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有關於春天的完整古詩

有關於春天的完整古詩

春天是孕育的季節,一切都在萌芽階段。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於春天的完整古詩及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關於春天的完整古詩

一、小池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古詩簡介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里的著名詩篇。此詩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感情。

翻譯/譯文

小泉無聲像珍惜泉水淌着細流,

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註釋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愛惜。

③晴柔: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④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

⑤尖尖角: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葉尖端。

⑥頭:上方

賞析/鑑賞

此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緻、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彷彿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三、四兩句,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隻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後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楊萬里寫詩主張師法自然,他對自然景物有濃厚的興趣,常用清新活潑的筆調,平易通俗的語言,描繪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尤其善於捕捉景物的特徵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古詩今譯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名句賞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彷彿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裏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着眼,生動、細緻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現在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因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個池塘中顯得那麼的渺小,卻已經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輕人,而蜻蜓就是賞識它們的角色。

荷葉,未展開的荷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今譯]小小的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兒,早有一隻蜻蜓停歇在上面。[賞析]詩題“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詩詞需有不同的題材與剛才,有的重大題材,須寫出壯闊的境界、恢宏的氣勢;有的題材甚小,僅是生活中一個細節,但卻能寫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國維説:“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

二、題都城南莊

朝代:唐朝|作者: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古詩簡介

《題都城南莊》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載於《全唐詩》卷三百六十八。這首詩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豔”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着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豔烘托“人面”之美;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此詩膾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二句流傳甚廣。

翻譯/譯文

去年冬天,就在這扇門裏,姑娘臉龐,相映鮮豔桃花。

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註釋

⑴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賞析/鑑賞

此詩的創作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而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説色彩,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着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豔”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豔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户,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着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敍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敍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尋春遇豔”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敍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説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三、泊船瓜洲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古詩簡介

《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

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着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翻譯/譯文

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着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裏?

註釋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

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這裏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

間:根據平仄來認讀jiàn四聲。

鐘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綠:吹綠,拂綠。

還:回。

賞析/鑑賞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隔一條江水。“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次句“鐘山只隔萬重山”,以依戀的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望,王安石於景佑四年(1037年)隨父王*定居江寧,從此江寧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罷相後即寓居江寧鐘山。“只隔”兩字極言鐘山之近在咫尺。把“萬重山刀的間隔説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詩入對於鐘山依戀之深;而事實上,鐘山畢竟被“萬重山”擋住了,因此詩人的視線轉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了江岸美麗地春色,寄託了詩人浩蕩地情思。其中“綠”字是經過精心篩選地,極其富於表現力。這是因為:一、前四字都只從風本身地流動着想,粘皮帶骨,以此描寫看不見地春風,依然顯得抽象,也缺乏個性;“綠”字則開拓一層,從春風吹過以後產生地奇妙地效果着想,從而把看不見地春風轉換成鮮明地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這就寫出了春風地精神,詩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繪地生機盎然地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地喜悦心情相諧合,“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春風”實指皇恩。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地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憑藉這股温暖地春風驅散政治上地寒流,開創變法地新局面。這種心情,用“綠”字表達,最微妙,最含蓄。三、“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內心地矛盾,而這正是本詩地主旨。鑑於第一次罷相前夕朝廷上政治鬥爭地尖鋭複雜,對於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產生重裏地顧慮。變法圖強,遐希翟契是他地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詠情性,是他地生活理想。由於變法遇到強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對派地猛烈攻擊,秀麗地鐘山、恬靜地山林,對他產生了很大地吸引力。《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維《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都是把草綠與思歸聯繫在一起地。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地詩意,表達了作者希望早日辭官歸家地心願。這種心願,至結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諱言,用綠字描寫春風,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晴聽新鶯百囀歌》:“春風已綠瀛洲草,紫段紅樓覺春好。”丘為《題農父廬舍》:“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綠昏晴氣春風岸,紅漾輕輪野水天”,常建的《閒齋卧雨行藥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門綠,小隱湖中花”。等,都為王安石提供了借鑑,但從表現思想感情的深度來説,上述數例,而“山門”“山”“草”皆可綠,而江南岸的綠卻是頗有動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從時間上説,已是夜晚。詩人回望既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雖然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之中,而對鐘山的依戀卻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終將有日,故結尾以設問句式表達了這一想法。

標籤: 古詩 春天 完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yg8d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