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李好古的生平介紹與詞作鑑賞

李好古的生平介紹與詞作鑑賞

生平簡介

李好古(生卒年不詳)高安人。有《碎錦詞》一卷,“自署鄉貢免解進士”。其《八聲甘州》揚州詞雲:“百萬貔貅夜築”,似賈似道築揚州城事。《酹江月》雲:“平生英氣,歎年來,都付山林泉石。不作雲霄軒冕夢,只擬綸竿蓑笠。”蓋自慨身世。王鵬運跋謂亦“白石老仙之亞”。

●江城子

李好古

平沙淺草接天長。

路茫茫,幾興亡。

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涼。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掃沙場。

擊楫中流,曾記淚沾裳。

欲上治安雙闕遠,空悵望,過維揚。

李好古詞作鑑賞

南宋時,金人多次攻入揚州,破壞之慘重,令人目不忍睹。所以,南宋詞人過其地時多有感懷之作。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姜白石的《揚州慢》,其中有“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這樣的句子,但李好古過維揚時寫的這首《江城子》,不着力渲染敵人去後的殘破,而將重點放在自己保衞家國的責任上,所以其立意就先高出眾人一籌。此外,詞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掃沙場”(馘,殺敵後割取左耳以計功)的原因,歸結為“欲上治安雙闕遠”(治安,賈誼曾作《治安策》評議的時政。雙闕,指代朝廷),等於説興亡的關鍵、維揚屢遭破壞的根子,都因為統治者不納忠言。這種尖鋭態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詞人中也是少見的。

這首詞在寫法上注意了兩個結合。一個是寫景與抒情結合。詞中寫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即僅僅是沙、草、天、路。這些單調的景物,為我們展現了維揚劫後的荒涼。再説,作者又逐次為它們加上“平”“淺”“長”“茫茫”等修飾語,從而共同組成一幅遼遠、悽迷的圖畫,正好象徵着作者惆悵的心情。“昨夜波聲”一句表面寫波濤,背後卻有一個在揚州的某一間屋子裏聽着波聲久久不能入睡,想起無限往事的人兒。把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燾説:“兩句寫夜間聽到波聲拍岸,使人激奮而氣節凜然。”(《唐宋詞選注》)則景中之情就更為顯著了。

還有一個傷今與懷舊的結合。這首詞目睹揚州破敗景象,痛悼國家不幸,這是“今”;可是詞篇中又有“幾興亡”一句,接下去還有“千古英雄成底事”,這是“舊”。有了歷史舊事的陪襯,眼前的感慨變得越發深沉幽遠;相反,由於當前維揚的變故,千年的興亡也變得越發真切。同時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調,暗示自己也像歷史上的無數英雄一樣,壯志難酬,只能“徒感慨,漫悲涼”。下半闋開頭五句寫自己少年時的志向。詞人年輕時就有降服中行説(漢文帝時宦者,後投匈奴,成為漢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掃沙場”的雄心壯志,甚至象祖逖的樣子,在中流擊楫,立下報國誓言。這樣,有千古、少年時、目前三個時間層次的結合,詞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開闊,作者因國事而生的憂慮也就特別深廣。

這首詞直接寫到維揚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兩句。前五句寫見聞,結尾處點維揚,全詞自然構成一個整體,中間的感慨部分則正好處在包孕之中,這樣能使結構緊湊,抒情集中,應該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謁金門

李好古

花過雨,又是一番紅素。

燕子歸來愁不語,舊巢無覓處。

誰在玉關勞苦?

誰在玉樓歌舞?

若使胡塵吹得去,東風侯萬户。

李好古詞作鑑賞

在詩詞中常將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聯繫起來。不過由於時間與氣候的變化,有的風雨是送春歸,有的風雨則是催春來。而李好古的這首詞説:“花過雨,又是一番紅素”。大概是屬於催春來。“燕子歸來愁不語”一句,承上啟下,春來燕歸,春色依舊,而歸來的燕子為什麼卻悶悶無語呢?自然引出下文——“舊巢無覓處”。“舊巢無覓處”的原因,作者沒有直説,猶露猶藏發人深思。這首詞有的.本子調名下有題——《懷故居》,因而有人説,燕子舊巢,比喻自己故居,春來到來了,人無歸處,表現了一種無處可歸的飄泊之感。其中還寓有家國之感,所以把它理解為那個特定社會現象的典型概括,則更為合適。上片結句,就字面看補足了上文,完成了對“燕子”的描寫,就其喻意而言,則引向社會現實,這就為下片預作好了鋪奠。

國家山河支離破碎,百姓流離失所,在這樣艱難的時局裏,“誰在玉關勞苦?誰在玉樓歌舞?”這句話深刻尖鋭,咄咄逼人,“玉關(玉門關,這裏泛指邊塞)勞苦”者,指的是那些守邊的士卒。而在玉樓上取樂的,卻是那班不思抗敵、不恤士卒的將領,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一大批“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於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裏的顯官達貴。一苦一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讀者從對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藝術力量!下文詞人沒有順着這個調子再把弦兒繃緊,也沒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別開生面,用假設和推想,從容作結:“若使胡塵吹得去,東風侯萬户。”東風“吹去”胡塵“,已是一奇;再進一步,還要封”東風“為萬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則於不經意之中,用這種豐趣活潑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筆成趣。同時,它又在詼諧之中包含着某種莊重,其中隱含了一個重大的嚴肅的社會政治問題,即朝中無人抗金,而百姓則渴望統一。在天真之處展現真情,風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東風”,“舊巢無覓”,才有“東風”吹去“胡塵”盼想,前後照應,此外,詞人兼用明快、嚴肅、含蓄、幽默的多種手法,渾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獨特之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g0yzz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