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思鄉詩 >

思鄉詩:淺談崔顥《黃鶴樓》

思鄉詩:淺談崔顥《黃鶴樓》

引導語:嚴羽雲,“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證明《黃鶴樓》詩聲名顯著,地位超卓。今天我們就來簡要的談談這首千古名詩《黃鶴樓》。

思鄉詩:淺談崔顥《黃鶴樓》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我們説這裏有個歷史原因,唐朝是近體詩形成時期,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漸進的。崔顥的《登黃鶴樓》就很能説明這一點: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前半句相對,後半句不對,而且還是三平尾;而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卻十分工整。”這是作者的解釋。小編查了一些資料認為作者解釋的很牽強。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説。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説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三次出現,卻因氣勢奔騰之下,使讀者“手揮五絃,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複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想忘記了是在寫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寫過。是詩人有意在拗救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作詩時所説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裏,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人云的詩句。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舍律求境”。清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集》卷十三)也就是這個道理。

據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詩,為之斂手並留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來李白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

  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此詩與崔詩如出一轍。還有後來的《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的摹學此詩。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或許是因為李白的推崇吧,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所以此詩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更有趣的是崔姓的堂號也因此也改為“噤李堂”。

我有一位詩友坐看雲起認為: “好詩不一定非得是格律詩。三吏三別不好嗎?太白的古風五十九首不好嗎?屈大夫的《離騷 》不好嗎?意境好,現實與浪漫,給人力量,催人奮進的,給人正能量的,就是好詩。”

其實很多大家如: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毛主席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

  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袞袞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比如辛棄疾這首代表作《南鄉子》就有好幾處出律,但是誰能否認這不是一闕好詞呢??其實,我們根本沒資格去評判前賢和偉人詩詞的。我説這些話並不是否認格律詩詞,愛好格律詩詞的就去寫格律詩詞,不喜歡格律詩詞的就去寫古風隨筆。所謂“古詩新韻”,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説,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 用詩友坐看雲起的話結束“少誇誇其談,多搞點令人信服的東西吧!”

部分資料源於《唐詩宋詞鑑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sixiangshi/g22ll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