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秋浦歌·秋浦錦駝鳥》翻譯賞析

《秋浦歌·秋浦錦駝鳥》翻譯賞析

《秋浦歌·秋浦錦駝鳥》作者為唐朝詩人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秋浦歌·秋浦錦駝鳥》翻譯賞析

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

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

【前言】

《秋浦歌·秋浦錦駝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秋浦歌十七首》的第三首。這是一首具有寓意的詠物詩。此詩正面讚美秋浦的錦駝鳥,而以山雞作為陪襯,但對後者並無貶意。

【註釋】

⑴秋浦:縣名,唐時先屬宣州,後屬池州,即個安徽貴池縣。縣境內有秋浦水,縣因以得名。

⑵錦駝鳥:又名楚雀。體長尺餘,毛色美麗,羽有金光,秋浦多產之。

⑶山雞:全身紅黃色,有黑斑,尾長三尺餘,有彩色斑紋,尾長三尺,領下青白。即錦雞,又稱野雞。雄者毛極美。張華《博物志》雲:“雞有美毛。自愛托色,終日映水,目眩則溺死。”淥水:清澈的水。

【翻譯】

秋浦產一種錦駝鳥,其羽毛之美,為人間天上所少有。以美麗著稱的山雞,見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邊映照自己的華美的羽毛。

【賞析】

唐武宗會昌年間,詩人杜牧曾任池州刺史,在這裏他也留下不少詩篇。《池州送孟遲先輩》有云:“秋浦倚吳江,去楫飛青鶻,溪山好畫圖,洞壑深閨闥:竹風森羽林,花塢團宮纈”。既有大江清溪,林麓峯巒,又有洞壑芳林,花塢修竹。可知這裏距李白一百年後,仍是山水如畫,景色清幽的地方。在《秋浦歌》組詩的第三首中,詩人寫了一種美麗的小鳥,繪出一幅鄉俗畫。“駝鳥”,狀如吐綬雞,翎下青黃相映若垂綬,羽毛很美,中矰弋則守死不動。宋人葉廷珪《海錄碎事》謂“駝鳥出秋浦”。這裏“錦”字狀之。“錦”者,通稱用彩色經緯絲織出各種圖案花紋的絲織品。又因錦為美物,故以喻鮮美的色彩。如言“錦箋傳草春詞好,銀燭燒花夜枕安”(郭鈺《和寄龍長史》)。次句以“人間天上稀”徑直贊其美豔絕倫。杜甫《贈花卿》詩先寫樂聲的悠揚美妙,高入雲霄:“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接着再作渲染“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雖所詠不同,但從藝術的構架説,此詩以簡馭繁,關鍵在首句涵溶豐富,駝鳥本就美麗,又以“錦”字狀之,因此人間天上皆難見。從歌讚的份量説,李詩的二句並不弱於杜詩的四句。

這樣描寫和直述後,於三四句換用比喻。“山雞”,鳥名。形似雉。雄者全身紅黃色有黑斑,尾長。雌者,黑色,微赤,尾短。今稱錦雞。傳説錦雞愛其羽毛,常照水而舞。舊題晉人張華撰《博物志》載:“山雞有美毛,自愛其色,終日映水,目眩則溺死”。徐陵《鴛鴦賦》雲:“山雞映水那自得,孤鸞照鏡不成雙”。美麗的山雞,見到“秋浦錦駝鳥”,竟羞於在清澈的水邊“照水而舞”或“終日映水”!“綠”,清澈。曹植《洛神賦》“灼若芙蕖出綠波”。這是以美比美,從而使秋浦的駝鳥更見其美了!

這類小詩,可能是詩人漫遊秋浦時的即興之作。如杜甫“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鵾雞”;“隔巢黃鳥並,翻藻白魚跳”(《絕句六首》其一,其四)。以及“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言絕句句》其六);“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絕句漫興九首》其七)。大抵都是興之所至,順手寫出。當然也有包含着詩人情志的感發,因為並不明顯,而它生動活潑,形神逼肖,如詩如畫的景觀,卻給人以賞心悦目的審美感受。就如杜甫《曲江二首》其二:“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如果只看此二句,你絕不會有“以憂憤而託之行樂者也”(王嗣奭《杜臆》)的感受,而反會為它那“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葉夢得《石林詩話》)的自然美所陶醉。另方面,古人多認為詠物詩應重寄託。“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

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藴於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沈祥龍《論詞隨筆》)。不過寄託之作,雖有時較隱,但細加尋繹,還是能看出的`。有的卻是一目瞭然。如羅隱《鷺鷥》:“不要向人誇素白,也知常有羨魚心。”因為有“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諺;張衡《歸田賦》又説:“徒臨川以羨魚”,故知是指想以“終南捷徑”進入仕途的人,雖自命高潔,其戀官實與鷺鷥的戀魚無異。《唐詩紀事》卷十五載:張九齡在相位,玄宗稍怠庶政,即極言得失。李林甫常藉機暗中攻擊他。一次,玄宗擬加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實封,九齡稱其不可。玄宗不悦,命高力士賜九齡一把白羽扇。九齡一面作賦獻上以自解,一面寫了首詠《燕》詩給李林甫。據説李見該詩的最後二句“無心與物競,鷹隼便相猜”後,知九齡必退,恚怒稍解。這兩句完全切貼燕,但需瞭解彼時情況,方知道此詩的寄託之意。話又説回來,李白這首詠駝鳥,卻難看出寄託所在。至多不過是詩人用秋浦駝鳥的美麗,象徵人的高潔,不同流俗而已。

陸游《入蜀記》雲:“李太白往來江東,此州(池州)所賦猶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則池州之風物可見矣。然觀太白此歌,高妙乃爾,……杜牧之池州諸詩,正爾觀之,亦清婉可愛;若與太白詩並讀,醇醨異味矣”。醇,厚酒;醨,薄酒。李白的“醇”,表現為一派天真,純任自然,但愈咀嚼,愈覺味醇。因為它不表現在裝潢上。“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古風五十九首·其三十五》),為如李白之“壯夫”所不為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eoxn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