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不要停留在生活的表層的散文

不要停留在生活的表層的散文

一、

不要停留在生活的表層的散文

好多人抱怨過年無聊,我也有這樣的感覺。

為什麼呢?

柴靜在《看見》一書裏説: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期,傳統的家族、集體斷了,新的又沒有建立起來,空虛只會導致消費和破壞,只有當人們能感到創建自己世界的滿足,不會與別人去比較,不會因為錢,因為壓力感到被拋棄,這才是真正的歸屬。

很明顯,即便是在春節這樣一個以親情為主要內涵的傳統節日裏,我們其實也並沒有在家庭中得到真正的歸屬感。不管是催你找對象的叔叔阿姨,還是希望你考公務員進編制的爸媽,我們以親情之名歡聚一堂,觥籌交錯,對彼此的瞭解卻如此淡薄,淡薄到連一句寒暄問候,都難以説到對方心裏。

這幾年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過年前,好多公眾號都會出“過年如何懟親戚”教程,我就聽過一個。課程非常細緻地把過年見親戚的各種場景分成幾大類,每個場景都給出了三條以上的應對策略。從課程界面底下的留言能看出,這堂課的受眾不算少。

我心情挺複雜。平心而論,除去少數真的討人厭的奇葩親戚,其實大多數親戚説的那些讓你不舒服的話,要不是“真的為你好”,要不就是大家都説這些,除了這些也不知道聊啥——“總不能尬場吧!”“你以為我愛問啊!”然而這件事對於很多人,已經成為需要掏錢買個網課對付的麻煩了。

為什麼?

我的答案:我們對彼此的瞭解,太流於表面了。就不説那些一年只見一回的親戚了吧,你敢説你爸媽瞭解你嗎?你瞭解他們嗎?“知子莫如父”,在今天,恐怕是很少見了。

我們在“父子”“母女”的角色框架裏各司其職,卻僵硬到,不肯跳出這個角色,單純地以一個人看待另一個人的方式,嘗試着瞭解一下我們最親的人。或者説,早已習慣這樣的模式,根本就不曾想到,還能有其他的模式。

不無聊才怪。

停留在生活的表層,是很可怕的事。

二、

這個月看電影,也有類似的感覺。

既然這個月的主題是看電影,就打算好好寫幾篇影評。以前也寫過“影評”:在豆瓣高分電影裏,找一個感興趣的,看完,趁着心裏那點激動的勁兒,電腦打開,情緒噴薄而出,洋洋灑灑一篇文章。自我感覺良好。

這個月,想着既然要寫,就得認認真真地寫,不能像以前那樣隨意。看和菜頭講影評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以前寫的壓根不是影評,頂多算是個觀後感。觀後感也是有要求的:1.儘可能地不劇透。2.在文章裏給讀者電影以外的更多信息量。3.分析電影好壞,如果好,要讓沒看的讀者讀完想去電影院,對看過了的讀者,要説出讀者感覺到了卻沒能表達出來的東西。

看到了標準,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有多偷懶。

看了幾部非常好的片子:《聞香識女人》,被上校最後的那段演講震撼到不行;《喜劇之王》,把周星馳和柳飄飄同學的片段,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

真要寫,卻發現只有流於表面的、類似這樣的感動和震撼,和普通的觀眾並無差別。要寫一篇好的觀後感,比如《喜劇之王》,起碼要了解周星馳的人生經歷、為什麼對社會邊緣的小人物有如此深切的關懷、幕後故事、電影本身的故事結構、喜劇元素的特點、周氏喜劇的風格等等。

這才知道自己的匱乏。

對我來説,這當然是好事。因為知道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挖掘,那都是自己的進步空間、和點燃好奇心的火焰。

困在生活的表層卻不自知,甚至還覺得“這樣挺好”,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三、

昨天還看了姜思達最新一期的《透明人》,採訪對象是劉天池——因為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被大家認識的中戲老師。

採訪裏,劉天池上表演課説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為什麼很多人演戲假?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真正地關注過自己的對手,沒有真正地感知過對方。

都説“戲如人生”,我們過生活,若是隻停留在表面,不去關注身邊的人、事、物,不去感知、觸碰彼此的內心,是不是也可以説,這樣的生活是“假生活”

常聽人説:最怕不過“用心”二字。以前覺得這是雞湯,太抽象;現在才發現,這真是極為樸素、又包含着大智慧的人生態度。

所謂的用心,其實就是不斷地挖掘世界,在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上多問個“為什麼”,在人們懶得去想的問題上做出嘗試,逐漸走向生活的深層。

年也算過完了,新的一年,祝願你也能重視起思考和自省的力量,讓自己的大腦更有力,讓自己的心靈更柔軟。

一起加油,跟不過腦、不走心的"假生活"説No。

努力!奮鬥!

標籤: 散文 表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dplj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