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黃鶴樓古詩崔顥的讀音

黃鶴樓古詩崔顥的讀音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下面小編收集了黃鶴樓古詩崔顥的讀音,供大家閲讀。

黃鶴樓古詩崔顥的讀音

huáng hè lóu 黃鶴樓

cuī hào 崔顥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昔 人 已 乘 黃 鶴 去,此 地 空 餘 黃 鶴 樓。

huáng hè yí qù bù fù fǎn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黃 鶴 一 去 不 復 返,白 雲 千 載 空 悠 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晴 川 歷 歷 漢 陽 樹,芳 草 萋 萋 鸚 鵡 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日 暮 鄉 關 何 處 是,煙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詞語註釋

1、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2、悠悠:飄蕩的樣子。

3、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歷歷:清楚可數。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7、鄉關:故鄉家園。

8、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譯文

譯文一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裏,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譯文二

前昔仙人,早已駕乘黃鶴飛去;如今此處,空空留下此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歸還;時過千年,唯有白雲飄蕩。晴川一旁,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茂盛。夕陽西下,何處才是家鄉?長江煙霧瀰漫,思愁油然而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説:“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説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這首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説:“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地摹學這首詩。為此,説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藴。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説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着想,借傳説落筆,然後生髮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説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作者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説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着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在感歎“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雲繚繞的壯觀。頸聯遊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説,這首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説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絃,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作者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作者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説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裏,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這首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於音樂美。

這首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這首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説:“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脱。”這首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敍仙人乘鶴傳説,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説:“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説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這首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敍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藉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迴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於這首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崔顥《黃鶴樓》古詩解析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54), 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幾近輕薄;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着,影響深遠。

【註釋】

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鶴過黃鶴山,因建樓。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鸚鵡洲:原在江中,今移與湖北漢陽接壤。

【簡析】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脱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説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説:“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説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關於黃鶴樓的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

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説三國時期的費禕在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最新一次修葺黃鶴樓,峻工於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達。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煙花: 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在碧藍的天際消失。盡:沒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陸游的《 入蜀記》雲:“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孤帆遠映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

辭:辭別。

譯文

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鮮花爛漫的三月去往揚州。孤帆的影子遠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邊流去。

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着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着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裏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説:“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裏進行的。李白心裏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着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着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悦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説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 ,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説,又是帶着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

《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註釋」

1、郎中:官名,為朝廷各部所屬的高級部員。欽:當是史郎中名。一作“飲”。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謂史欽,其生平不詳。黃鶴樓:古蹟在今湖北武漢,今已在其址重建。

2、遷客:被貶滴之人。去長沙:用漢代賈誼事。賈誼因受權臣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曾寫《吊屈原賦》以自傷。

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漢水濱,故稱江城。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評註

《苕溪漁隱叢話》:

《復齋漫錄》“古曲有《落梅花》,非謂吹笛則梅落。詩人用事,不悟其失。”餘意不然之。蓋詩人因笛中有《落梅花》曲,故言吹笛則梅落,其理甚通,用事殊末為失。

《四溟詩話》:

作詩有三等語,堂上語、堂下語、階下語,知此三者可以言詩矣。凡上官臨下官,動有昂然氣象,開口自別。若李太白“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堂上語也。

《唐詩廣選》:

蔣仲舒曰:無限羈情,笛裏吹來,詩中寫出。

《唐詩摘鈔》:

前思家,後聞笛,前後兩截,不相照顧,而因聞笛益動鄉思,意自聯絡於言外。意與《洛城下》同,此首點題在後,法較老。

《唐宋詩醇》:

悽切之情,見於言外,有含蓄不盡之致。至於《落梅》笛曲,點用入化,論者乃紛紛爭梅之落與不落,豈非痴人前不得説夢耶?

《唐宋詩舉要》:

因笛中《落梅花》曲而聯想及真梅之落,本無不可。然意謂吹笛則梅落,亦傅會也。復齋説雖稍泥,然考核物理自應有此,不當竟斥為妄。

《詩式》:

首句直敍;二句轉,旅思悽然,於此可見。三句入吹笛;四句説落梅,以承三句。若非三句將“吹節笛”三字先見,則四句“落梅花”三字無根矣。且“江城落梅花”,足見笛聲從樓上載出,“聽”字之神,現於紙上。[品]悲慨。

《李太白詩醇》:

嚴滄浪曰:悽遠,堪墮淚。潘稼堂曰:登黃鶴樓,初慾望家,而家不見;不期聞笛,而笛忽聞;總是思歸之情,以厚而掩。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

(1)郎中:官名。黃鶴樓:近在湖北武昌的長江邊上。

(2)遷客:流遷或被貶到外地的官員。

(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梅花:指“梅花落”。為笛曲曲牌名。

「鑑賞」

李白,卷一《獨坐敬亭山》、本卷《清平調》已介紹。在安史之亂中,李白於肅宗至德元載(756)十一月應聘入永王李璘幕,隨永王水師東下。肅宗派兵討伐永王,至德二載永王兵敗,李白逃至彭澤,被系潯陽獄中,十一月被定罪流放夜郎(今湖南新晃)。此詩是李白於乾元元年(758)五月被流放的途中經過武昌時所作。

《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史郎中”,生平不詳。“飲”,《千家詩》作“欽”,《李太白文集》與《文苑英華》作“飲”,“欽”似與“飲”字形近而誤。“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昌蛇山。

首句詩人以賈誼自比,説自己被流放到了夜郎。賈誼(前200—前 168),漢文帝時著名的政治家與文學家,由於他的政治主張得罪了權貴,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李白是説自己被流放到夜郎是冤枉的、無辜的。“一為”即一旦成為。“遷客”指被貶謫或遭流放的人。

次句寫詩人關心國家,思念親人。“長安”是唐代的首都,“西望長安”當然也就是表明自己關心國家的局勢與命運。“不見家”,李白未嘗居家長安,蓋指史郎中言之,李白當然也有同感,所以也表現了詩人渴望與家人團聚在一起的心情。而這一切都變成了難以企及的事了。

後兩句扣題寫聽笛。三句寫笛聲從高空傳來,末句寫聽到笛聲的感覺。笛曲中有《梅花落》,見《樂府詩集》卷二十四。詩中表明所吹為《梅花落》曲,同時也寫了笛聲所造成的藝術效果:五月的鄂州城,梅花正在紛紛飄零。“江城”指鄂州城(今湖北武漢武昌),因為它瀕臨長江。主要表現思婦惜春念遠的情感,調子是憂傷的,這恰好符合李白當時的心境,所以他聽了特別感動。

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巧借笛聲抒發了自己的情感,正如明人鍾惺《詩歸》所説:“無限羈情,笛裏吹來。”而且表達得很含蓄,如清乾隆十五年《御選唐宋詩醇》稱:“悽切之情,見於言外,有含蓄不盡之致。

至於《落梅》笛曲,點用入化。”笛聲在結構上也有明顯的作用,清初黃生《唐詩摘抄》卷四説:“前思家,後聞笛,前後兩截,不相照顧,而因聞笛,益動鄉思,意自聯絡於言外。”

望黃鶴樓古詩詞鑑賞

古詩原文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峯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峯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祕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閒逸。

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譯文翻譯

向東眺望黃鶴山,只見黃鶴山威勢雄偉橫出於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環繞着白雲,中間的山峯託春天上的太陽。

山巒峭立高跨於空中,高峻的上峯深幽邃密。

多次聽説過許多仙人在這裏學習飛身昇天之術,一朝成仙飛間蓬萊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來空空蕩蕩。

丹灶早已生出塵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靜無聲,失去了先前的生氣。

地宅荒古長滿了雜草,庭中苦寒,芝術之類的藥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臨此山,藉以保有我的閒逸之致。觀覽奇異遍及各個名山,所見卻都不能與這座山匹敵。

我寄心於山上青松,由此悟認不再會有客旅情懷了。

註釋解釋

雄雄:氣勢雄偉。

彎跨:跨於空中。

峯嶂:高峻的山峯。冥密:深幽茂密。

飛術:仙術,求仙昇天之術。

蓬海:即蓬萊仙山,因位於海中故稱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煉取丹藥之灶。

清謐:清靜、安寧。

蹇:句首語助辭。

躋:登。

創作背景

詩作於肅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時李白自零陵歸至巴陵、江夏。黃鶴山,即黃鶴礬,又名黃鵠山,在鄂州江夏縣東九里,今武漢市長江大橋南首蛇山。傳説昔有仙人控黃鶴於此,故得名黃鶴山。詩中描繪了黃鶴山的雄偉氣勢與壯美景色。

詩文賞析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峯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峯嶂亦冥密。”李白以誇張的手法渲染黃鶴山的雄偉氣勢。開頭先寫山的高大:“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極力形容黃鶴山的威勢,只見整座山峯,凌空而上,直插雲天。接二句又從側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雲,中峯倚紅日。”遠看去,朵朵白雲似乎從山的四周升騰而起,一輪紅日彷彿就跟山中的高峯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參差不齊的山巒,一排排凌空橫跨,寬闊無邊;高高聳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顯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詩句,全由首句“東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縱望、側望、環望。整個黃鶴山幾乎全被詩人望遍了。可以看出,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暗寓李白心嚮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過。“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人去樓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當年煉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煙埃,玉潭祕清謐”,煉丹的“金灶”,已滿是煙塵和埃垢;注滿玉液之潭,如今已一無所有;整個黃鶴山似乎都被一種清幽寂靜的靜的氣氛所籠罩,一切是那樣的神祕。“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一片荒涼冷寂的畫面展現於讀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叢生;庭園裏,靈芝之類的藥草,已經蒼老枯萎。

從“頗聞列仙人”至“庭寒老芝術”是第二段,共八句。詩人扣緊有關黃鶴山的傳説,描繪仙人飛昇後的荒涼景象。寫法仍從“望”字入筆,但卻已經雜入許多虛無的幻想,濃化了全詩的氣氛。

從“蹇予羨攀躋”至篇終是第三段。這一段寫由黃鶴山的奇偉和有關仙人的傳説所引起的嚮往之情。“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閒逸”兩句,毫無隱諱地抒寫自己的仰慕與欣羨,詩人很願攀援而上。詩人之所以產生這種感情,原因在於“保閒逸”,亦即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過着閒逸的生活。“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兩句,與一、二兩段相呼應,説明,儘管詩人走遍了五嶽名山,但黃鶴山卻是無與倫比、無可匹敵的。

總體來説,此詩經過實際的比較,詩人終於決定把黃鶴山做為自己感情寄託之所在,從此永遠結束作客他鄉,寄人籬下的生活:“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這裏的“青松”代指黃鶴山,同時也象徵看詩人堅韌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覺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鄉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詩人奔波流浪,懷才不遇的一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4lqzq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