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古詩《靜夜思》解析(精選5篇)

古詩《靜夜思》解析(精選5篇)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托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歷來廣為傳誦。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古詩《靜夜思》解析 ,歡迎閲讀。

古詩《靜夜思》解析(精選5篇)

古詩《靜夜思》解析 篇1

靜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直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牀前的窗户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牀,恰似朦朧一片霜。

仰首隻見月一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註釋

⑴靜夜思:靜靜的夜裏,產生的思緒 。

⑵牀:今傳五種説法。

一指井台。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與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牀。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牀,説明井與牀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與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説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三“牀”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牀’字,是爭論與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非常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牀’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麼,非常難考證。從意義上講,‘牀’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卧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説,講得即是卧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牀應解釋為胡牀。胡牀,亦稱“交牀”、“交椅”、“繩牀”。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牀”或“牀”所誤。至遲在唐時,“牀”仍然是“胡牀”(即馬紮,一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

古詩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説:“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説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敍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敍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户的皎潔月光射到牀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説,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説的比他已經説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脱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古詩《靜夜思》解析 篇2

靜夜思

詩人:李白朝代:唐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詩賞析

【註釋】

①牀:指井台。(對於牀的解釋有爭議,見下)

②疑:懷疑,以為。

③舉頭:抬頭。

④靜夜思:寧靜的夜晚所引起的鄉思。

【譯文】

那透過窗户映照在牀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賞析】

平淡的語言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不帶半點修飾。完全是信手拈來,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一幅鮮明的月夜思鄉圖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客居他鄉的遊子,面對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鄉、不想念親人呢?如此一個千人吟、萬人唱的主題卻在這首小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致千年以來膾炙人口,流傳不衰!

關於“牀”的釋義:

1、指井台。參考資料:《新課堂作文》 。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退休教師重解李白“牀前明月光”,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靜夜思>詩意圖》 。

2、魏明倫表示,《靜夜思》家喻户曉,但研究者對這首詩卻一直爭論不休,焦點就集中在“牀前明月光”的“牀”上。有的認為“牀”應作坐具解釋,有的認為“牀”應作睡眠之牀,學者認為“牀”應作井欄解。其實,《靜夜思》中的“牀”確為井欄,而且“井 ”這一民俗意象是全詩的核心意象。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牀。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牀,説明井和牀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 韓”字。《説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3、“牀”即“窗”的通假字

4、駁以上觀點牀之本義即坐卧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説,講得即是卧具。

5、馬未都先生提出觀點:牀應解釋為胡牀。胡牀 亦稱“交牀”、“交椅”、“繩牀”。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牀”或“牀 ”所誤。至遲在唐時,“牀”仍然是“胡牀”(即馬紮,一種坐具),而不是指我們現在的睡覺的牀(寢具)。澄清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代的詩文。如果解釋為我們睡的牀,那麼就很難看見月光。所以,用胡牀更確切。

古詩《靜夜思》解析 篇3

靜夜思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註釋

舉:抬。

夜思:一作“靜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編入《樂府詩集·新樂府辭》,並説:“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舉頭:抬頭。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晉《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頭:形容沉思的神態。思:思念。

譯文

皎潔的月光灑到牀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賞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麼逼真,那麼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李白的這首思鄉之作,被稱為“千古思鄉第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他鄉流落之人。

詩的起句,“牀前明月光”,可謂平實樸素之極,以此清靜之景來襯出詩人的寂寞孤單。這首詩在寫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畫和行動舉止描寫相結合,第二句中,一個“疑”字點出詩人的內心深處迷離之因。由於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產生錯覺。這是詩人極寫思鄉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離。後兩句詩人從沉思中轉而清醒過來,便是一“舉頭”,再一“低頭”。為何要“舉頭”?因為詩人後來既然已醒悟到地上應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產生了無窮的遐想,這就是“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類的古人有關月光傳情的詩句所表述的思親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還不足以寄託自己的情思,因而便“舉頭”仰望,這樣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從這明月裏尋找家人從遠方寄送來的美好祝願。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詩人便又轉而“低頭”了。為何還要“低頭”呢?這是因為雖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舊不能從明月那裏得到一份慰藉,無奈之中,只得低頭沉思不語了。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於是,詩人將對故鄉的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的明月,心中的故鄉,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古詩《靜夜思》解析 篇4

唐代詩人李白的詩《靜夜思》,一起欣賞這首詩。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敍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靜夜思——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月夜思鄉詩。一個秋天的深夜,明亮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户照到牀前,也照到了在外鄉旅行的詩人身上。詩人揉揉朦朧的眼睛,望望地上,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雪白的濃霜。再仔細看看,這分明又不是霜。它像霜一般白,又像水一般清。它讓人感到清冷,也給人帶來光明。詩人不由得抬起頭來望望天空,天空像鏡子一般明淨,一輪皓月掛在當空。哦!原來是月光呀!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月光顯得分外明亮。月亮有缺也有圓,離鄉的人啊,你什麼時候才能與親人團圓?月光照到我的牀前,也照到家鄉的土地上,家鄉的親人是不是也看着這同一輪明月,思念着我呢?想着,想着,詩人又漸漸低下了頭,他開始深深地懷念起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一切。他的思想也和這月光一樣,飛得很遠,很遠......

創作背景:

李白在今湖北省廣水市壽山龍泉寺隱居三年,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題目“靜夜思”點出了這首詩特定的寫作背景:寂靜的深夜,作者躺在牀上,遲遲不能入睡。潔白的月光透過窗灑滿牀前,那潔白的顏色讓人覺得又像是地上鋪滿了片片銀霜。這一比喻十分貼切而巧妙。詩人抬起頭來看到那一輪掛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遊子(離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樣地照在故鄉的土地上。故鄉的親人啊,他們是否平安幸福?詩人無法回到故鄉,與親人團圓,只好借這一輪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對他們的思念之情。想到這裏,詩人已經不知不覺地低下頭來,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靜夜思”是詩人離開家人後,寫出的詩句。全詩僅短短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卻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一位遠在他鄉的遊子對故鄉那深深的懷念之情。

古詩《靜夜思》解析 篇5

靜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李白詩鑑賞

《靜夜思》是一首描寫遊子思鄉的詩。

這首詩明白如話,平淡無華。但它長於即景生情,自然流出,宛如天籟,於平淡之中寓深摯。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是描寫小睡乍醒時詩人所見所感的情景。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户而鋪灑在牀前,熠熠生輝,令人乍見以為是銀霜凝地。

這裏“月光”的乍見及心頭的生“疑”,都大有王維《鳥鳴澗》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韻致,表明遊子被思鄉情緒所襲擾,已是輾轉反側,眠不能徹夜。“疑是”二字則將詩人少睡初醒而驀然看見月光鋪灑牀前時瞬間的恍惚朦朧的感覺和神態,都給維妙維肖地狀摹出來了。“疑”字還具有提領下文的作用—— 正因為生“疑”,才會引出了詩人舉頭、低頭的一系列動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二句,寫詩人舉頭、低頭之間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明月在天,耀如白晝,面對“霜”天之月,詩人懷念故鄉的思緒如潮翻飛。

這裏,“故鄉”意域寬闊,啟人思索。詩人思念的可能是故鄉間的巴山蜀水、“峨眉山月”、司馬相如的琴台、孩提時擊劍任俠的往事,也包括故鄉的親友?

但詩人都沒有具體點破,一切盡在不言中。

在《靜夜思》中,從取景、造境、到用語,都是那麼清新、自然,真可謂“天然去雕飾”。因此,這首明白如話的小詩不但使人感到並不“單調”、“乏味”,而且平而有趣,淡而有味,是“反樸歸真”的佳品。

這首詩的高妙處還在於詩人善於截取生活的橫斷面,圍繞“低頭思故鄉”這一中心來凝聚詩人紛飛的思緒,如潮的感情,從而使詩的濃情炙人。長期的漫遊異鄉,強烈的思鄉之慟不斷地來襲擾詩人的心靈的。

但詩人摒棄了其他之一切,而是隻截取生活中小睡乍醒後的一個富有包孕的片刻和一剎那的內心感受,以情觀物,集中刻劃,從而使詩的感情分外濃郁、感人,讀後令人感到詩意深厚,回味無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wpmx0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