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我的公公婆婆的散文

我的公公婆婆的散文

初見公公婆婆時,覺得他們是一對樸實、憨厚的老人。

我的公公婆婆的散文

一開始,他們給我的感覺就是,跟多數鄉下老人一樣,生活簡單、樸素,沒有華麗的言語和光鮮的外表;眼光侷限,卻沒有過多世俗的羈絆和生活慾望的患得患失,用自己的雙手勤儉持家;一輩子沒經受過什麼大風大浪,卻也是從苦難、坎坷中,一生操勞走過來的。

隨着進一步的相處,又覺得婆婆有點不修邊幅、本末倒置。

公公比婆婆大10歲。婆婆的面容比同齡人略顯蒼老。也許是因為經常忙於瑣屑,在外兜兜轉轉,過多的日曬,加上平日衣着簡單不愛打扮,時間的風霜在她臉上留下的條條溝壑,格外顯眼,所以基本上也看不出他們年齡上的差距。

在現在很多農村人越來越註定穿着打扮,老太太都穿的大紅大紫的時候,婆婆在外表這件事上,絲毫不願與時俱進,依舊古樸。

她總是不管衣服品質如何、年代多久、是否適合,只要不破不小,能穿則穿。兒女們給她買的衣服,卻被她放置起來,多數“不見天日 ”。於是總是穿着舊衣服,新的好的卻放到過時了舊了,才拿出來穿。屢次勸她,人老了,該享受就享受,該穿好點就穿好點吧,新衣服放在那裏不穿,還有衣服的價值嗎?卻依然改不了她這不拘小節、大大咧咧的性子,我們也就隨她去了。

婆婆給人的感覺,就是無論遇到任何事,她總是不緊不慢,也難免丟三拉四。往往出門前,不是這找不到了,就是那找不到了。計劃10分鐘可以完成的事情,到了她那裏,就得一個小時都磨蹭不完。每每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忽然有人跟她説話,她就會被分心,便會忘了自己正在忙活的事情。時間就這樣同樣散漫在幾件分岔的小事上,到最後卻什麼事也沒有完成。

最明顯的,就是生活方面。大概是長期生活的潛移默化,公公婆婆都是本着節約的心態,但最後卻很多事情上都變成了本末倒置。比如買回去的菜餚或吃食,他們總是放在那裏,一天又一天,直到等到放壞了,再丟掉。 別人送的禮品水果之類的,如果有好有壞,他們總是先撿壞的吃,結果好的也在一邊放壞,最後全部都沒吃到新鮮的,或者直到過期腐爛,再全部丟掉。諸如此類的這種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不知道到底是好還是壞。

我總覺得他們還活在過去幾十年裏。

是人,就總有缺點是吧。但是想來想去,好像除了這些,也並無其他不好的地方。於是,就有了想寫一寫他們的慾望。

婆婆説,她八歲時就被定親了。那時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年代,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婆婆沒念過書,從小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婆婆是家裏的老大,姊妹多,當時婆婆的父母能收到一百多塊錢的定親禮,也算是一筆小收入。

後來長到十多歲,婆婆聽鄰里對她説,你定的那家人耳聾,年齡比你大,又摳門,不然我再給你説個婆家吧?

婆婆照着別人的話,問父親,即是自己的疑問。父親勸她説,別在乎外在,人好,踏實,以後不受氣就行了,最主要家裏有飯吃。

也許,那個時候,哪家能吃上飯,就算是比較“優越”了。貧瘠年代,打發閨女也是一個家的經濟來源。人們生活簡單,基本沒受過教育,思想不會考慮那麼長遠,更不會把感情、愛情什麼的當作婚姻的參考標準,即便是父母包辦,孩子服從,沿襲千百年來結婚生子、傳宗接代的傳統之路,其好多婚姻都比現在的更加穩固,一過就是一輩子。

婆婆他們就是這樣白頭到老的夫婦之一。

公公自幼有耳聽方面的障礙,要用大嗓門兒對着他吼的那種分貝,他才能聽見。所以婆婆平時跟他説話,要麼打手勢,要麼就得用對着耳朵吵架那樣的“大喇叭”。

雖然婆婆脾氣大大咧咧,但有時遇到有事情走不開但又叫不應公公的無措之舉時,也會因為無法溝通的焦急而生氣,會事後對着公公發脾氣。

往往是發一通脾氣也就完事了,因為她知道再説多也只能是白費口舌,因為接受信息量有限,也許公公還在不明就裏中疑惑哪。許是面對吵架的婆婆跟平時説話的口氣並無區別(都是一樣的大聲吼),許是公公因為聽覺的缺點,原本並沒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不知道別人生氣或自己錯在了哪,只是那樣憨笑着問着,仍是平心靜氣地説着。於是,爭執基本上是一個説一個不吭聲或若無其事地笑。

換做公公吵婆婆時也一樣。公公雖然比較温和、慈祥,但每次看到婆婆不急不慢、拖延磨蹭的拖沓風格時,也會因一時不滿而口出怨言。卻對婆婆沒有任何殺傷力,她不辯駁也不生氣,也許是早已習慣了自己這種慢條斯理的不嚴謹帶來的“不計後果”和公公的包容。

公公的心細、認真,剛好跟不拘小節不修邊幅的婆婆成為互補。於是,做飯、打掃、洗刷,這些家務事,多是公公包攬。公公在鄉下是廚子(以前鄉下誰家有紅白喜事時舉辦的宴席廚師),做飯菜是他的拿手本領,正好婆婆不愛做飯洗碗,所以長此以往,公公就是廚房一把手。

鄰里常常説婆婆有福氣,説公公勤快。每到該做飯的時候,婆婆總是一拖再拖,毫不焦急。公公起急,就自己去動手了。於是就養成了公公打理廚房,婆婆只管在外拉家長。待飯好了,再盛來端給她。

婆婆很擅長聊天,就是那種家長裏短的侃大山,説得不知疲倦、忘了時間、丟下飯碗。於是,公公又會在焦急裏,一邊無奈地搖頭笑,一邊去婆婆身邊拿碗回去洗。

因為公公的聽力問題,很多事情都是“後知後覺”,於是一般家裏大小事務都是婆婆當家。但婆婆不管錢,大概毛躁的人都不愛打理鈔票吧,需要用錢的時候,婆婆只管開口命令,公公就成了家裏的帳房先生。

婆婆也自得清閒,像個孩子一樣,不會每天乖乖呆在家。平時沒事就要跑到田間地頭,拾掇一下菜園,看看莊稼長勢,晴天提個籃子剜野菜,雨後去山上拾蘑菇。總之你很少看到她閒下來過。

乘涼或曬太陽的閒暇裏,就搬幾張凳子在門外,跟鄰家的大嬸大娘拉拉家常敍敍舊。這也是她唯一的娛樂休閒方式,也是鄉下人打發時間最好的一種消遣。

婆婆説,打牌麻將那些我不懂也不喜歡,又沒上過學,不識字,也不懂看電視。

於是,晚上看電視的時候,其實是公公在看,而婆婆看的卻是公公從劇情裏流露出的或笑或憂的神情,以及從公公嘴裏講解出的粗枝大葉和前前後後。

婆婆説,你爸爸上過私塾,識字,會寫毛筆字,會看報紙,也看的懂電視,他每天關注新聞、天氣、時政、民生。只要電視出字,他都能看懂,然後再講給我聽。

聽得出婆婆言語裏的驕傲。她常説,因為自己沒上過學,吃過很多虧,覺得是這輩子最憾慨的事。而公公因為識字還略懂一點文化,在他看來就是了不起的一件事。對方的閃光點,就是婆婆感到榮幸和榮耀的一種敬畏。不僅僅是對公公的驕傲,還有因為自身的缺失,而對文化的一種敬畏。

正如婆婆説的,正是因為過去家窮,父母落後,才導致家裏孩子沒學上,一個個目不識丁。才一心想讓孩子們好好上學,結果還是辜負了大人的期望 ,老公姐弟三人最終都是半途而廢。所以後來都是選擇早早地打工、幫家幹農活。

我開玩笑説,是不是帥帥(老公的名字)那會在家幹活累的,才後來長不高啊?

婆婆説,自己深知不識字以後在社會上有多難,才想讓他們好好上學,哪怕砸鍋賣鐵,我也會不遺餘力地供他們,可是他們自己最後不願意上啊,唉……作為孩子,不上學就得學會幹活,總得學會生存的本事。

別怪家境不好,也別嫌父母心狠,自己的選擇,最後都得自己承擔。我知道婆婆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是,她從來都不會用華麗的語言,去闡述什麼深厚的道理,但她的身體語言和生活語言,卻是最樸實的道理。就像,最真最深的道理,不是我們套上學識的光環,經過怎樣深思熟慮的結論,而是就體現在最樸素最平常的生活裏,和老人的言語裏。

亦如公公和婆婆的感情,也許他們之間一輩子都不會有“愛”這個字眼,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裏,沒有激情沒有厭倦,雖然也曾磕磕絆絆,但隨着時間,彼此的感情於無聲中融入了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無處不在。像陳年的酒,越放越醇,歷久彌新。

亦如,他們對於故土的依戀,對於自然的熱愛,對於土地的敬重,以及節儉、不忘本的生活態度。

哥嫂和我們,都説讓公婆到城裏去住,一來不用再種莊家蔬菜了,不用在老家那麼辛苦,讓人不放心,二來也可以跟兒孫在一起,只管安度晚年,共享天倫之樂。屢次勸説,仍然沒有達成我們的心願。

他們總是不願意離開老家,説是在農村一輩子了,生活、吃住都舒心,去外面總是覺得不習慣。雖然城裏便利、交通發達,可是比起農村的安寧、空曠、純淨、滿眼綠色,他們還是嫌城裏太過喧囂、冷漠、無所適從。

是的.,他們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種了幾十年的土地,住了幾十年的老屋,一草一木,一糧一菜,一什一物,無一不滲透着他們的情感和心血。在外奔波的我們又怎麼能體會,家鄉賦予他們的温暖和留戀哪。

城裏,我們的新家,只會阻隔他們的視線和自然的景觀,看到的,只是鋼筋水泥和車水馬龍的繁華;呼吸的,是汽車尾氣及空氣污染造成的霧霾;再也聽不到清脆的鳥鳴和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只有揮之不去的喧囂和聒噪;燈火通明的輝煌,找不到天空的蔚藍和星月的閃爍;一扇扇防盜門外,是一張張冷漠的臉孔,和陌生的聲音。這些,也許是我們所意識不到的,對他們的不適和壓抑。

他們辛勤勞作了幾十年,受不了整日閒下來無所事事。於是,他們依然留在老家,養幾隻雞,種少量的蔬菜和農作物。

每天去山間屋後走走轉轉,跟鄰里家長裏短談笑風生,屋前種幾株花草,偶爾澆水捉蟲。

這樣的日子,對他們來説,是最悠閒滿足的生活。

遇到節氣什麼的,婆婆開着電動三輪帶着公公一起去街上趕集、逛廟會、看戲。

走馬路的時候,婆婆讓公公走在她前面,怕他聽不到車子聲,她緊隨其後就可以幫他聽聲判車。

當婆婆買東西的時候,公公便站在原地等候,他怕一走遠,她一個回頭看不見叫不應而焦急擔憂。

我問,你們看戲時,爸爸聽得到嗎?婆婆説,他識字。我問,您聽得懂嗎?她説,我看得到人,他可以給我講。

有一股感動充斥着我的心。

其實,婆婆是看不懂戲的,只是為了趕熱鬧,為了陪公公,為了幫他辨聲音,比如坐車、跟人交流的時候。

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幅畫面:一對老人在夕陽的餘暉中,手牽手去散步,步履蹣跚,腳步堅定,不離不棄。那是我曾經看到過的最覺温馨、讓我感動的一個場景。那是彼此包容彼此依戀、融進一粥一飯、一朝一夕裏的平常卻牢不可破的愛。

忘了説了,其實公公的聽力問題,是可以用助聽器的。老公在外打工時,給公公前前後後買過幾個助聽器。 只是一開始帶上時,説是忽然不習慣,因為這麼多年耳根子清淨慣了,忽然覺得熱鬧,有點嫌吵了。於是後來,也就不帶了,這些年來,他就一直這樣過來的。

好像還聽他説過,眼不見心不煩,聽不見心清淨,這樣不管別人罵也好怨也好,聽不見不知道亦不生氣,倒落個清淨自在。

話説的很平常,我卻好像聽出了佛學的悟道。正因為我們平時聽得多見的多知道的多,好像就覺得自己很聰明一樣,實際上得到的信息多,只會讓自己在思考、在意、顧濾的相關糾纏裏,問題越多越找不到答案,讓心更累更疲憊,甚至最後會作繭自縛庸人自擾。適當放下外在的干擾和內心的繁負,不失為一種難得糊塗的簡單、灑脱。

公公婆婆很節儉,他們對穿衣吃飯日常生活,幾乎沒什麼要求和講究,就是:吃飽穿暖,合適就好。每每對我們買給他們的新衣,總是嘟囔着,花這錢幹啥,我又不缺衣服,人老了,好賴都是一樣地穿,以前的時候……

知道她又要開始憶苦思甜的講述了,我不禁打斷她的話:“媽,別總光活在過去了,我們得向前看啊,該享受的時候就得享受,該美的時候就不能虧待自己……”

婆婆無奈地笑:“看來我還是落後啊。不過還是過過苦日子,才知道現今的生活有多幸福。有吃有穿,稍稍勞動一下就可以掙錢,我已經很滿足了,我可沒有你們年輕人那麼高的心。”

是啊,帶着感恩的心,不忘苦難,才能知足常樂。慾望少一點,簡單一點,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也就是這樣節儉的老兩口,卻在幾年前,公公給自己買了份人壽保險,受益人是婆婆。一開始不解,公公都將近古稀之年了,自己又有兒有女,還怕以後沒人照顧?

後來聽婆婆説,公公考慮到自己大婆婆10歲,擔心可能有一天走到婆婆前面,如果以後兒子媳婦不孝,公公聽力不好,凡事聽不到不知道也就沒什麼事,就怕婆婆心直口快愛嘮叨,做事拖拖拉拉討人嫌,怕如果有一天剩下婆婆孤身一人,萬一再不被孩子們待見,考慮至此,於是公公覺得買份保險,以防給婆婆留一份保障。

我想,婆婆真幸福。

以前覺得婆婆嫁給公公,以後都只能吵架似的説話,不能説悄悄話,不能輕聲細語,跟一個幾近耳聾的人,生活一輩子,她會不會覺得委屈辛苦?如果是我,我肯定不會要這樣的婚姻。

可是,婆婆卻從未有過這方面的怨言,甚至很少説過公公的缺點。婆婆總説,你爸人賢慧,心眼好,能容忍我的壞脾氣,實稱肯幹,受過教育,比我強,還喜歡孩子。

我説,那就來城裏,幫我們帶孩子吧。

他們最終還是不肯。他們是屬於故鄉老家的,他們最終離不開,世世代代一輩子生息繁衍的那片熱土,那裏有他們的血汗、足跡、勞動的喜悦和成果,有我們所體會不到的落葉歸根的鄉愁

他們説,勞動了一輩子,總得有點事做才行。在城裏會覺得自己沒有用武之地,而在家,可以種點蔬菜,吃不完可以送人,玉米花生類吃不多也可以賣錢,平時上山拾蘑菇採藥材,也是一種收入。勞動了,人也舒心了。

在他們的意識裏,就這樣沿襲着祖輩們走過的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房屋田舍,故土萬物,不缺少不少食,存點積蓄,風平浪靜地過一輩子,就是他們最理想的生活了。

而我以前,總覺得他們眼光有限、觀念保守。然而,當經歷過塵世的浮華,當心在某一個階段平靜下來,忽然有一天,我就想着,等有一天,我老了,也要回歸自然,在原生態的山水故園裏,依山傍水,守着一片寧靜、閒適,沐浴於自然萬物風光裏,種一畝三分小田地,養養魚喂喂雞,沒有喧囂,心無旁騖,遊走于山水綠樹間,就這樣安度晚年,該是多麼愜意卻又難得的一種生活吧。

後來發現人到中年,多半會有這樣的想法。於是,我對公公婆婆從一而終沒有新意的生活方式上的偏見,終於不再是偏見。

曾以為我們眼光高遠,思想深遠,原來那些自以為是的“遠見卓識”、追求極致,其都是自己製造的霧障迷惑,因沾染了太多俗世的塵垢和誘導,在那些不安分的歲月裏肆意折騰、作繭自縛。所謂萬物循環,就是折騰了一圈,最後還想回頭過最簡單的日子,年輕時作天作地,總有一天會想起,人活一世,真正的生活就是“簡單”二字。

婚姻裏的兩個人,合不合拍,般不般配,不是取決於你遇到了誰,而是不期而遇的兩個人是怎樣對待對方的。我想,公公婆婆的故事,就是給我們對於婚姻最好的詮釋。他們不懂愛情,卻用一生演繹了“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他們傳統、樸素,卻用辛勤、努力創造經營好一個家,一輩子與人為善,勤儉持家。

他們平凡、無華,沒有過轟轟烈烈的事情,也沒有過為之驕傲和炫耀的東西,而他們卻在無形中,給了我很多生活的道理和啟示。

標籤: 散文 公公 婆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2vjvv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