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年味越來越淡的散文

年味越來越淡的散文

日月更迭,季節變換,又是一年歲末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年味越來越淡散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年味越來越淡的散文

【篇一:年味淡了】

我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中國,春節是最隆重節日,是中國人最喜歡節日呢?後來,想了很久,我終於想明白了,人們看重是春節這種氛圍,團圓氛圍,熱鬧氛圍,好玩氛圍。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個團圓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談談工作,談談學習,談談家庭,小孩子穿上嶄新衣服,去放鞭炮,點煙花,給長輩們拜年賺壓歲錢。傳説除夕夜有叫“年”怪獸,許多人還會整夜不睡,這種習俗叫做守歲。過年時候,人們總有一種温馨幸福感覺。

過年固然好,可是,春節又將至,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我卻發現,近年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似乎過年能讓我們高興高興,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賺點壓歲錢了。春節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節日,成了給幼年小孩子們樂一樂,玩一玩日子。

過年領着5歲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東瞅瞅,西看看,好像什麼都是很新鮮樣子,一會兒要去買氫氣球,一會兒又要去遊樂場玩,還有廣場許多小吃也令小傢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買這買那。玩一次旋轉木馬能讓他高興很長時間,買一盒炮來放,能把他嚇得躲在我身後不敢露面。看到廣場有漂亮花燈,拉着我手就往廣場跑,要去看花燈。叔叔給了他二十元錢零花,他激動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給我錢了,我有錢了。我們去買好吃!”可是,相比之下,我這個姐姐就顯然成了個陪玩人士。對我來説,氫氣球已經不再是我可以玩東西,去遊樂場也只是高興一小會兒而已,廣場小吃都吃膩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轉木馬,看到都是一羣小孩子,似乎旋轉木馬也只是童年時代美好夢了,去看花燈,花燈也只能圖個漂亮,去放炮,放炮不過是噼裏啪啦響幾聲罷了。至於表弟對二十元零花錢熱情,我就更是沒有了,表弟才5歲,沒人一次性給過比這二十塊零花錢了,可是對我來説,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歡東西,對我都沒有了吸引力,而對於過年來説,我也沒有了從前那股熱乎勁兒。

眼下也正是過年時,與以前過年相比,雖然現在過年物質生活更豐富了,但精神文化卻總是像缺少了些什麼,似乎那些年過年更熱鬧,更開心一些,我們似乎更懷念以前年味兒。以前過年時,總是盼着年關時候能和爸爸媽媽一起貼對子貼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掃屋子,能架起年貨來準備點年貨,總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覺守歲,能放包餃子吃餃子,總是盼望着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媽媽領壓歲錢花,能穿漂漂亮亮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煙花。那些年,身為小孩子我們聽到鞭炮聲會亂蹦亂跳,穿着新衣服在鏡子前照了又照,拿着爺爺奶奶給壓歲錢捨不得花,最後還是都給了老爸老媽,等到別人家放完炮就跑過去,看看有沒有剩餘小炮再撿回來自己放,午飯時看着桌上許多好吃,流着口水卻又捨不得吃,因為一年也難得改善這麼幾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這些好吃了,過年時候爸媽總會領着我們一家到攝影館照許多相片,我總是擺出各種姿勢來顯擺,媽媽總説我愛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質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媽也會給買很多漂亮衣服,親友也會給足夠零花錢,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娛節目天天有,好吃隨處可見,最不缺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數碼照相機,想什麼時候拍照就什麼時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就把精神文化給忽略了,過年程序刪減了一道又一道,過年氛圍也少了一層又一層。

過年也是一種文化,在如今這種精神文化短缺時候,或許,追求民俗,一家人圍在一個大火爐前講講各自故事,參加參加各地風俗活動,也能找到一些年感覺……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樂融融氛圍何時能重新出現在年關呢,那份我懷念年味兒,那種特殊精神文化……

【篇二:年味兒淡了】

年味兒淡了恐怕是許多人過年時感覺。不必説有着傳統過年記憶老人們,連才上小學小表弟,都一臉無聊地説,過年就剩了兩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壓歲錢。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了。

有人説,過年最大主題是團圓,這話沒錯。春節期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杯團圓酒,談談工作事情,聊聊生活煩惱,體會着家温馨,親情温暖,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節畢竟是春節,如果僅此而已話,和一般節假日也就沒啥區別了。過年,要過出年味兒來才好。

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積澱。爺爺説,以前過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習俗,一進臘月,各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準備果品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塵日,全家大掃除,還要在牀腳點燈,驅鬼辟邪。年三十,講究就了,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鬧完花燈,年才算過完。

眼下生活,那些傳統習俗似乎已經成了遙遠回憶,帶點年味兒活動似乎只剩下了貼個春聯,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年味兒好像只有跟着旅遊團到遙遠封閉鄉村才能看得到。

過年是一種文化,年味兒需要載體。當以前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到年貨現在每天在超市裏都堆積如山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年、民俗意義年。迎來送往、喝酒聚會間隙,可以去聽聽家鄉戲,看看大秧歌;興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筆來試着寫幾副春聯,跟老人們學學剪紙,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爐旁聽爺爺講“過去故事”,你也可以感覺到年味兒正一點點地從老人臉上皺紋裏,從噼啪作響灶火中滲透出來,洋溢在你周圍——那就是過年感覺。

【篇三:年味有點淡了作文

總感覺這些年,春節年味淡了。

過春節,中國人稱之為過大年,可見老百姓對春節之重視,場面之宏大。

伴隨着改革開放腳步聲,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錢了,年味卻淡了,讓人遺憾。

從前,過春節時間比較長,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開始,春節就已經來到,這一天老百姓吃火燒、送灶君,祈求來年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小雞,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壺酒,年三十包餃子等。大年初一到處作揖,即給人拜年,大年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這是春節最為隆重時間段。從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春節延續其,人們仍然陶醉在春節氣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節,是春節另一個高潮,之後春節過完。

從前,春節是隆重,剛到臘月,人們就開始“慌春節”,即心中就天天想着春節,臘月二十三之後,開始準備春節吃、用,無論家境富足和貧寒,都要盡一切可能,讓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從前,孩子們期盼春節到來。現在四十歲以上人,都會有這樣感受,兒時渴望春節到來。為什麼那個時侯孩子都渴望春節到來?因為那時,物質還不是很豐富,只有到春節才能夠吃到好吃,穿上新衣服。當然,家中大人也會向孩子許諾,只要努力、聽話,春節給你買新衣服、玩具等。

從前,人們過春節需要鞭炮聲助威,需要煙火添彩。現在,隨着人們環保意識增強,很多老百姓不再鍾情於鞭炮、焰火。沒有了鞭炮、焰火,似乎春節也不熱鬧了。

現在年味確是淡了。雖然過春節還要準備,由於物質豐富,手中有錢,隨手都可以買來,春節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就可以辦齊;平時,老百姓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節大吃了;從前,走親訪友才穿新衣服,現在,誰也不再穿舊衣服、補丁衣服,平時穿衣服和春節沒有什麼兩樣;從前娛樂單調,廟會、元宵節是人們娛樂好地方,好方法,現在,有電影、電視、網絡多種娛樂媒體,傳統廟會、元宵節沒有了往日魅力。

年味確是淡了。

【篇四:消逝年味】

春節,這對於億萬華人而言最為濃墨重彩節日終於到來,似乎是讓人們期盼了一年。這樣周而復始,不知過了幾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麼呢?是那頭傳説中吃人怪獸,還是穀穗下垂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個代名詞,成為了一種符號,成了我們中國人一個標記。

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漸漸地消隱,或是消逝!連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

在記憶裏,依稀還記得年長姐姐説她不喜歡過年。那時,真隱隱地刺痛了我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覺。在回憶裏,我又真感受到了那種痛,不知為什麼。

而現在呢?人們真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還聽到過有孩子説不喜歡過年。啊!原來不只姐呀!

年究竟是什麼?我無法解釋,但就我個人理解,我認為年是一種迴歸象徵。每個人無論到得何地,過年時總要回家,或者至少都想着回家――那是心靈一種迴歸渴望。家,可是一個多麼温暖詞呀!

現在,姐在北方一個城市裏工作,據説北方年味兒很濃,那兒人們都很樸實、和善,特別重視這樣一個重大特殊節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來與家人團聚,又不必擔心歸期過急了。還好不在南方,據説有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

而我們中國人又這麼重視家。家,不僅只是我們住地方,那更是一份寄託,一份温馨,更是我們心靈歸宿、靈魂休憩處。任憑風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過年了,家人還不能團聚,真難以想象!

而年味消逝,在我們這個小城裏卻成了一個不爭事實。

孩提時代依稀而模糊記憶裏,我還可以看到一些過年歡樂景象。夥伴們爭着放鞭炮,嬉戲玩鬧,最高興是領到紅包,不論壓歲錢有多少。火熱大紅色就是過年顏色。中國紅真包含了太多、太多。

而現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聲顯得單調而刺耳,全無熱鬧歡騰景象,孩子們似乎也不大在乎壓歲錢了。

壓“祟”,保一年平安,這層意義,我現在才明白,孩子們應是不知道。

現在過年,就好象是一個卸了紅衣濃粧老成持重姑娘了。

還記得,寒假前,一位寄宿鄉下朋友問我:“你們城裏是怎樣過年?”我竟一時愣住了,答不上來。“是啊!我們現在究竟是怎樣過年?我應該好好想想了。”便隨口告訴他一些時下正時興過年方式。例如:團年飯去賓館吃,全家一起外出旅遊等。

他感到很吃驚,也很不解,説:“那是哪來什麼年味啊!我們村裏過年,那才叫熱鬧呢!只有回家,沒有向外跑,團年飯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兒嘛,就像吃年糕那樣。”

我又向他解釋,“現在城裏人們工作都很忙,沒有時間。像‘五·一’、‘十·一’這樣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時間。一到過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時間,便趁隙旅遊了,偷個閒;上飯店吃團年飯,那樣也方便,省時一些。”

其實,我也同他想一樣啊!小城裏年過單調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這兒消逝了。只記憶裏還依稀有些模糊影子。

這樣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無法替別人下定論。但至少我還不習慣這樣趨於冷淡春節,我還不適應。我倒寧願看到一個熱鬧春節氛圍。即使是那熱鬧不屬於我也好啊。

這個節日本該是如一位活潑俏麗紅粧少女那樣盛裝打扮。像北方人那樣,把喜慶傳到每一個角落。

幾千年來辭舊迎新史當如何延續?

我想,我們這一代應該做些什麼,不要讓中華文化裏最為濃墨重彩一筆在我們手中漸次消逝。到以後孩子問我們時,不要只説“那只是一段陳舊歷史。”

現代社會進步飛速,但還是留下一些古樸風俗要好一些。

傳統節日風俗都寄託了人們美好願望。新年贈橘(吉),壓歲(祟)錢……

還記得蘇轍有:“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那又是怎樣一派閤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們都不希望中國紅變淡、年味消逝吧!

【篇五:年味越來越淡】

雖然説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傳統節日,可是我依然認為年味是越來越淡了。或許是以前物質缺乏,春節才顯得那麼重要,過春節,過新年,吃好多平時吃不到美味,穿美麗新衣服。快快樂樂吃着年夜飯,放鞭炮,和家團圓在一起有着説不完話。不管年味如何,春節還是一年一年都過,就我所經過春節,我也覺得年味是漸漸減少了。

以前,春節是這樣。春節前,買着大堆年貨,買新衣服,新鞋子。孩子們高興不得了。每年都去外婆家過春節,以及其他親人朋友們,在一起也很熱鬧,一桌子快樂大餐,説着笑着。然後大人們在家裏玩着他們自己遊戲,我們也出去玩。看看街上有什麼好吃,好玩,然後買一大堆,因為是節日啊,大人們也願意讓我們買平日裏不讓我們買東西,我們沉浸在小小快樂中。每當夜晚來臨,我們放着煙花,看着天空中綻放花兒。心中盪漾着快樂漣漪。春節過得快樂無比,以至於都不想回家了……去年,二姨以及姐姐都不回外婆家了,一個人在外婆家無聊。盼望着回家,爸爸帶我出去玩,我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不想放煙花。煙花有什麼好看呢?不明白了。度日如年,然後終於回家了。就這樣,沒有意思春節。因為沒有人和我玩啊!值得一提是,一同學送我新年禮物,兩盤磁帶,一盤是她唱歌曲,以及彈奏音樂,還有一盤是關於我們故事,很有趣故事吧。每次聽起都覺得温暖無比。

今年,我希望過很好玩吧,不知道會是什麼樣。但是很期待啊!我希望春節時候能夠下雪,大家都回來過春節,我們在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堆雪人,打雪帳。我希望我們可以在春節晚上放煙花,快樂欣賞着煙花美麗,然後然後……關於祝福需要我感謝人太多。而我從來都沒有好好感謝他們,在新年之際,或許是一個絕妙時機。共同走過了1年多時光,我想我要好好感謝老師,我知道老師不喜歡賀年卡,不喜歡其他祝福。成績才是對老師最好回報。我想我要比以前更加努力學習,表達對老師最好祝福。同學,一起説,一起笑,一起學,一起玩,不知不覺中,我們在一起時間也越來越短。和同學在一起時光,無比美妙。最後,我希望春節時候能夠下雪。雪花飄零。

快樂?什麼是快樂呢?她來無影,去無蹤。我拼命想要抓住她,想讓我生活時時刻刻都充滿快樂,可是我做不到,她總是從我手中溜走,不知何時又再次出現。和她擦肩而過機會多了,我也漸漸悟出了快樂真諦。你抓不住她,那為什麼不自己創造快樂呢?

快樂在我看來很簡單,只要生活過得充實,就會快樂。書是人類進步階梯,同時,也是人們好朋友。讀書不僅會使生活過得充實,而且從書中我們悟出了做人道理,學會了學習方法……例:《兩根沉木條》,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少女帶一位迷路遊客下山,走到獨木橋時,少女讓遊客負重前進,並告訴遊客,只有意識到危險,才會更安全。從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危險並不一定製造災難,但人疏忽往往是災難深淵。

我相信,在讀書時,只要用心去讀,總會有收穫。例如:在做數學題時,解決了一道難題,那時,你心中會充滿了成就感。而且,“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什麼不多讀點好書充實自己呢?充實生活會令你人生多姿多彩,你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傷心,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悔恨。

【篇六:年味淡了】

現在常聽人提起:現在過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春節將至,感覺確實如此,都市生活快節奏、車水馬龍、鋼筋水泥,攪亂了年聲音、色彩和味道。

社會物質富裕已經到達了一定階段,這固然讓人欣喜,但物質富裕並不能掩蓋民族文化傳統和風俗。人類需求是分和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我們物質需求漸漸都能滿足了,精神需求卻突然變得非常空洞。

但是,讓我感到異常是,我們春節越發變得無人問津起來,但類似西方聖誕節、平安夜卻在中國大受追捧。為什麼我們自己傳統節日遭受拋棄,而西方節日卻大放異彩?我想這與大部分中國人虛榮心態有關,什麼叫聖誕節?我們開始好奇,好奇了就開始研究,研究了就開始體驗,體驗後就越發感受到一種新鮮感,越發感覺到自己與國際接軌了,自己越來越有面子了。但是,到底是什麼理論認為我們能夠過一過老外“春節”就一定是現代人了?反而,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極度不尊重行為。

其實,過年是生活本身結晶,年味兒同樣如此,重要是用心去品味。過年是一種休憩。忙碌地走了一年,需要暫時歇息一下,開春了再走。過年是一種企盼。子女求學求職在外,過年就是回家,長輩盼望見到子孫,過年就成了願望。過年是一種鄉愁。浪跡天涯、絕少歸期海外遊子,在客鄉複製了傳統春節,西方國家唐人街慶賀倒保留了更多傳統慶典儀式,以滿足遊子對家鄉和故土懷念,年節歡樂中夾雜着淡淡鄉愁。過年是中國人一種文化身份,是我們精神家園,讓我們體貼細心地守護着她。

總而言之,春節為什麼在中國越來越冷?這與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了解,對於民族風俗尊重,對於自身存在那一點點虛榮都存在着千絲萬縷關係。

難道,我們都搬到國外去過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pjqw0w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