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關於大寒的情感散文

關於大寒的情感散文

大寒節氣即將到來了。關於大寒的散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關於大寒的情感散文,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大寒的情感散文

大寒情愫

農曆大寒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最後一個,大寒之後便是立春,不僅天氣由冷轉暖,更是新的一年特別是春節的即將來臨。

在老家閩南農村的一個小鄉鎮上,在那片連綿山丘環繞的土地上,千百年來人們代代相傳着一個亙古不變的習俗,那就是在農曆的冬至後大寒前的這段時間裏,家家户户的人們都會扛上鋤頭帶着鐮刀上山為先人除草掃墓。在那裏大寒前的掃墓遠比清明節來得重視,因為過了大寒春節馬上就到,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興高采烈開始準備過大年了,在大寒前掃墓顯然寓意着過年不忘先人,讓先人的墳冢讓九泉之下的先人同人間一樣也渙然一新過新年。因此,大寒對我們那裏的人來説自然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節氣了。

我從出生下來就被外公抱來養大的,外公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所以,我是過户到外公家來傳承香火的。在外公他們那個年代,在農村,尤其是閩南農村,這個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地方,沒有男人不僅意味着許多農活沒辦法完成,更重要的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香火無法得以延續,故而先人才會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説了。當然時代不同了,他們的觀點我們現在不好苟同;同樣我們現在也無法感受外公他們那個時代的生存條件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思想觀念,自然我們也就不能指責他們那時的愚昧或重男輕女了。

外公過世已經有二十年了,還在家鄉的時候,每年的大寒前,我都會和外婆、母親以及外公的女兒們,帶上外公生前愛吃的炒麪和紅燒肉等,走在山丘彎彎曲曲的小路上,踏着寒冬草地上玉屑般的薄霜,來到外公的墳地上,鋤草堆土,壓錢祭拜,燒紙放鞭炮。然後坐在外公的墳前,在冬日和煦明媚的陽光下,回憶着從前的往事,有外公的好,也有外公的不好,一切彷彿就在眼前,歷歷在目;同時也吃着祭拜外公的供品,直到太陽斜向西山,這才起身回家。後來我離開老家來到雲南,這十幾年間儘管我每年基本都會回老家看看,看看外公留給我的老房子,看看養育我的故土,感受貧窮而幸福的童年生活。但是,我都沒能趕在大寒前掃墓的時間內;因此,這十幾年來我也就沒有上過山為外公掃過墓了;也因此,每到大寒將近的時候,我都會特別的思念我的外公,內心充滿了愧疚,還有無限的失落和惆悵;也因此,大寒成了我心中最重要記憶最深刻的時節了。我可以忘記自己的生日,甚至可以忘記春節;但我不能忘掉大寒。

小時候,外公疼愛我遠勝過他的任何一個女兒,外公供我讀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外公捨不得讓我下地幹活,在農村在那個年代我卻幾乎沒幹過農活,外公把好吃的.都留給我,那時儘管貧窮我倒也沒餓過肚子,我就是在外公外婆的呵護下,幸福而快樂地成長。

外公晚年體弱多病,為了生活依然要下地幹活,而我卻不能分擔他們的艱辛,承擔起他們晚年生活的職責,因為我從高中就離家在外讀書了,家裏就剩下外公外婆兩個老人相依為命,那時他們都已經六十多歲了。以至我成人後常常悔恨自己小時候的懶惰沒能為家裏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恨自己還小不會勞作沒能承擔起犁田插秧收割的農活,恨自己孱弱的身軀沒能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才使一對六十多歲的老人拖着病痛為一日的三餐勞累奔波。及至我離開學校走上社會有了工作希冀可以養活他們的時候,外公卻因病撒手人寰,沒有留下時間和機會讓我孝敬與報答他。如果説人生有遺憾的話,那麼我的遺憾不是我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或愛情與婚姻等,而是沒能孝敬與報答我的外公,沒能讓他享受幾年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沒能讓他看到我成家立業的那一天。不管富貴也不管貧窮,老天爺如果能讓我的外公多活幾年,如果能讓他看到我結婚生子;那麼我的人生也就不會有這些遺憾。"子欲孝而親不待"往往是許許多多如我一般的人心中永遠無法忘懷和抹平的傷痛。

又是一年的大寒臨近了,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我的外公外婆,想起外公在茶房裏劈柴燒水泡茶説農事的情形,想起外公扛着鋤頭走在山澗田埂上的一幕幕,想起外公看着我帶回女朋友時那滿臉皺紋的笑......這一切如電影蒙太奇深深紮根在我的腦海裏,我為此常常淚流滿面。大寒時節讓我回想起太多太多的往事,大寒時節也藴藏着我心中太多太多的情感,我無法忘卻大寒,那是因為我的心中深深懷念我的外公,我無法忘卻大寒,那是因為我的人生裏有着深深的遺憾。

大寒,你是我心中無法忘卻的時節。在我的心裏,大寒不僅是一個節氣,更是一份紀念,一份永恆的彌足珍貴的紀念。

大寒節,感恩節

晴空麗日下或雪花飄飄中,鄉間田野的墳地裏,一處處墳地裏飄散着屢屢青煙——這是我的家鄉潁淮地區每年大寒節氣時的景象。這提醒着人們:快過年了,後輩們不要忘記逝去的先人,要給他們送些“錢”去。

在我的家鄉,每年大寒節一過,人們就開始了對逝去先人的祭祀活動。無論是晴好天氣還是雨雪封路,鄉人都會在集鎮逢集時趕到集市上,買些“錢紙”、冥幣、鞭炮等祭祀品,然後選一個日子,去祖墳地祭祀。這叫做上“年墳”。

這種上“年墳”是有講究的。一是時間上,必須是上午,最好是晴天。二是倘有兄弟幾人,最好一起去,顯得家族團結和睦,人丁興旺。三是上墳時,不但要給自己的先人燒紙,還要給先人的“鄰居”,即附近的墳頭送上一些燃燒的“錢紙”。有人把這種行為比作“大家一起過年”。四是燒紙、燃放鞭炮後,還要磕頭作揖,感念先人的養育之恩;然後禱告一番,告訴自己的先人,過年了,後輩“送錢”來了,起來“拾錢”吧。

這種上“年墳”的活動,一般是從大寒節過後,持續到除夕(大年三十兒)上午。即使再貧窮的家庭,也會買些“錢紙”去給自己的先人祭祀一下。倘有誰家不給自己的先人上墳祭祀,會被別人指責為“忘本”。故,大寒節實際又意味着是中國的感恩節。

幾十年前在我家,由於我們兄弟年幼,每年上“年墳”,基本都是父親一人去。由於忙於農事和家務,也是心疼我們兄弟,多數年份,父親都是除夕的早晨,起大早去給我家的先人上墳,待我們起牀時,父親已經完成祭祀活動,從墳地回到家。後來,父親因生病不能去上墳了,我長期在外地,老人家每年大寒節過後,便安排大哥去上墳,他一再告訴我們,過年了,再窮也不能忘記去給先人上墳。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大批鄉人去外地務工、經商或求學,甚至定居。每年春節前回到家鄉,許多人都不會忘記去為自己的先人祭祀掃墓,有的人還帶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告訴孩子,這兒是自己的祖先。但願這種習俗一代一代延續下去,讓我們的子孫都懂得感恩。

標籤: 情感 大寒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gz0x3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