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糶糧散文欣賞

糶糧散文欣賞

“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着鄉村裏出來的敞口船。……朝晨的太陽光從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來,光柱子落在櫃枱外面晃動着的幾頂舊氈帽上。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櫃枱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女兒在朗讀葉聖陶的《糶米》,我坐在一旁靜靜地聽着,細細的品味着這篇名作。這時從大街上載來了買糧的吆喝聲。

糶糧散文欣賞

拉糧食的把五輪車停在了我家門口。母親和本村的三根哥領着拉糧食的走進了我們的家。三根哥是我們村的糧食經濟,誰家糶糧食和他聯繫。母親和他們商討着小麥的價格,和三根哥開着玩笑:“都説經濟向販子,你別連你嬸子也算計”。“嬸子,你這是説哪話呀,”三根哥説話的時候,我也走出了屋。拉糧食的看中了我家的麥子,經過商討定好了價格。拉糧食的讓我和他一塊兒去村西過地磅。

我不由想起了三十年前,家鄉人投入農業生產的那份激情,那忙忙碌碌的幸福日子。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土地分到户實行農户包乾制,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記得那是八十年代初,農民按照承包的土地數,要上交公糧。麥收之後,在麥場,三伏天,各家各户把收穫後的麥子揚淨,把麥子曬得咬在嘴裏發出咯嘣聲才收回家。然後按照村裏的安排,到鄉里的糧站交售公糧。當時我家的隔壁是我們鄉的糧站。天還沒亮,男女老少互相簇擁着排隊交糧。有使人力排子車拉着的,有幾家合着使大膠皮用牲口拉着的。交糧的隊伍浩浩蕩蕩,一直排到大門外,足有二里地。

院子裏更是熱鬧,有交糧的,有開了單據排隊等着領錢的。大人孩子的喊聲、笑聲,還夾雜着馬、驢、牛的叫聲,就像趕集貿市場,好不熱鬧。交糧的人們,交一户往前挪動一户,一户緊挨着一户。就這樣等待着挪動着,一邊聊着天一邊不時的向前張望着,盼望着。當輪到自己的時候,不時的爆出高興地笑聲,“終於該俺了”。

每天交糧的一直持續到晚上八九點鐘,直到當天排隊的人們交了糧,糧站的工作人員才休息。因為我們家和糧站是鄰居,我家人和糧站的工作人員相處的很熟。親戚朋友有交了糧食,沒領到錢的,或不願意排隊等着的,他們就靠給我父親幫他們代領

當時的家鄉人,家家已是混的有吃有喝了,白麪成了家常便飯。因為當時處於國家開放搞活的初級階段。黨的好政策,激發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大傢伙卯着勁的種好糧。糧站當時的機械化水平還很落後,還沒有現在先進的傳送機和篩選機,要自己沿着那大高板橋,一袋袋的把糧食肩背進糧倉,把糧食倒到最高點。很是費勁的。就是這樣,農家人的心情是愉快的。當農家人拿到糶糧款的時候,一邊揮汗如雨,一邊點着手裏的鈔票,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悦。那時候誰家要是收上幾千斤糧食,讓城裏的親戚朋友羨慕的不得了。我記得當時在城裏上班的姑姑,那年回家,看到家裏收穫的好幾千斤小麥,眼睛裏流露出驚訝的神色。她和奶奶説,要不是親眼所見,好像在講神話故事

又有誰能夠到回到過去呢,一晃三十年,三十年的日子,人生易老,光陰易逝。但是迅速發展的`經濟確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改革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人們的生活不再是期望大魚大蝦,也不是期望有衣服穿,而是期望有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生活。現在國家糧食政策已放開,收購糧食的商販搶着進入農户家裏,而且買糧的要和種糧的商洽。談妥之後,買糧的要自己裝車。買糧食的還要陪着種糧的把賣糧款放在信用社櫃枱上,存到種糧户的存摺上。

國家的惠農政策,越來越偏向於農民。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家電下鄉,新農村建設。今年,國家提出了糧袋子工程,省市下達了菜籃子目標。國家為種糧的農民實行糧食青苗補貼,農藥補貼,還實行農機下鄉補貼。農民種糧,國家給予夏秋糧雙補,財政支付中心直接通過信用社劃撥到户。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台,和中央糧食會議的召開,為家鄉的農民吃了定心丸,更進一步的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又是一年春來到,勤勞質樸的家鄉人為了能夠今年收穫更多的糧食,早已開始了春耕抗旱備播。拖拉機撒着歡兒的奔跑在鄉間小路,田園裏,趴在河岸上的抽水機,在柴油機的帶動下,噴出的水順着壟溝,嘩嘩的流進了麥田,滋潤着返青的麥苗……

站在田間地頭,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看着返青的小麥,家鄉的人們笑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o02ey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