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推薦】古詩詞的作文4篇

【推薦】古詩詞的作文4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詞的作文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古詩詞的作文4篇

古詩詞的作文 篇1

賀知章説過:“少小離家老大回。”誰都會回到那個陪伴你的地方——故鄉。無論腳步走多遠,在腦海中,只有故鄉始終相伴在心間。

緣始於相見,情長與陪伴。走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漫步在桃林中,不時飄來一陣花香,傳來一陣悦耳的歌聲。桃樹舒展着嫩綠的樹葉,開出一朵朵白裏透紅的小花,遠遠望去彷彿一片粉霞,把故鄉打扮得異常美麗,走近一聞,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跟隨着風的腳步走過池塘,連綿無盡與天相接的荷葉一片碧綠。與太陽相交輝映的荷花格外紅豔。青蛙前來問好,魚兒跳出龍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來了,又走。多少歲月滄桑了你的容顏,可故鄉一直陪伴。

瓜果飄香,來到果樹林。“一株梨樹園中長,每逢春來開滿花。”朝陽下碧綠的草叢中,一顆顆一串串像胖乎乎小頑童,咧着小嘴歡笑。月光下,大文學家東坡居士發出了祈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明月的陪伴下,親人雖相隔千里,但默然相伴。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時間逐漸逝去,故鄉卻從未老去。朱生豪説過“我願意捨棄一切,以想念你終此一生。”我的故鄉,我永遠不會忘記白雪瀰漫的情景。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令我陶醉。雪花像美麗的五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飄如飛,輕輕盈盈,無愧是大地的傑作。

獨在遙遠異鄉的王維發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鄉音,故鄉永遠在心頭召喚他的遊子。

故鄉,有你的陪伴,我不曾孤單。在我失散的童年裏,有你陪伴,我亦晴天。

古詩詞的作文 篇2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尤其是那些優秀古詩詞更是被後人所傳頌。我最喜歡蘇軾的《水調歌頭》與毛主席的《沁園春·雪》。

《水調歌頭》中有一句千古名言:高處不勝寒。越是高的地方,就越冷。這並非是單純意義上地冷,而是指縱然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也會感到孤獨,又怎能比得上做一個平凡人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句與上一句遙相呼應:起舞翩翩欣賞着月下清影,去月宮得瓊樓玉宇怎能比得上在人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作者本不應該怨恨月亮,但若不月圓,家人便無法團聚,但這種事自古便難以改變。這句與第一句首尾呼應,正對應了蘇軾開頭所寫“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什麼時候才會園啊!我端着酒杯詢問蒼天。作者很想盡快月圓,但他卻無能為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所以蘇軾只能哀歎,期盼遠在千里之外的親人平安健康,一起享受着美好的月光了。

這首詞意境、文筆俱佳,説明了蘇軾思念親人地迫切心情。

古詩詞的作文 篇3

古詩詞,中華民族的瑰寶,歷經千年歷史文化的沉澱流傳至今,歷史的詩人用古詩詞來表達所情所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友誼“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親情;“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鄉之情,但我更喜愛它的愛國情。

愛國之情是多麼偉大,從古至今依舊如此,還記得南宋時期抗元英雄文天祥,奮勇抵抗元兵,在國家最危難之際,宋朝即將滅亡,大臣都紛紛逃跑,有的直接向元兵投降,而文天祥誓死報國,帶領着將士們在沙場上浴血奮戰,在過零丁洋時寫下一首千古佳作《過零丁洋》詩中的愛國之情無一不展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加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之情,讓我內心深深的受到感觸。

還記得屈原嗎?他的愛國情懷也無一不給我震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你曾多次攜長劍走田夷,為王進諫,卻一次次被人排擠,眼看小人當道,報國無路,國家存亡危在旦夕,你依然挺胸,以自己的正義之軀做最後的賭注,汨羅江畔的那一抔沙土,兩行憂鬱的足跡,見證着仰天長嘯的你,“滄浪之水清兮,滄浪之水濁兮”,你已隨着時間流逝,而你正義挺胸的精神永遠駐足在人們的心間,那片青青的竹葉寄託着對你的敬仰,你毅然跳入冰涼的水中,國家已亡,你不隨世人苟活,而讓湖水浸沒了你的軀體,彰顯了你愛國之情,你的愛國情懷已銘刻在我的心中。

古詩詞,是你讓我體會了古人的愛國情,讓我體會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少人羨慕你的才華,欣賞你的內藴,你的情懷讓我激情澎湃,永生難忘!

古詩詞的作文 篇4

揭起《詩經》的封面,你會看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水色河光;翻開《楚辭》的篇章,你會看到“梟梟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湖波江浪。水性是温柔的,它能表達出人們內心的情感。古時候,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是船,所以渡口也就成了友人或戀人依依惜別的地方,而水在此時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是一首送別詞,詩人以眼波喻水,以蹙眉喻山,因為有了對水的奇想,使得這首詞沒有離別的感傷,才脱離了送別詞的俗套。

水與愛情的關係,似乎比水與友情的關係更密切,翻開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能得到證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蒹葭》)作者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就在這百草凋零的清秋時節起了相思:她在什麼地方呢?她“在水一方”,又“宛在水中央”,心上人若隱若現,朦朦朧朧,讓作者魂牽夢縈,寫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

簡單的水,多麼神奇啊!水因為富於變化,靈動活潑,也能引出詩人們對人生的感悟和思索。“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蘇軾對人生的樂觀豁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李後主綿長的愁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李太白的壯志豪情;“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對政權與人民的關係的比喻,給後世留了一個深刻的警示;而孫子從水中悟出了克敵制勝之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水是有靈性的,它可以傳遞人間難捨之情,可以寄託相思之情,可以抒發遷客騷人對人生的憤懣之情。

願我國的古詩詞藉着水的魔力能流得更遠、更久。

標籤: 古詩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83re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