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一入文學深似海,此生不願再回頭散文隨筆

一入文學深似海,此生不願再回頭散文隨筆

1

一入文學深似海,此生不願再回頭散文隨筆

已經不知道這是多少次被問到:“你是文科生吧?”

閨蜜對着我莞爾一笑,轉而對着坐在我們對面的她的男朋友説:“錯了,她一直都是理科生。”

“理科生還這麼喜歡地理歷史?”她男朋友疑惑不解。

“對啊,我們班以前很多這樣的怪胎,明明是理科生,文科知識卻好得不像話,真不知道他們當初選的時候怎麼選的。她啊,怪胎之一,在我們班見怪不怪。”閨蜜答。

好像每次出去都是這樣,沒説兩句,對方就會説“不愧是文科生”或者“你是文科生吧?”

剛開始還會辯解兩句,後來都不想再多説什麼,只是輕微點頭。

選理是自己真心想讀理科,對史地文學各類書籍也是內心真心喜歡。

所以,我的身上,永遠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正經起來不像話,逗逼起來更是要上天。

2

其實以前我好像並不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更多的時間都花在了和朋友嬉笑玩鬧上。

但似乎從小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執拗,一本課外書到我手裏,我一定要把它看完,再去做別的事。

所以經常小時候,別的小朋友約我出去玩,而我拿着書的時候,我就會對他説:“等會兒等會兒,等我把書看完吧。”後來人家等不及了,我就帶着書一起和他走。

到了地點,還有別的小朋友啊,他們可以先一起看看電視,鬧一鬧。然後我就靜靜拿着我的《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等,直到手中的書翻到最後一頁了,我就把它丟一邊,找小夥伴了。

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玩上,只有少部分時間奉獻給了那些課外讀物。

真正對文學課外讀本有好感,應該是初三的時候!

初三有一個同桌,每天上課都沒不聽講的,手上永遠捧着一本又一本的課外書,然後和我講裏面的故事,情節,有時候晚上睡不着,我還要找她給我講故事呢!

從她的口中,慢慢打開了文學大門,對她手裏的書籍也慢慢感興趣。

後來,她的書就這樣一本一本被我讀完,別人都説,服了你了,初三了,還有心思開始研究起這些東西來了。

在那個初三,我讀完了《水滸傳》《朝花夕拾》《茶館》《小王子》……還有很多的青春文學,如郭敬明、雪小禪全部文集,花火雜誌,新概念作文等等,記憶不好,還有很多都忘記了。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下課在翻看語文老師講台上的《中國文學通識》,那時候覺得挺厚的,大概有一千多頁吧!語文老師看到我感興趣,直接就説:“喜歡就拿去看,看完了再給我!”

我好像心裏吃了糖,對着老師傻傻笑,然後從講台上拿走了那本書,然後不捨課外每分每秒,用了一個星期把那本書給看完了。

給老師還書的時候,老師竟然有點驚訝,笑着説:“這麼快,你到底有沒有看額!”

“肯定有啊!”不過那時候並不懂好好做筆記,只是覺得大腦裝了好多以前不懂的東西。

那時的記憶確實好,所以就有了後來的語文全校第一,語文競賽全國二等獎,語文優秀模範作文……

中考結束,語文成績明顯佔優勢。

3

以為高中會有很多課外時間徜徉書海,沒想到這絕對是大大的錯誤。

時間都是被課程排滿,學校圖書館一年也沒有去幾次,卻在高二陰差陽錯進了學校文學社。

當時社長在我們班,我們班語文老師是學校文學社指導老師,我就想去試試玩玩,看文學社到底為何物而已。

筆試隨便寫寫畫畫,然後東拉西扯,混頓成文。面試也沒怎麼上心,結果就這樣進去了。

進去後,剛開始在創作部,每個月兩篇稿子,以為進來玩玩,現在竟然有任務,要來真的了,實在不想寫,但進了這個坑,還是盡點人事吧。

寫了幾篇,其中一篇就上了校刊。後來又無意在期中考試中語文成績在所有理科班學生中排第一,語文老師找我説要我當創作部部長。

我心想:呵呵了,我是來打醬油的啊!

當時創作部成立不久,臨時部長是宣傳部部長,正式部長還在物色,而我剛進文學社不久,對這一無所知。

我開始推辭語文老師的要求,認為自己不合適。後來社長又來找我,沒辦法,就這樣被趕鴨子上架了。

文學社的工作也是一陣一陣的,忙時忙死,閒時閒死,我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審稿,而自己動手寫的卻少了。

一年後,到了高三,別了文學社。學校要求高三把一切重心放到學習上。

然而,在這個最繁忙最緊要的關口,我又出小插曲了。

學校進駐了一家書店,而且離我們的教學區和宿舍區都很近。我第一次進去,看到裏面琳琅滿目的書籍,立即被吸引了。

每天中午吃完飯到午休前這短短的半個小時或者四十五分鐘的時間裏,我還要進去泡一泡,碰到愛不釋手的也會毫不猶豫,當即買下。

我的高中學校是一所偏理科為主的學校,我的高三班主任更是重理不重文的人,每次看到我從書店出來,都提醒我,“多放點精力放在數理化上,別每天都一門心思看課外書了,大學有你看的!”

其實,我也知道,當時那樣做確實不太好,可是心裏卻覺得那家書店有魔力,那些課外書都有魔力,比那些數理化,有趣多了。

在高三,又陸陸續續看完了《紅樓夢》《明朝那些事兒》《海子詩集》《徐志摩詩選》還有魯迅、桐華、畢淑敏系列作品,以及各種歷史小説,青春文學……

逐漸涉及的閲讀範圍越來越廣,不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想知道的也越來越多,書籍裏面的那個世界好神奇。

後來,放假泡書店的時間從一小時,到兩小時,最後索性都是安安靜靜在那裏呆一天了。

我想我就是從那時起,開始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4

進入大學,大一的我和很多同學一樣,忙,盲,茫,進了校團委,開各種會議,在各個場所奔波,完全把自己的初衷拋之腦後。

後來折騰了一段時間,好像人突然想清楚了,知道自己要幹嘛了。

高中已有的社團經歷,讓我選擇退出了那個別人看來還不錯的校級社團組織。

朋友的頻繁聚會,枱球室,電玩城,KTV,大排檔……,也漸漸開始選擇了遠離。

我要幹嘛呢?

我給自己定了一些大學目標,四年1000本書,至少達到5千萬字的`閲讀量,這是其中之一。

而大一之前浪費的那些時光,無法收回,那麼就從這一刻起,不管如何,每天都要有所得。

我現在也無法確定,自己究竟看了多少本書。

只是我知道,我看書的速度確實越來越快了,以前一本情節小説,三、四百頁,我需要5、6小時,現在兩個多小時完全可以搞定,還可以把情節複述給你聽。

以前我只知道張愛玲、張小嫻、張恨水……現在還知道了愛默生、艾略特,阿爾伯特·哈伯德……

以前我不知道我該看哪一類的書,現在一本書在我手裏,可以很快分辨內容的含金量,不會再總是被那些所謂的書單給忽悠了。

以前對一些很理論性的東西完全沉不下心的,現在竟然可以平靜地讀完了,還會覺得樂趣無窮。

以前覺得那些忽悠人的哲學,儒學……現在也可以細細品味,然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

以前看了就忘,不知道摘重點,不知道做筆記,現在學會整理各種重點,金句,精華了。

以前覺得自己的大腦總是混亂不堪,各種思想在大腦裏打架,自己快要被這種無序整到窒息了,現在發現原來很多東西都是相互關聯,不同學科之間也總是息息相關。真的是不同的問題,有相同的答案,那叫萬變不離其宗; 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答案,那是萬物各有其源。

5

總是有人和我説,自己看書不夠快,不知道該怎麼讀書,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不知道該怎麼寫作,不知道該怎麼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只能這樣告訴你,最大的原因就是你讀書太少。

當你的閲讀量達到一定量的時候,你看書的速度自然就快了;當你的知識儲備達到一定量的時候,自然就自成體系了;當你看的書多了,你自然就知道自己需要怎麼樣的書籍來繼續補充自己的大腦了。

當你看的書多了,你自然就會有表達慾望,你自然就可以寫作起來如魚得水,用語言和文字巧妙敍述你的人生

當然,這一切一切保證讀書量的同時,也要多加自己思索,都知道有一句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

讀書的目的是形成一個能活學活用,有靈魂,有思想,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一個只會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書呆子,也不是一個知識存量很大,而不會糅合,整理,不會提取的數據庫。

我天生不是一個勤奮的人,總是以“懶癌患者”自居,可是在文學書籍的世界裏,我卻一直未曾想過抽離。

那一本本讀書筆記,無意中或長或短的隨筆,在別人借閲我的書時隨處可見的下滑線和各種批註,這些都是一路走來最好的見證吧。

這個世界上若有若無的才華很多,漫不經心的敷衍很多,被現實照碎的夢想很多,對別人的美麗和成績雲淡風清説幾句漂亮話的機會很多,可是,踏實的行動,堅持的努力卻不多。

那些別人的經驗,別人的故事,都很勵志。可是勵志的故事,總是別人的,實現夢想的痛苦,一步一步走過的腳印,才是自己的。

那些別人總結的乾貨,看起來都很有用,可是又有多少人看過之後是真正用了的呢?大多數不過把它當“雞湯”,暖了暖胃,餘温一過,那滿腔熱血也就不復存在了。

而我,從內心選擇始終堅持文學這條路上前行,前面的世界也越來越廣,然而不管如何,我會一直走下去。

因為,有些習慣,終生保持,有些愛好,終生追求,是作為一個“懶癌”最基本的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w0gy0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