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老廓橋風雨散文隨筆

老廓橋風雨散文隨筆

我的家鄉王大厝,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村莊的背後有一座與洞宮山一脈相承的大山,村裏人連山帶林叫它“後門林”,林子古木參天,鳥鳴蝶舞,知了彈唱,野獸出沒,蟒蛇時隱時現。夏季涼風陣陣,蘑菇遍野,小者如蛋,大者似傘。成了我童年和夥伴們玩耍的天堂,一羣羣“童子軍”從村莊追到山上,又從山上追到村莊,累了倒在林子裏睡上半天,困了躺在巷子的光石路上進入夢鄉。有一回,我就是這樣睡着被紛亂的牛羣從身上跨過而驚醒。站在山頂,向東俯瞰:有一條自北向南的溪流名叫“下阪溪”,溪水洶湧澎湃,溪面橫亙着一座黑色古老廊橋,象一頭翹首待飛的卧龍。這就是歷盡滄桑的下阪橋。

老廓橋風雨散文隨筆

在村莊東南側有一條蜿蜒且崎嶇的山路,由西向東延伸,象一條長長的飄帶將村莊和老廊橋緊緊繫着,成了閩北與閩東的原始交通要道,更是王大厝人謀生的腹地和咽喉!

老廊橋建造於兩百多年前,橋長30餘米,寬6米,是木製拱形廊橋,橋頂上鋪着古老的黑色瓦片,橋身用的多是杉木,找不出寸銅寸鐵,氣勢之宏偉,工藝之精湛,令人驚歎!橋內南北兩旁有兩排木凳,供行人墨客休歇,用餐。站在橋上,春風拂面,芳香撲鼻;冬季陽光和煦,暖意融融,夏季涼風陣陣,沁入心脾;時晴時雨,變幻莫測!與許多大江大河上的大橋相比,老廊橋沒有驚世之舉,然而它經歷的風風雨雨則是另一番風味。

在那曾經的歲月裏,這裏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將兵在這裏紮營,土匪在這裏安寨,乞丐在這裏投宿,魚龍混雜,商賈成了魚肉,老廊橋成了盾牌,歷盡磨難,建了又毀,毀了又建;至今的屋樑上還記着:“大清道光柒年(公元1782年)孟冬月吉旦辛卯重新建立”,“大清光緒拾壹年(公元1885年)捌月拾四日辰時吉旦重修建立”的字樣清晰可見。當年,黃立貴率領的閩北紅軍就是連夜在老廊橋集中,趕往洞宮與葉飛領導的閩東紅軍會師,更給老廊橋留下難忘的一幕。

1926年初,父親7歲時,我的爺爺從老廊橋出發,到外謀生,正逢兵荒馬亂,7月1日,爺爺被孫傳芳的軍隊抓了壯丁。從此,杳無音訊,後來據説客死江西贛州。奶奶悲傷成疾,家中無主,4歲的小叔無奈中交人帶養。兩年多後,奶奶在飢疾交迫中辭世。扔下了年僅10歲,沒有親人,甚至沒有旁親的孤兒—我的父親。從此,父親成了狂風暴雨中的火焰;成了冰天雪地中的獨苗,岌岌可危。常常趕着牛,在橋上喊爹呼娘,感天動地。元代詩人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對老廊橋所見證的的許許多多遊子生活的真實寫照。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養活一家九口,又怕走漏風聲,父親瞞着家人,做起了“投機倒把”的生意,將家中緊張的口糧,挑到竹區兑換筍乾,通過老廊橋,披星戴月,趕往閩東的福安穆陽,賽岐等地兑換成海貨,再將挑回的海貨賣給一些“富人”,用扁擔賺來的利潤去購買短缺的糧食。即使如此,我們一家人還是常常用地瓜,草根充飢。而在父親常常哼着的那段:“牛嶺馬嶺翹上天,吩咐子孫莫挑鹽……” 的曲子裏,我更感悟到了祖父輩的'艱辛與期盼!

王大厝有近半的山水分佈在老廊橋周邊一帶,春夏兩季,村裏人將大量的肥料挑往山下,秋季又將收穫的糧食挑往山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羣,一年四季,在橋上穿梭個不停。小時候,老師要求我們參加生產隊勞動,長輩們一看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毛孩,不停地揮手:“抓你們的小蝌蚪去,回來我給你們簽字......”鄉親們人就是以這種山的毅力,水的柔情,世代耕耘,吃苦耐勞,安分守己,逆來順受,默默無聞。不出官,不養匪,不爭名,不貪利。我在無業的那陣子,偶爾也下下田,跟着大哥,二哥,學做農活,往往腰痠背痛,有氣無力。有一天中午,我們正在老廊橋上吃飯,母親俏來了《招工錄用通知書》,要我立即趕到縣城培訓,我瘋狂的將手中的飯筲扔飛向了滔滔的溪水,赤着光腳,一口氣跑回了家。從此,我再也沒有到過老廊橋……

兩年前,一位當年的“童子軍戰友” 來上海找我,談起了老廊橋的景況:“這幾年,家鄉的年輕人都往上海,福州,泉州等地創業,打工去了,行人商賈也都車來車往,經過老廊橋的人少了。鄉親們大力發展山上產業,茶葉產量佔全鄉的70%以上,板栗位居第二,毛竹也初具規模。智力投資毫不吝嗇,每年開學都是開着客車,小車絡繹不絕進城。同時,老廊橋周邊的農田,也荒了很多,周邊一些地方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下阪溪快要乾涸了,山洪沖毀部分橋基,老廊橋年久失修,你能否向政府提些建議?”聽了,我很受感動,既高興,又牽掛。於是,在政和縣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上,我提交了一份《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合理開發洞宮山風景名勝區》的提案,明確指出,發展政和旅遊業,是政和經濟的唯一出路;保護生態資源和包括老廊橋在內的歷史遺產,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欣慰的是,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相繼出台了一些舉措,遏制亂砍濫伐,取締了一些耗能大,破壞性強的項目。果斷地禁止了得不償失的食用菌產業。引導農民大量種植煙草。既保護了生態,又發展了經濟,這也不愧為英明之舉!洞宮山風景名勝區,已在規劃和申報中。而作為洞宮山景區的組成部分,風景名勝區白水洋的上游,以及申報國家非物質遺產的老廊橋,像一位慈祥,滄桑的老人靜靜地守護着周邊的山山水水。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她必會以古老的姿態傾訴她的新傳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qkkke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