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精選傳統習俗作文3篇

精選傳統習俗作文3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習俗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傳統習俗作文3篇

傳統習俗作文 篇1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當我念起這首《春節童謠》,我就想起我們全家制作臘八蒜的情景。

臘八這一天,媽媽一大早就帶我喝上了甜蜜的臘八粥。我一邊喝一邊説:“媽媽,這粥太好喝了,真希望天天都是臘八節!”媽媽聽了,神祕地一笑説:“臘八節可不止有臘八粥呢!”“啊?還有更好吃的嗎?”“你這個小吃貨。”媽媽笑着説,“晚上你就知道了。”

期盼了一天,終於放學了,我迫不及待地問媽媽:“説吧説吧,臘八節還有什麼好吃的?”媽媽説:“還有色如翡翠的臘八蒜呀,不過臘八蒜可不是現成的,得我們自己做。”我一聽就來了精神,連忙追問媽媽怎麼做。媽媽讓我先把大蒜頭剝出來,還要注意剝完整,不能破皮。我小心翼翼地扣着大蒜皮,好不容易剝出了十來顆白白胖胖的大蒜。“接下來呢?”媽媽遞給我一個透明的玻璃瓶,讓我把剝好的大蒜全放進去,然後倒上沒過大蒜的白醋,最後在上面撒上冰糖,封好口。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能吃了嗎?”我心急地問。媽媽笑着説:“要等到大蒜變綠了才能吃,得十來天呢!”

於是,我每天回家的作業又多了一樣——看看臘八蒜綠了沒。

終於,等到了第十一天,我驚喜地發現原本白花花的大蒜上出現了一些綠色,我大聲地喊:“爸爸媽媽,吃臘八蒜咯!”

媽媽從罐子裏夾了一顆臘八蒜給我,還提醒我臘八蒜可是有點刺激的。我邊點頭邊貪心地咬了一大口。天吶,辣得我直流眼淚。媽媽在旁邊遞給我一個大餃子,哈哈笑着説:“餃子配蒜,越嚼越香!”

從此以後,我的春節童謠就變成了“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蒜泡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傳統習俗作文 篇2

春節作為我國的農曆新年,進入臘月二十三,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們趕集買灶糖,晚上急躁。臘月三十晚上稱‘除夕’這是一年最熱鬧的夜晚,外出着回家,一起吃年夜飯。人們一向有除夕守歲’習俗。家家門前張燈結綵,户户院內放鞭炮,接年迎喜神。正月各種慶祝活動到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才結束。初一俗稱歡慶日,迎春、祭祖、拜神、拜年。這是一天的活動,這天人們早起吃過餃子後。

幼者向長輩叩頭拜年,稱‘辭歲’長輩發錢給幼者稱‘壓歲錢’祝賀他們又長一歲。下午外出去親屬家拜年,然後再挨家挨户拜年,相互問候,恭賀新年快樂

春節快到啦,在我國民間有許多傳統的習俗。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人們要吃麻糖的。傳説在這一天,灶王爺要去拜見玉皇大帝。

人們怕他説壞話,就給他吃麻糖,好封住他的嘴。臘月二十四是除塵,清掃衞生,取“除陳”的諧音,預示着來年除舊迎新的意思。二十五吃豆腐,取“抖福”的諧音。除夕要貼春聯、堆旺火、接財神,預示着來年紅紅火火,福旺財旺運氣旺。鄰國越南和我國習俗差不多,不同的是,十二生肖年中,過了年他們是貓年,有意思吧。

傳統習俗作文 篇3

每次去別人家做客,或者別人來家裏做客,我們都很開心,因為又有紅包可以收了。

拿到紅包的第一瞬間,我就開始拿捏祝福的標準。如果厚一點,我們祝福的話就多一點;如果薄一點,我們祝福的話就少一兩句。儘管這些話是不下意識説的,但紅包的厚薄與祝福的話成正比,可是我從多年經驗得出的定理哦!

儘管每次的紅包都不一樣,但只要收到,我們都是打心底的高興。這樣地收紅包多年來我都沒覺得什麼,只是近幾年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在客人面前收紅包不好意思。我是家裏的嫡長子,每年收紅包時與弟弟妹妹們站在一起,特別覺得有一種“鶴立雞羣”的感覺,覺得現在的身高與收紅包的年齡不合稱,所以每次我領完紅包就趕緊躲回房間去。

最近我讀到一篇關於紅包來歷的文章,知道過年包紅包,送孩子是一種祝福的意思,我們接受紅包也是一種祝福。大人們在意的只是我們過年過得高不高興,而我們在意的也是過一個好年,對紅包的緊張只是出於童年的天真罷了。從表弟的紅包一直都是嬸嬸收着,生氣一段時間後又接着高興地過年這件事就可以看出。

我的紅包一直由我收着,母親從不強求幫我收藏。到了今天,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母親那樣做,她是相信我長大了,能處理好自己的事務才這麼做的。我也想清楚了,過年收紅包並不應該為自己的年齡而害羞,祝福別人不也是一件好事?對了,我長大了,過一年又一歲,不必為自己收紅包而煩惱,我也可以像以前那樣大方利落地接過紅包了。

我的紅包依然還在繼續增長,或許幾年之後,我不能再拿紅包了,而是要自己包紅包給別人了。那個時候,那些孩子們的表情一定和我拿到屬於我的紅包一樣,幸福而又難掩的喜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zmv8o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