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七夕節的習俗作文700字

七夕節的習俗作文700字

七夕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一起來看看七夕節的習俗作文,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七夕節的習俗作文700字

七夕節的習俗作文1

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現在不少人稱之為“中國情人節”,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機打着“中國情人節”的口號搞起了促銷。民俗專家表示,將“七夕”稱為“情人節”是對這個節日的誤讀,遠不如叫“中國愛情節”來得更貼切些。

七夕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曆史,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還有叫“雙七”“香日”“星期”“巧夕”“雙七”“蘭夜”“穿針節“等等,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姑娘、婦女們重視和喜愛的日子。七夕乞巧的習俗,起源於中國漢代,後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合。

現在的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説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記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鹽節日習俗時,其中提到端午節時孩子們繫上的五彩絨線要等到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解下來並拋到自家房頂上。據説,喜鵲看見房頂上的絨線,就會叨走,飛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這一天,用這些絨線在銀河上建一座彩虹橋,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豐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間的織女與牛郎的絕世情緣,然後是天大的阻力將他們生生的分開。可是老百姓的心卻總是充滿着無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對最暗無天日的處境,於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織女的喜相逢。

七夕節還含有歌頌家庭中永久穩固的感情和歌頌心靈手巧等勞動品質的意義。兒時看過黃梅劇《牛郎織女》,其中的畫面直到現在還縈繞在腦海中。那段喜慶豐收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豐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鄉鄰,甚至連曾經欺負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與織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場景真是温馨動人。織女與牛郎用勤勞的雙手把日子織補得那麼的甜蜜,當聽到織女用綿軟甜美的聲音唱出心中的滿足之情時,少不更事的我雖然不能全聽懂,但心中卻從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畫面,併成為心中最美麗的夢想。更有那些大姐姐逗我説,七夕之夜要帶我躲在瓜架之下偷聽牛郎織女説悄悄話,害得小小的我總是巴巴的跟在她們的身後。只是可惜,我總是在牛郎與織女説悄悄話之前便會進入甜甜的夢鄉,醒來之時,那些小氣的姐姐總會把聽來的話放在心頭,沒有一個人告訴我,於是直到現在,我都不知她們偷聽到了些什麼。於是,那個美麗的鄉村、那個神祕的夜晚便凝結成了童年時代的一個帶着霧氣的動人剪影。

七夕節的習俗作文2

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着靈巧的`手、織布織的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過一會兒,如果桌上擺的飲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網的話,就認為天仙答應了她們的願望。或者她們會在醬缸台上面擺放着井華水(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在盤子裏裝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針線活的手藝,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麼痕跡就相信有靈驗了。這種風俗是因為把織女當成在天上管針線活的神,隨着在中國漢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風俗而起源的。這種風俗到了唐代傳播給周邊的民族。

韓國的七夕風俗跟中國的有一些不同。在七夕那天,各個家庭都擺着麥煎餅和今年第一次收穫的水果,女人們在醬缸台上擺着井華水祈求家人長壽,祈求家庭平安無事。而且,韓國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後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着清閒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後的這時候,農家有着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濕衣服和書拿出來曬乾的風俗,這名叫曬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户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曬的衣服和各種書籍。在《東國歲時記》上記載着七月七日在家曬衣服,按照拿出來曬的衣服和書的數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在崔南善的《朝鮮常識》中記載着,七夕是原來中國的習俗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到了朝鮮王朝在宮廷裏擺宴會,給儒生們實行節日製的科舉。

在多樣化的生活和價值觀的變化中,今日的七夕風俗只是演變成用牽牛(牛郎)和織女的傳説給充滿童心的世界增添一個夢想而已。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七夕關注的也並不多,他們只會藉着這一天的機會在一起約會、吃飯、互送禮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prdmy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