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再見螢火蟲經典散文

再見螢火蟲經典散文

如果説愛情是一恆久綿延的人類主題,那麼死亡未嘗不是另一個深沉而冷靜的人類主題。

再見螢火蟲經典散文

正如宮崎駿這部動畫片《再見螢火蟲》開頭所放映的,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日,我死了。加上景象的沉穆,將一種異常悲慼的氣氛渲染出來,死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死在年紀輕輕,僅僅十四歲!

隨後車站清潔工在年輕的屍體內翻找出一個鐵盒,那鏈接於一個小布點、稚幼的小女孩,叫節子……草叢中飛起的螢火蟲,銀鈴般悦耳的童聲,還有她甜蜜的、粉紅的面頰,然而這已是過去,僅僅是一副許久前和諧的景象。作為一份回憶,連同車站尚未冷卻的屍體,一段故事就這樣展開。

戰爭,定位於二戰中的日本,戰敗前夕。14歲的哥哥和妹妹,在廢城尋找着親人,——媽媽,還有那個在外打仗的,作為哥哥自豪,與希望的爸爸。傷重的媽媽,被包裹於繃帶之內,血將繃帶染滿血色。在聽到媽媽這個稱謂時,氣若游絲的她,翕動的脣角發不出一句完整的語句!那尚餘的氣息與思緒,對孩子,對戰爭,或有着一份獨特的控訴,不能用話語,淚水來代替!無言的淚水,合閉上的眼睛,一旁呼號的兒子……供我們大家沉沉地思考。

希望依舊在,還有爸爸。

兩個尚小的孩子被一個親戚暫時餵養。憐憫,讓那個阿姨將兄妹倆餵養於此。只是,戰爭帶來的後果,糧食的短缺,戰火連連,脆弱的心被無情扭曲,當人們責問這種扭曲時,責問阿姨的無情時,這種直接,卻將扭曲的真正原因大大忽略。節子媽媽的死,大概是阿姨在生氣時告訴她的,但是,她哥哥還擔憂着什麼將那個傷痛的消息深深的、單獨的埋在心底,一個個黑夜,節子在夢中呼喊着媽媽鬧醒,畢竟她還是一個尚愛因吃了些糖點兒分外高興的孩子,一個碰到不高事就會哭鼻子的孩子呀!她太想看到媽媽!對於死亡這個冰冷的詞,她又能明白多少?蒼天知道,戰爭知道!

小兄妹倆最終還是搬出來住了,住在河岸邊的洞穴裏。生活這個原本由他們的父母支撐着的一片天空,讓還是孩子的他們單獨面對時,誰又能抱樂觀的態度?

剛開始時,在安謐的環境中,相信每個孩子都會願意住,那與童趣有關,與生活的現實無關,當吃、穿、住這些基本問題將和諧擊破時,留下的又是什麼,所能預料的又是什麼?

飢餓,仍然是大問題,還有因潮濕環境而生的疾病。次次兩兄妹仔借螢火蟲的光照亮的洞穴之中,美意可能只有在小節子的心中才會滋生吧。哥哥對飢餓無奈,對疾病無奈,偷,在戰火紛飛下,跑進炸燬的、冒着火焰的屋子中……這種偷實屬無奈,無奈那是一個完整人的本能與生存的需要。小節子病得很重,哥哥將媽媽留在銀行的錢買了些好吃的,也就是在銀行取錢時,聽到了戰敗的消息,那個希望,支撐着他努力活着的動力,——爸爸也隨之失去。

戰敗,對於他意味着自己祖國榮譽的喪失,可能對於一向聽慣戰爭鼓吹的他,不會知道戰敗還意味着另一個國家人民的歡天喜地,這些自然是國家層面的思考,孩子無罪!

回到洞穴,躺在牀鋪上的小節子,已經病得非常重。最後她含着一塊哥哥買來的西瓜離開了,幼稚,靈小的孩子,轉瞬就消失了,那是一個孩子的死,孩子的失去,一個國家的希望又在哪裏?

我想要是他們不搬出去,哥哥力所能及地幫阿姨做些事,會有那樣的結果麼?假設屬於發生後的事,死,是個已然的事實!

再見螢火蟲,那也許是某種希望所在,留下夜幕下閃閃的點綴,那也許是一點點的慰藉吧,我希望是那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8228vk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