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讓主體精神自由飛揚的短文散文

讓主體精神自由飛揚的短文散文

大學是莘莘學子所向往的殿堂,四年的大學生活更是每一位學子人生經歷中的一份寶貴財富。然而,當我們真正地步入大學時,面對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讓主體精神自由飛揚的短文散文

11月5日,文法系主任楊繼昭教授和書記應李桂鳳教授應邀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圍繞當前學生羣體中出現的迷茫狀態、浮躁心理、考研應試、考證就業以及與專業學習等同學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眾所周知,很多新生進入大學之後,由於種種原因,處在茫然的狀態。針對這一問題,李書記指出,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新生步入大學生活所必經的一個階段,我們應該從正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學習生活的改變、對專業的陌生感、目標的不確定性、家長的期望過高等等,造成了學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進而使同學們的思想和行為不知所措。因此,我們要學會反思,找到使自己產生迷茫感的原因,選擇正確的路徑與方法克服困難,縮短迷茫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李書記同時強調,一方面要正視現實存在的問題,但不要無限度地放大這種消極情緒。

選定目標,堅固理想,承擔責任,完善主體,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浮躁是現實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從小學到大學,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同學都不同程度地遇見了主客體之間的矛盾。因此,楊主任談到,要解決浮躁問題,我們首先要做到主體的自律、自覺與自省,因為,是主體精神的脆弱,極大地妨礙了許多同學應對環境變化的進程和質量。 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不可能滿足所有社會成員千差萬別的需求,當現實的反饋滿足不了主體期待的時侯,只有主體的進步與提升,才能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與需求。大學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每一個人都應學會不斷的知識積累和有效應用,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要把目標固化,讓“被就業”與“被考研”所牽動,堅持守望世道,成就持續發展。同時,楊主任還強調,我們應具備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但必須減少情緒批判,努力做到理性批判,把批判的矛頭多指向自己,不要使自己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

就一些學生所關心的考研問題,主任和書記特別強調要明確考研的目的性,結合自身的條件做出合理的選擇。他們將現階段的考研人分為四種類型:一類為繼續深造,追求學習過程的完整性和持續性;二類為緩衝就業壓力,加大就業砝碼;三類為環境

所引,隨波逐流,趨同行為;四類為家長意願所迫。當考研的目的出現偏頗,“被考研”將是一個必須接受的違願之果。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充分考慮自身條件,量力而行,不要成為“學歷主義”和“集體無意識”的`奴僕。考研只是人生經營的手段,而絕不是人生奮鬥的目的。

對於要不要“考證”,主任和書記給出的見解是:考證本身可以作為自身專業能力和專業品質的印證途徑,同時又是捕捉社會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並且考證過程也是我們對未知領域探索的一個過程,這既可以增加我們的就業籌碼,又可以提升我們的自信心。但是,在考證前我們也需明確目的。因為,通過考證獲取的一些知識和技能只能滿足社會淺層次的需求,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充盈證書的含金量,增強職業生涯的核心力競爭力。楊主任還強調:“選擇考證與主業最好不要發生矛盾,那種為考證而放棄本專業學習的做法是萬萬不可取的,那無異於抱櫝還珠。” 現在部分學生存在這樣的觀點,即認為自己的專業課程學習與未來的就業需求毫無關聯,尤其是社科類專業更像是一種“吃青春”的行業。對於這種説法,楊主任給出明確的答案:專業的有用與否,是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現在很多人都很功利、很感性直觀地看待專業學習與就業需求的關係,這種低層次的“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會從根本上顛覆專業學習和人才培養的根基,無論從事那種專業學習,能否就業只是檢驗其專業能力的一個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基於可持續發展的專業品質的打造、專業視野的拓展和專業敏感的培養。一旦把專業學習工具化、功利化,我們就會陷入主體選擇與評價的迷茫而不能自拔,因為專業學習的靈動絕不在於其知識點和相關技能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而在於對未來發展的基礎性貢獻。

此外,楊主任還談到:大學是充滿自由精神基因傳承的學術團體,而不是職業或就業的訓練場。大學之基在於覓道,而不能局於覓術。成功者在於守道,在於追逐信仰,以求獲得自身的持續進步;失敗者在與守術,在失敗面前尋找理由,一味渴求外部環境的改變。切記,自己才是拯救自己的上帝。

山高人為峯。同學們,讓我們用自己的信念與追求去詮釋和踐行大學精神的價值與內涵。讓主體精神自由飛揚,這是時代與未來的召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gvyjz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