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從一場春雪説開去散文

從一場春雪説開去散文

一連好幾年都很少見到大雪紛飛的景象,似乎連過年都缺少了年味,心中不免對下雪有一種不可遏制的期盼。還好,恰值立春時節,大年初五,一場久違的鵝毛大雪不期而至,一連下了好幾天,大約真是應了“瑞雪兆豐年”的兆頭。不要説孩子們,就是我們這些中年人,也不由得興味盎然,渴盼與粉粧玉砌的大自然做親密的接觸,滑雪、溜冰、堆雪人、打雪仗……時光似乎一下子又回到那充滿童趣的年代,這是多麼令人倍感愜意的場景啊!

從一場春雪説開去散文

寒假晨練,每天都要繞着汭河橡膠壩遊走一圈,龍泉寺景點是必經之路。可是看着那暖洋洋的冬陽下業已枯槁的荒草,整個山野似乎都沒了一絲生氣。綴滿樹枝的葉子早已被寒風撕扯的零零落落,只剩下光禿林立的枝條直愣愣的刺向天空。就是那四季常綠的松柏,簇簇針葉也顯得一片枯黃,全然沒了蒼翠盈碧的風貌,驀然間就使人覺得滿目蕭瑟、一派凋零。

貫珠泉依然如扯線的珠簾一般從懸崖上滴答崩落,清冽的溪水挾裹着滿地的枯葉順着山谷潺潺而下,龍泉寺卻終究還是缺了柳綠花紅的盎然,少了冰天雪地的雅緻,實在沒有那份誘人暢遊的情景,以致很少拾階而上,飽覽龍泉冬景。

倒是滾滾汭河上逐浪翻騰的浮冰,還有那沿着河灣慢騰騰地,一步一個腳印,或遊走覓食,或振翅高飛的白天鵝,以及出雙入對,遊走如飛的黑野鴨,卻無一例外地成為我相機鏡頭裏駐足的盛景,每天不拍幾張,心裏倒像缺少點什麼。

度過了一個漫長的,使人倍覺慵懶的暖冬,伴隨着春姑娘姍姍的腳步,終於迎來馬年的第一場大雪,這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情呀。

從正月初五開始,我和老杜、老羅、老於、老張幾位老友,幾乎每天早起都要踏雪出遊一趟,沐浴着春的氣息,踏雪郊遊,欣賞白雪皚皚的田園美景;品味着那份濃濃的年味,走親訪友,享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精神盛宴,這一切似乎都將我的人生日曆翻回充滿樂趣的童年,使人不免生出一種迴歸自然的豪情。

(一)

縣城西區的公劉園是我們出遊的第一站。説實話,對於西區廣場,閒暇之時經常和朋友們踏足流連,那裏的景緻可謂熟的不能再熟了,可離廣場咫尺之遙的“公劉園”卻從未光顧,以致至今只知“魚堡子”,而不知“公劉園”,作為崇信人,難免使人感到汗顏。

那天,我和老於老張一起牀就冒着漫天的雪花,直奔公劉園。只見魚堡子北依汭河南岸,南對霓虹閃爍的消防大樓,西接“新世紀”高層住宅區,東臨“法律援助之心”辦公區,整個景區的佈局星羅棋佈,錯落有致,把那形如半球的魚堡子襯托的更加醒目。

魚堡子離地近二十米左右的高度,山坡上栽滿了蒼翠的松柏,堡頂新建一座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的古式建築,外行的我實在説不上是塔?是殿?是亭?環堡一週是一道深深的水池,池上有飛架的拱形石橋,只可惜現在工程還沒完工,水池裏沒有注水,也就少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浪漫情調。

景區廣場上,矗立着由著名作家賈先生題詞“公劉園”的巨石,堡子四角各有幾處青銅羣雕,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生動地再現了我縣遠古農耕文化、當地民俗文化傳承的歷史場景。其實此地原名“魚堡子”由來已久,依我的推斷,只所以取名如斯,必定與當地的人文歷史演變大有淵源,只是目前無直接歷史資料可供查考而已。至於“公劉教穡”佇足崇信的傳説,固然有其可信之處,但終究有點牽強,不足為普通百姓認同,也難明其所以然。兩相比較,我看還是“魚堡子公園”來得實在。

景區南面有一座紅色的鯉魚雕塑,可想而知那是祝福我縣人民富足有餘的象徵。西面的剪紙牆,由南往北依次排列着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板塊,精妙絕倫的剪紙藝術被體現的淋漓盡致,上面還有崇信民謠數首,盡顯鄉土特色。可以想來,再有不多時日,“公劉園”一定會成為崇信城建、旅遊的一大奇葩。

紛紛揚揚的大雪,早已經把園區裝點得秀麗無比,綠的樹木,白的雪被,多麼精緻的雪景啊。看着眼前的美景,我們幾個像孩子一樣興奮地歡呼雀躍,邊走邊相互拍照,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攝進相機,給我們的人生增添一點浪漫的回憶。老於扯開喉嚨嘶喊着,老張唱着流行曲,我看到崇信的民謠,也不由地哼唱起我們家鄉的社火小曲,心情在這潔白的天地裏恍如清洗過似的,別提有多舒暢了。只可惜,這麼好的雪景,除了我們幾個奔奔跳跳的身影,再也看不到別人,尤其是孩子們的的蹤跡,心情就有點落寞。

想當年,雖然農村的生活水平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可是物質的貧窮並沒有影響人們對生活的熱情。每到接近年關,大人們冒着嚴寒,頂着大雪,磨面,殺豬,糊燈籠,滿懷熱情地到集市上採買一應過年所需,尤其是孩子們的炮仗、年錢、新衣裳,那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們的年味,似乎離不開冰雪的氛圍,只要下雪,一羣羣孩子就聚在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溜冰,滑雪……真是玩的不亦樂乎,春節就在這興高采烈的玩樂中度過了。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這毋庸置疑,可是温室裏的花朵能否抵抗得住野外的嚴寒酷暑,換言之,現在的孩子能否自如應對來自生活的磨難與挫折,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新時代家長深思的問題。

(二)

正月初七,閒來無聊,老於電話邀約我和老張齊赴老杜書店拉閒,遂乘興前往。大家聚在一塊,説着説着話題就扯到春雪、雪景上面,老於立刻提議去縣城南邊的“錦山”上去看雪景,大家一致贊同,拿了兩把鐵杴,就一起上山了。

連着下了幾天雪,南山背陰,山坡上的積雪還沒有融化,雖然走的是羊腸小道,卻不是太滑。每走一步,腳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伴着耳邊“呼呼——”的寒風,給這靜寂的山野平添了一種音韻的靈動。路邊的灌木叢上掛滿了冰晶,看起來毛茸茸的,甩動的手指不小心觸到了雪花,就有一股沁入骨髓的寒意。樹枝上的雪在寒風的吹拂下,“簌簌——”地滑入脖領,立刻化成滴滴冷水,滲入温熱的肌膚,大家不由得發出帶有幾分誇張的叫喊。

不大一會功夫,大家就爬到了山頂,眼前出現了一道長長的土牆,每隔一段還有一座大土墩,牆面上佈滿了夯砸的痕跡,間或還鑲嵌着方形的城磚,赫然就是當年的崇信古城牆。牆下面是一道深深地戰壕,戰壕邊上靠崖壁的'地方,似乎還有一孔地道。堅固的城牆,雄偉的烽火台,我的腦海裏恍然閃現出古代戰場的戰鬥場面,狼煙,擂鼓,廝殺,鳴金收兵……一切都會使人思緒萬千、心潮起伏。歷經了千百年風雨侵蝕,戰火洗禮,古城的風貌依然可以在我們的腦海裏還原,多麼偉大,多麼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啊,作為你們的後人,我真為你們感到自豪。

鳥瞰城區,儘管雪霧迷濛,可那林林總總的樓宇,高聳入雲的煙囱,還是為我們呈現出一派二十一世紀的城市風貌,不能不使人在緬懷古人之時,驚歎時代的變遷給人們帶來的物質精神層面上的飛躍與激情。山腳下的基督教堂,瑩白的樓面,樓頂的白雪,寂靜無人,顯然這裏該是一片人生的淨土。我不信教,但我相信世上很多宗教都是教人唯美、向善的,這兒也許真是人類靈魂的淨化之地。面對這樣一個滿目潔白的世界,我想這場雪也許不但滋潤着乾涸的土地,而且真是我心靈的淨化劑。但願我們能把自己融化在這片潔白裏,剔除浮躁,讓自己的心靈迴歸平靜。

小道蜿蜒,崎嶇難行,可大家只要堅持走下去,路終究會越來越寬的。下了烽火台,再往前走,小路兩旁是蒼翠的松柏,梯田裏是桃園,鼓脹的花苞已經顯出一絲絲紅色,看來春的腳步不會因為一場雪而遲滯一絲一毫的。

山頂的“圈馬場”方圓數十畝,地勢平坦,四面都是懸崖溝壑,據説是當年武康郡王李元諒屯兵圈馬的地方。雖然現在是莊稼地,但從地勢上看,當年用於圈馬確實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了感受那種武人的粗獷豪放,也為了激發我們作為文人的文思情懷,我們乘興喝光了一瓶“寧夏紅”,幾個人你賦一句詩,他吟一副聯,如此充滿詩情畫意的場景,真是好不瀟灑。

不覺間日已過午,大家順着山路繼續前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現了一條寬闊的大路,一路蜿蜒通向山下。我們拿了鐵杴,原本準備在山頂上堆雪人,可是畢竟積雪不夠厚,最終只能落寞而歸。

也許會有人覺得我們人老心脆,玩小孩子的遊戲,可是我以為人就活個心勁兒,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不只是一種浪漫情懷那麼簡單啊。

(三)

按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打過正月初七八,年就算過完了,春節將進入下一個節日——元宵節。這幾天不再走親訪友,閒餘時間就變得寬裕,邀集羣友,一起踏雪賞景,流連山水,豈不美哉?

因為一連幾天都是雪天,所以正月初十、十二、十三幾天,我們都乘興遊覽了龍泉寺景區。先是在龍泉廣場上堆了一條雪龍,做工不是很精巧,可是高昂的龍頭,蜿蜒的龍身,遒勁的龍爪,還真有那麼點兒氣勢。照片傳到網上以後,受到眾多羣友的讚賞,我們心裏也感到高興。好歹也算是用春雪為龍泉寺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雖然這樣的美景禁不住陽光的愛撫,最終將濃縮融化成為一灘雪水,但是用自己的一份愛心創造一種美,這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但願能以此激起人們對熱愛生活的共鳴!

連續兩天上山,流連於龍泉寺美妙無比的雪景,真是美不勝收。站在山下,仰望鳳翥山羣峯,山坡上一道白一道紅,白的是雪,紅的是紅色的砂巖,盡顯丹霞地貌獨特的風采。山間的樹木上一片瑩白,猶如開滿了潔白的小花,讓人都有點質疑是否春天的腳步走得過快,催開了滿山的桃杏花,使人迷戀,更使人陶醉。

真正進入龍泉寺景區,最讓人驚歎,也最讓人迷醉的還是那佈滿整個山坡的泉:貫珠泉依然淋漓滴答,只是比平常多了許多冰橛,晶瑩透亮,透出絲絲清涼。凝固在崖壁上的冰瀑,除了亮,就是白,更顯得崖壁上鋪陳的苔蘚鮮嫩嫩的綠。那滴瀝的水珠落在水潭裏,“叮咚——叮咚——”的聲響甚是悦耳,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盤”。更為令人驚歎的是,潭面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冰,邊上堆積着白雪,光看着都能感受到股股寒意,可幾十尾紅色的魚兒卻依然在水裏自由自在地浮游,不能不使人感歎大自然的神奇。“貫珠泉”,絕對美妙的名字!

洗眼泉在半山腰,泉口是用砂巖鑿成的一孔石圈,水色清冽,水質清涼,據説用來洗眼,能治眼病。每天上山之時,總有幾個虔誠的老人,跪在泉邊,焚香禮拜完畢,撈起泉裏的水,輕輕地抹在雙眼上。也許真有神靈感應,願人們從此眼明耳亮,身體健康。

其他的幾眼泉,多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再加上設計理念上缺乏匠心獨運,多有牽強,不説也罷。在這裏還不得不提一下龍潭,那條人工雕塑的龍,順谷而造,昂首翹尾,噴雲吐霧,大有駕雲騰空之勢。只可惜也許是怕凍壞的緣故吧,龍嘴裏沒有噴水,少了一點氣勢。加之最近新修,原來的水車也不見了,空留一潭結冰的潭水,教人好不遺憾。

站在鳳翥山頂,背依“玉皇閣”,俯瞰龍泉寺景區全貌,尤其是龍泉雪景,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從山頂到山腳,亭台樓閣殿堂頂上覆被着雪,樹冠上包裹着雪,連清冽的溪水都看起來白茫茫一片。也多虧有山的顏色,以及樹木的光彩映襯,遠處的龍澤湖,在建的“文化三館”,才看得很清楚輪廓,不然漫山遍野純白一片,也就顯得有點單調了。也正是因為這樣,龍泉寺才凸顯出獨具特色的美——冬天的美!

世界就是這樣,五彩繽紛最好。歲月也是如此,春夏秋冬齊備才顯得完美。但願我們藉着春天的一縷縷潔白的雪花,寄託我們對馬年的滿腔美好的希望!

標籤: 春雪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wjywy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