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書店散文

書店散文

上兩年級的女兒慢慢開始喜歡上了閲讀。以前在家做功課的間隙總會找我或者她媽媽玩,精力十足且花樣百出,每每讓我們兩個人疲於應付,你不跟玩她還跟你急。現在小丫頭終於安靜下來了,一有空就抱着本書坐在她的書桌前看,在客廳大家一起看電視的時候她也看書,甚至上廁所的時候也要帶本書進去,電視開着不理不睬,IPAD放在她旁邊也懶得看一眼,你要跟她説句話她還嫌你打攪她。女兒看的書無非是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最喜歡的書籍,各種童話故事或者十萬個為什麼之類,即使這樣我和妻子也是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吾女終顯乃父幼時風範,可喜可賀,我們兩個人歡天喜地地暢想她的未來,説不定這個現在老寫錯別字的小屁孩會完成她老爸的夢想,成為一代文豪。

書店散文

對未來的文豪咱可不敢馬虎,必須好好培養。培養的第一步就是投資——先去書店買書。

一個週末,吃好午飯,一家三口出發,直奔五角場的新華書店。書店已是很久沒來了,來了之後才發現,原來並非所有的人都像我一樣喜歡在網上下載免費電子書,時不時有錯別字而且看到緊要關頭卻是一堆亂碼,或者在圖書館角落裏,在永遠散發着一股黴味的書架前痛苦地徘徊,想看的書找不到,卻又找到一大堆更想看的書,糾結着不知到底該拿把哪本書回去看。到了書店才知道,原來實體書店的命運並沒有那麼糟,關門的書店在關門,沒關門的書店還是相當熱鬧。

也許是因為週末,書店裏人氣超旺,有書的地方就有人,沒書的地方人更多。小孩子們大孩子們乾脆就坐在書架與書架之間的一小塊空地上,拿起一本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大人們則是在書架前站着,這本看看那本翻翻,不知不覺中也沉浸在書的世界裏去了,來來往往的人側着身子,踮着腳尖輕輕走過,生怕打擾了別人讀書的雅興。要是在超市或者商店,在賣任何東西的店裏,你看到有人這樣擋道早就開始嚷嚷了,説不定已經開始脣槍舌劍地吵起來了,可是因為是在書店,這裏售賣的精神食糧,一本本薄厚不一,裝裱華麗的讀書,整齊的擺在那裏,就像它的作者在盯着你看,孔子在盯着你看,司馬遷在盯着你看,曹雪芹在盯着你看,莎士比亞在盯着你看……,在古今中外的大師們面前,每個人都自矮三分,你大氣都不敢出,哪裏敢高聲説話。在書店裏,我們又找回了遺失已久的一種美德——謙卑。

書店不僅是售賣讀書,傳播知識才是它最重要的作用。古語云“竊書不為賊”我認為並非當時的一條法律規定,多半是事主看到竊書者落魄如此尚且喜好讀書,心有不忍放其一碼罷了。現在書店的保安可沒這麼好脾氣,倘若不信,你試着揣本書在兜裏,保證還沒跨出書店門馬上就會警鈴大作,保安叔叔會及時跑過來和你談心。

書是不能偷的,但是大多數書店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使有人在這裏看一天書空手而去,即使這樣的人天天都有,書店也不會對他們冷眼相看,將他們拒之門外。因為喜歡讀書的,不是知識分子就是想成為知識分子的人,還有將要成為知識分子的孩子們。中國的歷朝歷代,文人士大夫階層都是令人尊敬的精英階層,人們也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每個中國人都知道老祖宗留下來的這樣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外國的先輩則含蓄多了,培根這樣教育我們——“知識就是力量”。

然而,你想要把一本藴含着無窮力量的書本完全擁有,放在自家的書架上束之高閣也好,在漫漫的長夜陪你到天明也罷,首先你得付出金錢,把它從書店裏請回家。我有過無數次這樣的經歷,這本書很好,有我想要的`東西,我翻了又看,看了又翻,翻到最後一看價格,整個透心涼。書價已經和我國GDP可喜地顯著增長,我的薪水卻在謙虛的原地不動,一本書眼饞地讓人直流口水,價格卻動輒數十上百,讓人好不糾結,讓人無端惱怒,讓人不由地懷念起了遙遠的年代,那個時候多美好,兩塊錢三本。

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國家生機勃勃,人民踏實肯學好讀書,書的價格不高,包裝簡單,但是從書裏卻能讀到很多知識,得到很多啟發,誕生無數希望。那個年代,能出書的不是作家,就是某一知識領域的佼佼者,當我們看書的時候,作者在我們心裏簡直是神一樣的地位。而現在,你一天接到三個書商短信,只要肯出錢,阿貓阿狗都能出書,出書甚至已經進化成娛樂明星的宣傳手段,那些印刷精美的明星自傳成了暢銷書,被擺在了顯眼的位置,你從頭翻到尾,照片比文字多,不由大呼上當。

別人都在看書,我卻在看人,看着看着也看出點門道了。書店裏兒童比大人多;兒童在課外書那邊多,家長在教材書這邊多;除了帶家長的孩子,年輕人最多;年輕人在工具書前面多,在人文書籍前面的人少;在我鍾愛的哲學書籍前面,估計是書店裏最冷清的地方。人們學經濟學電腦學外語,學做菜學釣魚學插花,學着生活的各種技巧,卻不願意學習應對整個人生,應對整體生活的方法,這是不是表明即使在這些喜愛讀書的同胞中間,短淺的功利性仍然左右着他們看書的目的,而居我所指,法國的中學生時代就被要求寫哲學論文,在德國,博士的稱謂正式地出現在護照姓名一欄,提醒着整個國家的人民必須對擁有知識的人保持尊敬,這樣就不難理解法德哲學家兩個世紀以來層出不窮,燦若星河。正是這些偉大哲學家的影響,兩個國家民眾的人文素質得到提高,相互征戰了幾個世紀的冤家對頭,關係真正和解,成為整個歐盟的經濟發動機。由此可見,一個人只有多閲讀一點人文學科的書籍,才能增加自身沉澱,懂得正確思考,明白人生真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要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種種亂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我想,把更多的人吸引到書店裏,吸引到人文學科的書籍旁邊,必將對社會有所裨益,因為只有安靜地閲讀,才能祛掉每個人心裏的浮躁,重新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不知不覺,在書店裏呆了兩個多小時,女兒挑了好幾本她喜歡看的書,她的媽媽格外大方,喜滋滋地為她買單。我還是書店老闆最不喜歡的那類人,空手而來,空手而去,不過收集了一個長長的書單,準備在圖書館借,在網上買。書是喜歡的,性價比更是要考慮,這是上海人的特質。

即使這樣,我也覺得在書店裏並非一無所獲。

標籤: 書店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ljwz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