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老大離家少小回散文

老大離家少小回散文

人,一生都在不的斷折騰。變換生活環境是折騰的一部分。“人挪活,草挪死。”可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老大離家少小回散文

難怪有那麼多人,不甘自己家鄉的平庸,乘着年輕,去外面打拼。大把的青春耗費在打拼路上。投資。透支。打工。虧賺。始終都在路上,忙碌着。

可以看出,人保留着動物的本性,遷徙是其中的一種屬性。向外發展,找更好的生存空間。

有的,找到了更好的環境,留下了。有的,沒有找到,沿着原路返回,繼續耕織在故土。沿着祖先的思維,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每天為雞毛蒜皮之事,婆婆媽媽

這,應該叫做故土思維。都在一個村,早上不見,晚上見。誰家發生的事,今天不知,明天自然就知道了。誰家家底怎樣,都很清楚。誰家種的莊稼好與壞,全村子人都知道。所以嘛,思維就無形中凝固在一起,變成了本村的特色。

像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後來參加工作,又返回農村。而且這個村,還是我的家鄉。所以,從小骨子裏根植的家鄉觀念,家鄉思維,後來左右着我思維的廣度和寬度。

記得小時候,父輩們在述説着誰家的土地好,誰家今年糧食打得多,豬養得肥,雞多產蛋也多。都在茶餘飯後互相議論着,心裏羨慕着。

夏天收割麥子,是最能反應他們高興心情的季節。對着烈日,汗水濕透了衣裳,仍然奔跑在收割的路上。他們是在和時間賽跑,和季節在賽跑,和暴雨在賽跑,為的就是要多收三五斗。説白了,就是豐收,洋溢在臉上的是滿足,付出了沒有白白付出,只要有付出就有收穫。更可以看出,是幸福洋溢在臉上。原因嘛,這個時代的人都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知道糧食的珍貴。看到糧食就看到了生命,從而生活會過的有滋有味。但也免不了評説別人家的莊稼長勢狀況,糧食收入情況。

秋天,看到門前一排排擺放整齊的過冬柴火,感覺今冬不冷。早早去山林,讓鐮刀和斧頭,震落一地的露水,砧砧聲響遍山谷。新的一天,砍柴就這樣開始了。傍晚時分,在回家的小路上,有人背的,騾子馱的,有用繩拉的,有扛在肩頭拉的,凡所應有,一應具有。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把柴火運回家。雖然這與當時的政策不相符合,但在哪個時代,燃料的來源只有柴火。沒有通電,更沒有燃煤。這是唯一的解決方式,儘管對森林有所破壞,但還是知道保存幼小,待來年在砍伐。砍柴火,也在攀比的路上。

一年中,最滋潤的日子要算冬天了。老年人曬太陽,放牛,晚上回家燒熱土炕,吃過飯後鑽進熱被窩。一天的日子,就在熱炕上的美夢中消融了。其實,最令人期待,也令人怕的就是過年,換種説法就叫過春節。小孩子期待,過年可以自由自在的玩,可以不放牛打豬草,可以不上學受凍,還有各種好吃的。更高興的是犯錯誤,家長既不打,也不罵。感覺是那樣舒心,是那樣自由。父母怕過年,過年開支大,過年消費多。如果一年沒有積累到比較多的財富,是很揪心的一件事。這時,只有説“過窮年唄”。也用不着攀比了,本來就沒有,那什麼去攀比呢?

其實,那個時代,農民是把土地看得很珍貴。年未盡,已經早早在田間勞作了。把土地耕作肥沃,田間雜草除乾淨。農民,從古到今,土地就是自己的工作場所。如果農民不愛土地,那就是危險信號。還有,保留着為兒修房壘屋的觀念。舉全家之力,提前幾年就開始籌劃修房,備材料。稍不留心,房屋的樣式容易淘汰。給人感覺就像現在的流行一樣,流行期間,怎麼看都順眼。流行過後,懶得多看一眼。這是另一種版本的攀比。

總之,給人的印象是別人幹啥就幹啥,絕對沒錯。別人不幹了,你才去幹,有點離譜。觀念受大眾左右,這是那個時代的特色,不足為奇。

後來,學校畢業後,再次回到家鄉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剛剛在學校才揚棄了以前固有的思維和觀念。現在又到這裏,重新融入到這裏,再次把家鄉的有些劣根性歸位扶正。開始和周圍的人攀比修房,幹家務。謀求有餘糧,有餘錢,有漂亮的房子。感覺在那個地方很不錯,思維就凝固在那一刻。

而後,一個偶然的機會,組織上安排到另一個條件好的地方工作,那裏的人思維和觀念比較先進。至少有商品意識,也有接納新事物的胸懷。

最後,到了城裏工作,接觸的人多元。思維敏捷,認識超前,包容性很強。才發覺,被人們嘲笑“離城一丈,都是鄉棒,”説的意思鄉下人和城裏人就不一樣。城裏人隨和,和諧,但一般不常來往。反過來考量鄉里。發現鄉里到現在,機關單位的人,去村上,去朋友家,去聚會,感覺他們就高人一等,要另眼相待。應該當做最貴重的賓客,反之感覺給他們沒面子,會立馬錶現出不樂意。城裏人,很隨和,替主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鄉里人是以我為中心,城裏人是以主人為中心。城裏人弔唁叫坐夜,鄉里人弔唁叫守靈。城裏人擺宴席在酒店,鄉里人擺酒席在家裏。城裏人喪事送葬不擺宴席,鄉里人喪事唸經擺宴席。鄉里城裏,味道不一樣,風俗就不一樣。城裏全部人都很集中,鄉里人居住都很分散。居中,有中心。分散,離心離德。

從鄉里來,回到鄉里去,然後又從鄉里出來。一來二去,幾個來回,回回不一樣,回回有變化。但跟風一直沒變,城裏人也跟風,只是叫法不同,叫“流行”。鄉里跟風叫“看比樣”,就是看樣子,作比較。

城裏有城裏的壞處,鄉里有鄉里的好處。抓住好處,改掉壞處,這難道不叫進步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xz07y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