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好書是伯樂散文

好書是伯樂散文

“你為什麼要讀書?”

好書是伯樂散文

當你在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感覺已經很久很久沒有接觸書本了。

不信,你靜靜看着周圍的人,他們每天被新聞、八卦以及各種碎片化的東西佔據了大量的時間,當然,這也包括我在內。

關於讀書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宜高談闊論,更不宜故弄玄虛。你看,世界那麼大,懂了那麼多道理,卻好像還是過不好一生。讀書的意義,不是別人怎麼説,而在於你首先要看書,然後才能有所領悟。

我的第一本讀物是叔叔出去打工時丟在家裏那僅剩半本的《故事大王》,它幾乎貫穿了我的整個小學生涯。在那個饑饉的年代,花錢買書是奢侈的,更關鍵的是,在那個偏遠的小山村,你在校門口遇到的除了販賣《還珠格格》貼畫紙的大爺,就只剩下讓你5毛錢抽一次獎的老婆婆了。每到週末,我就會帶着小夥伴們翻山越嶺,在後山的平頂(俗稱“壩子”)上開始故事分享會。通常都是我説,他們聽,只是因為我手中多了半本他們垂涎已久的《故事大王》。沒過多久,我把書上的故事講完,他們依然盼望着接過書本再細細重温一遍。於是,在歡聲笑語中,我們一起品讀着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艘友誼的小船也在童年記憶裏揚帆起航。小學畢業時,為了紀念這份逝去的情誼,我把書的每一頁撕下來,分給大家。小夥伴們並沒有驚呆,反而只是抱着我,哭得稀里嘩啦。

在那時,為什麼要讀書?只是因為喜歡裏面的故事,只是因為珍惜和自己一起讀書的人。

等到上了初中,因為離家較遠,我終於可以把每週回家的錢省下來做點任性的事情。就在這時,我看見校門路邊攤上躺着的那本裝幀豪華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痛快地按定價付了錢,捧着這本只屬於我的小書奔回宿舍,品讀完一個故事並將它刻入記憶,只需幾小時。後來,有朋友看到我書架上還留存着這本半舊的小説,揶揄道:“那麼小就喜歡馬克·吐温,怪不得現在這麼逗。”我哈哈一笑,嚴肅地表示,當時只是因為這個書名和華麗的裝幀能滿足我青春期的好奇心和虛榮心。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要説,正是那樣的契機,讓我開始自覺地看書,並深愛之。中考結束,搬東西回家時,母親哭笑不得:“你這是在學校開書店麼?”我無奈笑笑,望着漸行漸遠的母校,看着兄弟們送給我的雜七雜八的書本,心碎了一地。

高中,離家更遠了。在那個9月的下午,我一身黢黑(因為在家收玉米而被暴曬了三個月)地竄進高一4班教室,沒想到,一段關於書的記憶就此展開。同桌是個威猛的漢子,剛開始還誤以為我是非洲難民所穿越過來的,劈頭就問:“喂,看過《天龍八部》沒?”

我先是一愣,而後嘴角一彎,“那可是我初三時的班級讀物。”同桌向我伸出右手,狠狠握住我的手,然後晃了晃,表示遇到了知己。隔天,當他知道我居然沒看過《三國演義》時, 先前對我的惺惺相惜瞬間也變成了無盡的鄙視,不過他還是把書借給了我,限時三天。古人常説“書非借不能讀”,我惡狠狠地盯着同桌,表示自己的遭遇比《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宋濂還慘。

於是,我利用週末,藉着宿舍老眼昏花的燈光,從“桃園結義”看到“單騎救主”,從“火燒赤壁”看到“火燒連營”,從“三足鼎立”看到“三國歸晉”。雖然有太多的字不認識,雖然有太多的權謀看不懂,但那些從兒時就積澱起來的英雄形象在我掩卷那一刻變得可愛而鮮活。原來,劉備還會使劍,關羽真的放了曹操,不僅諸葛亮會心理學,張飛也會。三天後,如期還書,同桌見我誠信滿滿,又扔給我一個“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從此一段瘋狂的讀書旅程開始了。高中生活異常繁忙,這些利用學習間隙看完的書在最開初只是調節情緒的功能。慢慢的,我會不自覺的把書中的一些字句用到作文中去,效果還不錯,於是看書的興趣越發濃厚。我一向是反對帶着功利心去讀書的,但在那個年月,藉助自己所學抖一點小機靈也未嘗不可。

為什麼要讀書?關於這個問題,十幾歲的我得出的答案是,它能給我知識,它能給我樂趣。

三年後,當我坐上通往大學的火車,想象着未來校園裏高大上的圖書館和自己那些在高中階段未曾看完的作品,激動得差點跳起來。書看一半的感覺是痛苦的,所以我花了一個月時間在圖書館解決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而後,深深愛上了這個書香瀰漫的地方。

大約是在2009年的時候,在大學圖書館五樓,轉過拐角,我看到了一本名叫《鐵血天驕》的武俠小説。起初,只是隨便翻翻,發現作者的'文風跟金庸類似,於是便多看了幾眼,越看越覺得簡直如出一轍。再後來,乾脆坐在地上細細研究了一番,結果直到這書看完,我依然沒有答案。抬頭一看,嗬,這竟然只是一部前傳,正文足足有七本!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既興奮,又忐忑。興奮是因為這注定將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審美體驗,忐忑的是這裏的書不能借出,萬一有人來抽走其中哪怕一本,我就沒辦法完整讀完。為了以防萬一,在接下來的一週裏,我幾乎天天守在那個書架旁,隨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癲狂,一起笑傲。當我終於全部看完,心滿意足走出圖書館,驚奇地發現,夜空裏的點點繁星,像是微笑的眼睛。

這一次完美的閲讀體驗讓我對讀書又有了新的認識。為什麼讀書?或許只是為了追尋一場非凡且酣暢的人生旅程。

帶着這個思路,我開始對很多存有“偏見”的書採取了寬容的態度。不喜歡,或許只是因為不瞭解。20歲以前,讓我這樣的性格去看《紅樓夢》,難於上青天,但是當我靜下心去讀這部鐫刻着曹雪芹一生血淚的著作時,我沉默了。這是一本好書,不是因為大家都説好所以我也必須説好(人云亦云是很輕鬆的,但同時也是廉價的),而是在我成長到這個階段,能更深一層地尊重並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

讀完《紅樓夢》之後,我嘗試着讀了很多讓我覺得“怪異”的外國著作。我以為外文書要讀原版才能深切領會作者的本意,無奈英文欠佳,所以連譯本都懶得讀了。其實類似這種把無知當個性的行為只會讓自己的視野越發狹隘,所以當我真正用心看完一套完整的《基督山伯爵》、《看不見的城市》和《紅字》時,才發現經典是不會因為文字的不同而失去光芒,而英文不好只會讓我錯過更多精彩。一瞬之間,我的思維似乎又打開了新的窗户。

為什麼要讀書?或許是為了挖掘偏見之外的趣味,為了發現自己的不足。

工作以後,看書越來越少,存書卻越來越多。看着互聯網浪潮一天天席捲全球,在這個網絡與手機齊飛的時代,能夠抽出一整塊時間來好好看書成了很多人的奢望。於是,很多便捷式、快餐式的讀物充斥着各個平台,讓人難以取捨,難以抉擇。

曾經在給孩子們講《逍遙遊》時萌生了再看一遍《莊子》的想法,然而剛下定決心就後悔了,哪裏有時間啊?於是,我去網上下載了莊子相關的紀錄片,試圖以這樣的方式重温經典,然而剛看完一集就變得義憤填膺。視頻裏那種譁眾取寵的解讀固然有其市場,但這並不是我所認同的,沒辦法,又只好拼命擠時間翻出那薄薄的線裝本,悠悠念道:“北冥有魚……”看書,還是直面最初的作者更好。

新媒體的變化也促使大眾閲讀方式的轉變,大量電子書的出現就是明證。每天,公車上、地鐵裏、馬路旁,你總能看到人們拿着手機、ipad、Kindle細細端詳。不過,這些被稱為“低頭族”的人兒或許正在翻看着他們心中心儀已久的書籍並被為之感動。所以,當有人在擔心新的時代會衝擊人們的閲讀興趣時,真正閲讀的人根本不會在乎這個。過分強調讀書的形式而不用心去關注內容的人,充其量算個掃描儀。

為什麼要讀書?在這個高效且飛速的時代,是為了撥開迷霧,找到真實。

新的時代,讓我對讀書越來越敬畏,也越來越重視別人推薦給我的每一本書。莊子説,“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書是看不完的,但我依然擔心自己的傲慢、偏見會讓我與好書絕緣。一本好書就像是伯樂,不是誰都能遇上,但只要遇上,總會讓你的生命發光。

比如,遇到最近的一個“伯樂”就完全出自巧合。3月,春意正濃,一個十八歲的少年滿臉神祕地説:“這本書絕對會讓你腦洞大開。”帶着對他的些許懷疑,終於,在一個豔陽高照的下午,我翻開了那本光聽書名就很特別的作品——《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剛看到扉頁,就發現這是一個關於研究精神病人的書,稍顯詫異。然而待我真正走進這一個個生命體,去細細品讀他們的故事,才發現確實能在書中收穫不一樣的東西,才明白作者高銘確實謹守內心的底線與良知。同時,也正如那少年預想的那樣,讓我腦洞大開。

那些作者筆下的“非正常人羣”,看起來瘋瘋癲癲,然而卻在宗教、哲學、量子物理、非線性動力學、心理學、生物學、天體物理等領域有着自己獨到的甚至難以被批駁的見解,這讓作者驚詫不已,也讓手捧書卷的我大開眼界。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沒有人能説清楚,我們也無法用自己的世界觀去限制別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作者一路寫,一路反思,我一路看,一路震撼。慶幸的是,到最後,當我掩卷長思,心變得和作者一樣沉靜。

回想起那個把周圍人都看成是動物的女孩,那模仿釋迦牟尼長期打坐的男子,那穿越時空卻永遠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孤獨行者,我感到無盡的生命體擁有無限的可能,而每個生命都應當被給予應有的尊重。

我為什麼要讀書?,它能讓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能讓我看這個世界的眼光更温和一點。

這兩天,在觀音橋商圈發現了一個叫“方所”的書吧,我剛一踱進去就發現那大大小小書架旁,或長或短的階梯上,滿滿的全是人。書吧裏出奇安靜,手機自動靜音,偶爾的翻書聲也給這份寧靜帶來少有的詩意。撿一本毛姆的《刀鋒》,漫步在這靜謐的空間,我彷彿回到多年前坐在新華書店地板上日子,又彷彿看到了終日泡在圖書館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畫面。

在這裏,讀書無異於一種修行。

一路閲讀,一路感悟。把這世界看清,然後走進自己的內心,這是我能想到讀書的意義裏,最好的答案!

就像登山運動員説的那樣,“我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裏”。

為什麼讀書?因為書,就在那裏!

標籤: 散文 好書 伯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3wdg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