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知識作文 >

關於收穫知識作文4篇

關於收穫知識作文4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收穫知識作文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收穫知識作文4篇

收穫知識作文 篇1

前幾天,我媽媽帶我去買書,買了許多書後,我忽然看見一本《三國故事》,我興高采烈地把這本書放到了袋子裏,準備回家仔細看看。

回到家,我二話沒説,飛快地把《三國故事》給拿出來了。我看了看目錄,第一章是黃巾起義、第二章是子全父義,第三章是登城先入、第四章是……我看了看第一章,主要講的是黃巾軍是怎樣成立的、黃巾軍的領導是誰和黃巾軍是為什麼以前打過那麼多勝仗而這次卻被永遠地消滅了。

沒過幾天這本書我就已經大約看了半本了,關於三國的知識我也瞭解了許多,一有關於三國的題呀,作文呀,我都對答如流,最近爸爸也覺得奇怪,就把我叫了過來,問:“你最近怎麼回事,三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啊?”“我只不過是把那本《三國故事》上的重點知識記下來罷了,活學活用嘛。”我不好意思地説。

一本小小的課外書,卻給我帶來了豐富的知識和巨大歡樂。

收穫知識作文 篇2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收穫了很多知識,認識了很多人物。我學會了讀書、識字、寫字。

讀書要讀的有感情,要是裏面的人物傷心,我就要讀得傷心。高興的,我就要讀得高興。要讀的快的,就要讀得快。要讀的慢的,就要讀得慢。要讀的重的,就要讀得重。要讀的輕的,就要讀得輕。

我還學會了700個字,其中有400個會認的字,300個會寫的字。但是,不能寫錯別字,還要寫得漂亮。我雖然字寫得很漂亮,但是,我很多寫成了錯別字。

課文中,我認識了聰明的愛迪生、數星星的張衡、會讓蜜蜂引路的列宇、善良的醜小鴨。

數學讓我學會了乘法、除法;音樂讓我學會了更多的歌;美術讓我學會了繪畫;品德與生活讓我學會了怎樣做人。

在期末考試中,我要取得更優的“果實”

收穫知識作文 篇3

過國慶節時,媽媽帶我去青銅器博物館參觀。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於1998年9月8日正式開館。博物館主體設計為“平台五鼎”造型,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內分五層。整體建築渾然一體,結構嚴謹。已成為陝西文博旅線上一顆璀璨有明珠。

青銅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個大門類,它包涵的內容非常廣泛,大致可以分為青銅禮器、青銅兵器和青銅工具、農具四大類。

青銅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青銅禮器又包括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四個大的'門類。

青銅兵器――是商周時代軍隊作戰的重要裝備,鑄造數量非常大,雖然在戰爭中大量消耗,遺存至今的種類和數量還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鉞、刀、劍、匕首、弩機等。

青銅工具――青銅的使用首先是鑄造生產工具,青銅工具傳世和出土的數量都很多,由於在生產中廣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鑿、鋸等。

青銅農具――在商周時代的農耕中,普遍使用青銅農具,這已是一個確定的現象,青銅農具目前發現較為稀少的原因是青銅珍貴,根據專世和出土的實物主要有耒、鏟、錛、鐮等。

從青銅器博物館出來,我知道了古代人的用具和我們現代人用的不一樣。它們沒有我們先進。但它卻反映那個時代歷史的情況,件件物品凝聚着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這次參觀—我收穫了知識。

收穫知識作文 篇4

冬天來了,又到了吃糖葫蘆的時候了。紅彤彤的糖葫蘆看起來就像一串串晶瑩的瑪瑙,真饞人啊!

爸爸給我買了一串,吃到嘴裏又酸又甜。我心想:“我們家怎麼做不出這麼好吃的糖葫蘆呢?”

晚上,打開電視,裏面正在放如何做老北京糖葫蘆的節目。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老師開講了:第一步是如何把山楂核取出來。先用小刀把山楂的頂部刁一個小洞,然後在山楂的中部橫割一刀,就看到山楂核了,用小刀輕輕一挑就出來了。第二步,將山楂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串起來,然後開始熬糖水,糖和水的比例是三比一。哦,原來糖和水之間還有比例呀!看來做什麼都要有一定的方法哦!等到糖水冒泡了,就可以關火了!第三步,把串好的糖葫蘆在糖水裏轉三圈,放在撒了水的菜板上,香甜可口的糖葫蘆就做好了!

我央求媽媽到超市買來了山楂,迫不及待地想一試身手!

按照老師的做法,我先取山楂核,哎呀,山楂是脆的,我用力過猛,在挑核時把山楂弄成兩半了!到第三個的時候,才完整地把核取出來了!忙乎了十多分鐘,我才弄好了十個取了核的山楂!接着,我開始熬糖水,我放了十二瓢糖、四瓢水,不一會兒就咕嚕咕嚕地冒泡了,金黃色糖水的香甜味散發到空氣中,真誘人啊!我用牙籤串起山楂放到糖水裏,好像糖水少了點吔!我連忙用筷子夾着山楂在糖水裏打滾後放到菜板上冷卻!不一會兒,我開始品嚐戰利品了!雖然沒有外面賣的好看,但吃到嘴裏還是甜絲絲的,因為我收穫了知識!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zhishizuowen/yy08l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