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論孝散文

論孝散文

古人講孝道,並沒有説孝是孝順。至於後人覺得孝順就是順從,更是荒謬。

論孝散文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故事出自於曾參和孔子的對話。曾參就是我們現在常説的曾子殺彘中的曾子。曾參問孔子説,子女順從父母就可以稱之為“孝”嗎?孔子連説了兩句,你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如果父母有不義的地方,作為子女不能及時勸阻反而一味順從從而陷親不義,怎麼能叫做“孝”呢!

還有一句話謬傳至今,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孝有三件事,最大的不孝是不守作為後代的職責,舜作為子女在沒有告知父母的情況下就結婚了,這就犯了“無後”的錯誤,但是舜的品行天下皆知,並且堯作為聖人明君要將女兒嫁給舜的事情也是天下皆知,這不告而娶就和告了沒什麼區別。現在常把這句話理解成了沒有後代就是最大的不孝,於是好端端的孝道變成了告訴我們要生兒育女,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説,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最大的不孝是什麼?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有人就要問了,這麼多年一直説的孝順孝順竟然不是説的要順?當然,其實孝敬更為合適。作為子女,最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而不是順從父母。當然,父母作為長輩,有着更加豐富的閲歷和生活經驗,我們需要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但並不是全盤接受,當我們發現錯誤,必須及時指出,這是作為子女的職責,也是孝的基本要求。

真正意義上的.孝是父慈子孝,其實這是兩方面。父母長輩慈祥和藹,子女謙恭孝敬。所謂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建立了嚴格的封建等級觀念,方便君王統治天下而已。於是父母不履行自己的義務,把自己當成了皇帝,遇到子女反對的時候用一句“真是君不君臣不臣”作為標杆,並將子女的行為稱之為“不孝”。然而,父母除了生養子女之外,教育子女才是最大的責任,子女作為獨立的個體,有着贍養父母的職責,卻沒有完全順從的義務。父不父子不子也談不上孝了。

不孝可以一一列舉,而真正的孝卻難以言表,因為孝其實是一顆心。

關心父母的身體,努力工作贍養父母,常與父母溝通,使父母心情愉悦,發現父母的錯誤及時指出,數不勝數。最重要的是時刻用真心和愛心瞭解關懷父母,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孝義孝道去做事。當然,我們需要考慮一下長輩的顏面,不要公然反駁,但不代表順從。

孝作為美德,同樣是不應該有標準的,講究的是真情實意。而有人説的孝就是孝順,一味順從父母,其實是大不孝啊。

標籤: 論孝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kkgj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