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對聯 >

最早貼春聯是什麼時候

最早貼春聯是什麼時候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那麼最早貼春聯是什麼時候?

最早貼春聯是什麼時候

最早貼春聯是什麼時候

貼春聯的時間

貼春聯的時間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風俗,一般來説,貼春聯的最佳時間是臘月29日的下午未時(13點至15點),過完新年後,正月份要把已貼的春聯取下後燒掉(或是丟掉),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説: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

總而言之,春聯的作用在於避邪和期盼來年有個好年景,所以不論是在哪裏貼春聯的時間最遲也不應超過大年三十。

春聯的傳説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

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茶、鬱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茶、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

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户,以求美觀。

“桃符”即為現在春聯的雛形。

春聯的由來

春聯的由來,應從春秋時代説起,當時的春聯是把字刻在門庭上的或有些刻寫在石柱上,到了後期則刻在木板上,被稱為《桃符》,當時選質為桃木板,長約六到八寸,寬在三寸左右,刻上吉祥的字樣來慶祝喜慶和祈求吉祥幸福(因為民間流傳有桃木為避邪之功效,掛在門口則可有百邪不侵的説法),所以在民間有掛上春聯後就要把自家的大門打開,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不可以關門的,要一直開到天亮,無論是壞人還是鬼神都不會進入家中;

在宋代春聯的用質都為桃木板,此點從王安石的詩句中就可以充分的體現出來,詩曰:“千門萬户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因紅色代表吉祥喜慶,預祝着國家和人民紅紅火火,此後便由桃符改為春聯。

傳説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户人家沒貼春聯。

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duilian/9k8z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