白話“兒”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於講到平仄規則,就必須先説明什麼是平仄。古代有四個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平聲以外,共餘三聲都是仄聲(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聲大約是比較長的音,而且是一個平調,不升也不降;其餘三聲大約是比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對立。詩人們利用這種對立來造成詩的節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絕句是依照同一個平仄格式寫成的。每首隻有二十個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字外帶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帶框的表示押韻,下同。)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話裏,平聲已經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入聲已經消失了,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平聲好辦,只要把陰平和陽平同等看就是了。入聲歸入上聲、去聲的也都好辦,反正上、去兩聲也都是仄聲。唯有歸入陰平、陽平的入聲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標明仄聲而普通話讀平聲的字,多半是古入聲。這三首詩中的入聲字是“白”、“日”、“入”、“欲”、“目”、“一”、“國”、“發”、“擷”、“物”、“得”、“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發”、“擷”、“得”,它們在普通話裏都變了平聲,而它們所在的位置是規定要用仄聲字的。

這三首詩是嚴格依照平仄格式寫成的。一般地説,每句的第一個字可以不拘平仄。試看第一句第一個字,“白”、“嫁”是仄,而“紅”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個字,這裏三首詩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詩中也有用平聲的。唯獨像“平平仄仄平”這樣一個五言平仄句式(在這三首詩中是第二句),第一個字只能用平聲,不能用仄聲,否則叫做“犯孤平”。

這一講所講的是最基本的東西。講的雖然是五言,但是可以類推到七言。講的雖然是絕句,但是可以類推到律詩。講的雖然是詩,但是可以類推到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jnwy7l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