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沙縣卧佛發光之謎散文

沙縣卧佛發光之謎散文

夫天地化育,九曲賦形,蟠隈孕華,無奇不有,於幽深奇崛處暗藏聖境,別有洞天,而常人往往難察耶。

沙縣卧佛發光之謎散文

昔日沙縣張氏,上山採藥,於野草叢翠中,時有巨大圓石相間分佈,彼連此串,仿似佛珠,一路上瓊葩瑤莖,識多便覺無怪,然愈走愈深,便體毛髮汗,愈感有迷途之禍。正欲休憩調轉之時,忽見密林前五座峻崖,陡峭千仞,鱗次排列,色間灰白,形若如來五指,呈拈花狀,上有幾縷遊雲鬚臾變幻,杳然天界。不禁想起村中老人所言之傳説,南宋末年,有一跛腳高僧,誤入山中而不見其返。

嗚呼!莫非高僧涅盤神化賦形?邈邈然遐思不斷,張氏,祕乎其如喜;愀乎其亦如悲。聲色俱變,腿腳酥麻,倏爾崆嵌處,一聲轟隆天震地駭,怪戾逼如狼嚎虎嘯,一團黝黑之物,從身後翻跳而去,快如光電,爪印所過之跡,大如象掌,周圍木葉顫動不已;聳崖之巔,樹梢百鳥慌慌然,若散彈流箭,各自奔命飛逝,山果炸地而落。嚇得張氏心竄喉鎖,膽破魂碎,蹲坐在一旁,久久呼吸短促。

待神情舒緩之時,轉身向南,才依約聽得泉轟瀑動,隱現於密樹森羅中,從上而下噴珠泄玉,好似萬千白色歐鷺翱翔於綠色汪洋,寒氣襲人。不過一會,服飾沾浥,有滴露之態,原以為霧氣所浸,退而觀天,方知驟雨瀰漫,滂沱撲面而來。五指山峯頂黑雲翻墨,其形如跑馬,馳攀砌緣磴而騖;其形如雷火,鑽罅隙迮狹而噴。十里氤氲,雲迷樹低;千嶂浮動,雨急溪漲。泓峪絕遘,迴音不絕,時空黯泯,重溟蒼茫。

藥師嚇得瞳膨頸縮,如無巢之狂蜂,顧不得所帶之框鋤器械。閉眼徑直往西北而逃,説也奇怪,其身如鬼魅附體,步比野豹,風快骨輕,心競夸父。不知其馳騁幾百裏,突覺腹背灼熱,方知日焰高天,已是霽色滿林,雲樹升騰。

經此幾番物色之動,陰陽之變,張藥師已是心身俱疲。故而尋思一空曠處歇腳,正欲肘枕後勺躺卧之時,卻見得一道光芒閃爍于山麓,起初以為彩虹,定睛細看,乃為村中人所言之石佛也。

心中甚是疑惑,莫非真佛現身乎?其光始從螺髻發紋出,點點熹微,潤比温玉,不料細風一起,便波光粼粼,或如綠鬣舞蹈,或如雪球滑溜,或如稜鏡散瑛。倏爾通體光如火炬,劍透帔帛褶皺而發,金光四射,愈加靈動搖曳。於虛晃間花馥于晴曛,禪煙凝麝,似有誦經之聲,頓時瞳孔彌鮮,心忘容寂,春氣安神。

正碎步前進時,一切早已殆盡,唯留下週圍樹葉摛藻綴爍,似乎還留有餘温。下山後,張藥師把此遭遇反覆訴於村中人,卻無一人相信。

癸巳年霜月,地質學專家詩經先生聽聞這番奇事,便想一探究竟,見佛像躺卧恬然,臉型方圓豐潤,脣厚頤豐,垂耳至肩,豐頤寬額,兩眼傳神,赤腳累立,透露幾分瀟灑爽快之氣,全身依石勢而雕琢,獨具天工。測得石佛長約三十五米;寬約十米;高約十三米,重約一萬兩千噸,為國內最大石雕卧佛。

據其考察,淘金山乃億萬年前火山噴發處而成,張藥師所見之“佛珠”,為石泡流紋巖,亦非常人所言之恐龍蛋化石。而拈花五指山為火山巖風化剝落而成。至於佛光,另據中國地質大學白志達先生解釋,因石佛表面分佈有天然長石斑晶,猶如鏡片一般,易於反射、折射陽光,似覺有翠瑰之耀。然佛光閃爍,非有一定之天氣,一定之觀看角度不可,最好為雨後,如若周圍有彩虹、微風配合,則有七彩四射之罕見現象。外加此地有千古名剎定光禪院,故而村民容易聯想為真佛現身,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不可,非有緣人不可遇也。

餘瞻此卧佛,平腴瑩潤,神態温善,頓覺妙悟,其平視前方,似有深意。《説文解字》曰:“觀,諦視也。”今日人探究世界,大體分為眼視、實驗、言辯、思判,有類似此。而眼察物象及其變化,實為首也。《易傳》曰:“古者包犧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可知“觀”之喻大無極,而譬小無內,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功用。

“觀”亦分有心無心之別,阮籍“登高眺所思,舉袂當朝陽”此有心之觀;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無心之觀。可知阮籍有身累、情累之行役,而未達道境。老莊主張“自其同着視之,萬物皆一也。”可知其境界又高之,意抹平以俗觀之、以差觀之、以功觀之、以趣觀之。乃“齊物”之“觀”也。千年后王國維所言之“欲者不觀,觀者不欲”亦是此旨。

至北宋伊川翁邵雍於《皇極經世》曰:“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主張以心觀心,以身觀身,悲喜在物,而我無私意,以物觀物,達“無言獨化”之“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之境,又較前有高格。吾甚是激賞,然此境非聖人難以融合,非吾等凡人能相和。

故吾以為身心即江山之所觀之,何必複雜,李漁《笠翁文集》所謂“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故而由“色形味”直觀進空間之變遷、時間之流動,與自我之心性對答自然之天籟,如琢如磨,不戕體,亦不濫情,有觸即鳴,無賞戒怨,該怨不抑,應憤莫忍,然藐物而不自傷,待時而觀,方有眼福,更有川流不息之人生世界。老子有問“吾何以知天下然哉?”,答曰:“以此。”然“此”非其所言之“此”罷了。

沙縣為人所知,實為其小吃聞名塵寰,而此“天人合一”之卧佛則鮮為人知,是以為記之,不求傳名於天下,日後有心、有緣人能體此細微良苦,已是莫大欣慰矣!

南鬥(裴滿意)

草作於白雲齋

2014-1-1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7m7jx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