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夜登青龍山散文

夜登青龍山散文

夜登青龍山散文

山是城市的風骨,水是城市的靈性。無山,這城市便缺少了靈魂;無水,這城市便缺少了柔情。只有山依水繞,才能構成這座城市獨特的風韻。鞏義,正是這樣一座城市。嵩山、青龍山博大精深,在城區東南豎起了一道美麗的畫屏;黃河、伊洛河源遠流長,在城區西北舞動着一條繽紛的飄帶。在千崖競秀、萬曲回漩的山水畫卷裏,鞏義這個居於中原腹地的城市,洋溢着滾滾如潮的生命氣息。

青龍山古稱霍山、天陵山,也稱東西盤龍山,因宋朝建皇陵於此山之陽,以合堪輿“四象”之意,遂改名為青龍山。青龍山峯巒起伏,巍峨挺拔,林木森森,巖壑幽幽。遠望青龍山,恰如兩條蜿蜒的青龍,盤踞守護在鞏義城區的東南邊。自從地方政府修建了登山步道後,這裏便成了市民們茶餘飯後的休閒場所和節假日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我常常大白天登上青龍山,看看雲,聽聽風,但時間久了,次數多了,便有些失趣的餘味了。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再沒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想法了,酸甜苦澀,榮辱尊卑,一切似乎都變得淡然了;而遊山逛水也是如此,再美好的景觀也只耐得一兩回賞玩,三番五次,便有些司空見慣的慵懶了。

這樣的年齡,最好的態度是知趣,最好的選擇是孤獨,最適合的角色便是做安靜的看客。秉承這樣的生活理念,我便儘可能地迴避熱鬧的場所。白天登山的人多,特別是星期天、節假日,更是人頭攢動。想到夜晚登山的人可能會少一些,便忽然有了夜登青龍山的想法。

夜晚登山,的確需要下一番決心的。多少年了,已經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全生活模式。這種近似荒唐的念頭,無異於一種冒險,自然要招致反對的聲音。反對的理由當然是安全問題。一來擔心夜晚眼神不好,山路坎坷,一腳踩空,便要馬失前蹄。二來呢,地偏人稀,恐有歹人出沒,劫財掠色。

其實,真正要面臨的問題,不是“敢與不敢”,而是“想與不想”的選擇。什麼事情不想做,可以找出無數的藉口;想做,便只有一個理由。這樣的年齡,已經勘破了生與死,至於財與色,早已看淡。從小在山裏長大,走山路、走夜路早已練就了一種本能。至於財與色,自己均沾不上邊兒。再説,太平盛世,那來那麼多的宵小之徒,只是杞人憂天罷了。

夜登青龍山,確有另一番風味。

第一次夜登,是在暑夏。下午的陽光畢竟不同於正午那般熾盛,但熱情依然不減。好不容易捱到了傍晚,白晝的暑氣漸行漸遠,那被燠熱蒸騰了的身體漸漸有了舒展的衝動。

晚飯過後,和三五個友人相邀驅車來到青龍山下。深山峽谷裏吹來一陣涼風,快要熔化的空氣中多了三分清涼的味道。仰望青龍山,落日斜暉,斑駁陸離,林海樹浪,金光粼粼。蜿蜒的山脊籠罩在一層淡淡的暮靄中,若隱若現。

沿步道拾級而上,大約二百多階,登上一處山埡,早已汗流浹背。頓足歇息,才感覺山風陣陣,沁人心脾。折向右,不遠處一座亭子翼然落於峯巔。於是,一鼓作氣,快步登上峯頂。憑欄遠眺,一輪紅日漸漸西沉,邙嶺如黛,撲朔迷離,黃河如帶,壯美詭奇,洛河如巾,朦朧神祕。回望腳下,如臨絕壁,嵐靄重重,如夢如幻,不覺心曠神怡。夜間登山,本來猶豫不決,不想卻有如此佳景美色,倘若不來,便不會享有這樣的眼福了。

繼續前行。轉身向下,走過一處平坦的山坳,眼前忽如平地拔起,陡峻突兀,依然不慌不忙,不疾不徐,一步一個台階,不喘不促,登臨第二座亭台。

這個亭台更高,視野更開闊。本來可以高瞻遠矚,卻是暮色漸起,重巒疊嶂,影影僮僮。忽見眼前一亮,身邊一盞路燈把一團暈黃的燈光灑落。看山下,星星點點的路燈連起來像一條蜿蜒的火龍,把三四個山頭盤繞起來。山道上有三三兩兩的人影晃動,和路邊幼柏的倒影混淆在一起,分不清哪裏是人,哪裏是樹。

再看不遠處的鞏義城區,盡收眼底。夜燈不知什麼時候也亮起來了,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一片茫茫燈海,滿眼火樹銀花,車燈穿梭,霓虹閃爍,一幅絕妙的都市繁華夜景圖呈現在眼前。此情此景,猶如置身仙境俯瞰人間,讓人留戀忘返。想起讀小學時,那首《天上的街市》還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裏——

遠遠的街燈明瞭,

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

我喜歡坐在高高的青龍山上,欣賞暮色裏城市裏大街小巷的路燈猛地閃亮時的風景,一瞬間,整個城市猶如掙脱了黑暗的束縛,跟着光明一起奔跑。

再次夜登青龍山,卻是在立秋過後。

太陽光的熱情畢竟不同過往的暑日了,行道樹上的綠葉已經染上了秋天最初的味道,一陣風裏,多了二分清涼,三分滄桑。最興奮的卻是那樹上的蟬鳴,聲音裏滿是依戀。晚風是清涼的,而經歷了一天的曝曬,山上的石階還是温潤的,不涼不熱。坐卧其中,那種温柔的感覺如投親人的懷抱,舒服而愜意。

如果説上次和三五個友人一起夜登青龍山,更多的專注於周圍的景色,而忽略了青龍山自身的存在,那麼這一次獨行,則可以靜靜地諦聽青龍山向人們發出的心聲,默默地感受青龍山自身的魅力。

孤獨,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審美境界。一個人自行其是,不受時間限制,不拘路線遠近,信馬由韁,自得其樂。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喜歡上了孤獨,我漸漸地意識到,走過了生命的大半個旅程,最大的知趣便是遠離生活的喧囂。可以靜聽天籟,聆聽秋天越來越近的蛩音,那是落葉的歎息,那是秋蟲的低吟,那是果實成熟的欣慰,那是秋水盈盈的微笑。可以沉思冥想,讓自己的心靈迷戀於某種來自神祕國度的蠱惑。譬如這裏之所以稱為青龍山,其實正是人們內心不安的表露,因為孱弱,所以常常要役於外物,於是便假想了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大靈獸,渴望從自然山山水水的佑護中福祉綿長。還可以躺倒在柔軟如衾的山坡上,閉目養神,靜靜地享受孤獨的樂趣,管它身邊草絮語,蟲低吟,星閃爍,月朦朧,鳥驚叫,不打擾別人,也不被別人打擾。也可以什麼都不想,走走停停,看看聽聽,或坐或卧,或偎或依,只做一個安靜的看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拂去表象,還原它們的本來面目,在黑與白、明與暗、盈或缺、是與非、曲與直和真與假之中,慢慢地尋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當然,登山的樂趣,不僅僅在於身體的鍛鍊,更多的在於心靈的澄淨。站在山頂,靜靜地等待,等待什麼,我也説不清楚。旁邊的亭台高聳,氣宇軒昂,幾點星火忽明忽暗,襯托出涼亭隱隱的姿容。獨坐亭台,一輪明月懸在東天,舉手相邀,皎潔的月光斜潑下來,清輝鋪滿山坡。月光下,一座座山峯氣定神清,莫測高深。

俯瞰步道,不時有三三兩兩的人影在光影中攢動,不時有人從我身邊走過,彼此淡淡地打量一眼。原來還有這麼多人和我一樣,也選擇了黃昏登山。他們有專注的',有隨意的,有休閒的,自然也免不了有找尋浪漫的。順着台階或小路慢慢地上山,下山,隨時可以停下來,或臨溪聽風,或憑欄望月,或登高拂雲,每一刻每一處都可以感受詩情畫意。大家選擇在這樣的夜晚登山,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如此的從容與淡定,心裏自然都潛藏了一縷温暖的陽光,不僅可以照亮崎嶇的山路,也可以撫慰孤寂的心靈。

你看,深潭碧波,疏星朗月,似乎在吟哦——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聽,遠遠地傳來慈雲寺的鐘聲,悠悠揚揚。

青龍山,經歷了朝代更替,目睹了百姓悲歡,見證了人世滄桑。山山巖巖,承載着歷史的印記,樹樹草草,道不完的榮枯,訴不盡的衷腸。青龍山,與其説是一幅自然畫卷,不如説是一部歷史傳説,或者是一種精神寄託。

站在山腳的古槐樹下,透過樹葉的罅隙,可以看到高遠的星空,這是一片歷史的天空,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地面上搖曳着疏疏淡淡的陰影,樹影婆娑,韻藏心中。我不知道這棵樹生長了多少年,兩三個人才能合抱的樹幹一部分已經乾枯,那空洞洞的地方像一塊黑黢黢的疤痕,但它依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樹枝上還掛滿了長長的紅布條,鮮豔奪目,那是吉祥如意的祈盼。民間樸素的智慧,鄉野淳樸的性情,和大槐樹與生俱來的靈氣不着痕跡地嫁接在一起,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本,成為這裏一道誘人的風景。

標籤: 青龍山 夜登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ypdv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