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通用31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通用31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00字(通用31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端午節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會吃粽子,桌上擺的、街上賣的、人們談的,幾乎都是粽子。

粽子,似乎就是端午節的象徵。

端午節吃粽子,是有來由的,有這樣一個典故——在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楚國滅亡,悲憤不已,他忠貞不屈,含恨跳河自盡。人們怕水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便將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葉包起來投入河中,希望魚兒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屍體。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國農曆上屬“端午”之日,為紀念屈原,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紀念屈原的忠君愛國。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自己動手包粽子,已變成傳統文化新風尚。可別小瞧包粽子,那也是一門技術活。主要分三個步驟:首先,要準備粽葉,將其刮毛、洗淨,堆放整齊備用;其次,要準備粽餡,主要是以米為主,將米用水浸泡半小時,再配些花生綠豆之類的豆類,再配些肉塊或蛋黃,攪拌均勻,調好鹽味即可;最後,才是包粽子,左手託着粽葉,將粽葉按45度角對摺成漏斗狀,右手舀粽餡導入粽葉捲成的漏斗裏,再將粽葉捲起來包裹住粽餡,完全密封並裹緊,然後用繩子捆緊,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粽子是最讓人難熬的,粽子在蒸的時候最香,粽葉的清新味、粽餡的米香豆香環繞着肉香,直鑽你心裏去,讓人心癢癢的,光是聞聞,就令人垂涎三尺!

吃粽子看龍舟賽,是我每年過端午節的最愛。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看。只聽一聲巨響,一條條龍舟箭似的飛射出去,一個個粽子皮齊刷刷地被剝開,選手全神貫注地盯着前方飛快划船,台下觀眾聚精會神地看着比賽——1號舟往前衝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粽子;2號選手超越了對手,大人們鬆了口氣也停下來吃粽子,接着觀察落後的3號舟,小朋友乘機也吃一塊……舟衝,吃粽;舟停,吃粽;一口一個粽子,就在這驚心動魄的不經意間吃了個精光。

端午節,真有趣。充滿了民族特色,瀰漫着濃郁的水鄉文化,承載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們緬懷先烈忠貞愛國,代代相傳、繼承發揚,祝福祖國美好人人幸福安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人們都很快樂,到處都有人為過節在購買糯米、紅棗及各色的豆子,臉上洋溢着節日的微笑。但我知道今天是他---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節是紀念楚國直臣屈原的,是他投江的日子,人們應該表示悲痛才對呀。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也許,事情已經很久遠了,這種悲傷早已消失,留下來的只是紀念。

我最崇拜屈原了。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自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佐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此,遭到貴族子蘭,大臣勒尚和鄭袖讒害去職。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終熱愛祖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大約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當地老百姓聞訊,曾紛紛划船去救並把粽子投入江中,免得魚鼈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的來歷。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卻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離騷》為例:這首詩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離騷》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文采絢爛,氣魄雄偉,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

屈原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説: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代表後人對他的作品的景仰。

今年的端午節對於每一箇中國人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切身體會到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意義。今天,我們讚美屈原的愛國主義,弘揚屈原精神,但我們不會憂慮,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3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鬱葱葱的枇杷樹邊,有着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採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枙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户户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説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説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着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説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説我們總是拿着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粽子和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着,洗乾淨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着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説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羣眾為了不讓水裏的魚咬着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裏。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為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裏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着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4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尤其有許多傳統節日。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是因為可以吃上好吃的粽子,糯米里有香腸、有棗子、還有肉。端午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説,楚國有個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國就滅亡了。屈原很痛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了,人們怕小魚小蝦吃屈原的身體,他們用竹簡把米裝起來投入江中,可是這些被蛟龍偷吃了,後來人們知道了蛟龍最怕葦葉和五色線,人們用這些東西把糯米包了起來。蛟龍看見這些東西就嚇走了,這樣小魚小蝦不吃屈原的身體了。於是到了這一天,人們把包好的粽子投進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習俗。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裸上,稱為長命縷。名字要插“五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色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有用雄黃酒在兒童的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習俗,還有做粽子的方法很有趣。

端午節的那一天,我早早的起牀,就看見媽媽在廚房裏做粽子,每個粽子都是三角體的,而且還是肉餡的,每個粽子看起來都很誘人,我饒有興趣也參加包粽子的活動中。我學着媽媽的模樣拿出包粽子的粽葉,在粽葉上加點糯米,糯米里也塞了點肉,然後把粽葉一片一片地把它包住,再後,就用繩子把粽子打個結。雖然技術是很差,不像媽媽那樣心靈手巧做出的粽子,包的很好,糯米也沒有掉出來,簡直和我做出來的粽子,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過,我不放棄,我繼續做,連做十幾個的時候,我的技術越來越好,包的粽子也快比上媽媽了,就這樣,我和媽媽做了20多個,有十幾個送人了,還有十幾個就都給自己吃了。而我也偷偷收藏了幾個,為的就是把粽子投進河中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而我也最喜歡端午節,因為我敬佩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5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説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説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將那棉襖扔”,那時候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説,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脱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説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將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為那時候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將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説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時,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夠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説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候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候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説一去就將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6

每到端午當日,家家户户的主婦將買回的箬葉(菰葉或蘆葉)、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要自己吃粽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端午粽品種繁多,按它的形狀來分,像秤錘的叫秤錘粽,像枕頭的叫枕頭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蘇州則把它叫“小腳粽”。箬葉裏除糯米以外,人們還常在裏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於是就有了鮮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綠豆粽、豆瓣粽、棗子粽、豆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餡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過去多用艾草灰汁來煮粽子,稱作“灰湯粽”。

端午節蘇州一家子人的習俗。一大清早,蘇州人將艾草束成人形懸掛在大門邊框上或廳堂門前,主婦用菖蒲浸水洗臉洗頭髮,並給起牀的孩子頭上戴上虎頭帽,貼身穿虎頭肚兜,外穿五毒衣,腳上穿虎頭鞋。主婦除了包粽子,還要上街買回魚、鮮肉、茭白等時令蔬菜,中午要燒一桌端午飯菜。

老蘇州端午節第一件事是在廳堂中掛一幅鍾馗像,併到藥店買回雄黃和在黃酒中,配製成雄黃酒。中午開飯前,老蘇州將小孩叫來,先用手醮着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再將部分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還有的人家煮燃蒼朮、白芷等中草藥,煙燻室內,並用艾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為門户飾,以止惡氣”。最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共享清涼解毒的端午飯菜,共飲雄黃酒,共祝端午節健康快樂。午飯後,主婦將香包給孩子帶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叫做“長壽線”或“長命縷”。全家人一起到書場聽上一回書,説的是《白娘子》一折,講的是白素貞端午節誤食雄黃酒驚現蛇形的故事,聽説書先生將蘇州端午節的風俗娓娓道。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7

每當我聞見粽子的清香從廚房裏瀰漫開來的時候,就知道是過端午節了。

當媽媽把盛着粽子的盤子放到飯桌上,我看見一個個三角體的粽子在我面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姿態,有立着的,有斜躺着的,有趴着的,它們都由青綠色的粽葉包裹着,身體上還纏繞着五顏六色的細線,像生機盎然的美麗精靈降臨人間。剝開粽子外面的綠衣,粽子乳白色的身體全部呈露在我面前,在燈光下它的一顆顆米粒都透着光輝,聖潔極了,我都捨不得吃了。我小心翼翼地掰開粽子,看見了紅色的豆沙從裏面鑽了出來,我用舌尖舔了舔,甜甜的,香香的,細細的,滑滑的,再咬一口,黏黏的糯米粘着我滿嘴都是,我趕緊嚼着,暖暖地嚥下肚裏,這時,我全身上下都洋溢着幸福。

這裏還有關於端午節吃粽子的故事呢!戰國時代,有個叫屈原的人,是楚國大夫。一次,楚國去攻打秦國,被打敗了之後,屈原被貶官到湘南(就是現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帶)。後來楚國一直受秦國的欺負,但楚國君王卻一聲不吭一味求和,屈原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臉面去勸楚國的君王了,但又憂慮楚國的老百姓,就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裏以身殉國了,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裏哪有屈原的影子呢?於是他們划着小船在江面上祭祀他,將竹筒裏的米飯灑在水裏獻給他。

後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把竹筒裏的米飯改為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舟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屈原,再後來就逐漸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所以端午節我們要吃粽子。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8

端午節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這個節日為何而來,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會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繫在一起的。

許是因為老家地處平原,沒有吃米的習慣,因此粽子並不是端午節的必備吃食,即便是備受寵愛的餃子,也不是主角兒。小時候,農村條件都不太好的時候,端午節的特殊只是體現在早飯上,即糖包子和鹹鴨蛋。糖包子,用發好的白麪包成三角形,裏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紅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這樣,糖包子在平時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顯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於為什麼吃鹹鴨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測,或許是因為家鄉的人以麪食為主,不愛吃甜食,而醃的很鹹的鴨蛋剛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對於小孩子的誘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時候甜食並不多,因此最喜歡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裏,等出鍋的時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饞的孩子往往拿起剛出鍋的糖包子就吃,結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燙的直叫。

鹹鴨蛋平時吃的也少,因為鴨蛋貴,一般家裏養有鴨子的人家才會經常吃到鹹鴨蛋,若是會過日子的婦人,還會把積攢下來的鹹鴨蛋賣掉。沒有鹹鴨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雞蛋來代替了。

小時候,早飯吃好就是過端午了,因為午飯又和平時一樣了,能吃的起餃子的人家很少。現在不一樣了,早上的糖包子和鹹鴨蛋越來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餃子到慢慢變成了主要的過節吃食,一到做午飯的時間,家家廚房裏都傳出“篤篤篤”剁餃子餡兒的聲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9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產生了眾多節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等習俗,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直到現在,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呢!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0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它是我們華夏民族家喻户曉的傳統節日。它的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有特色的活動,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深入人心,讓人看了過目不忘。雖然我從來沒有實地觀看過,但是我很期望有朝一日能領略那氣勢恢弘、熱火朝天的壯觀景象!

讓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端午食粽。因為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會包粽子、吃粽子。相傳粽子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古人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所以又稱之為“角黍”;然後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粽子就誕生了。雖然粽子這麼早就已經“嶄露頭角”,但在春秋時期,它並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有名,一直到了晉代,“粽子”這名字才被定了下來,粽子理所當然也成為了端午節的必備食物,後來又到了唐代,粽子就真正改頭換面了。直到今天,粽子還是端午的“主食”,到了後來它又流傳至國外,在國外流行起來,也讓外國人見識了我國的人情風俗!

佩香囊這個活動想必大夥兒也很熟悉。因為古人認為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所以無論貧窮貴賤,小孩們都要戴一個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於是它又成了男女老少喜愛的小飾品。

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將菖蒲、艾葉懸於堂中或插於門楣,“蒲劍利刃斬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既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又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

端午節真是一個展現了我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藴的節日啊!我為我國有這樣一個節日而驕傲。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1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據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如今的端午節也依然保留着很多美好的習俗,例如:吃粽子、掛香囊、賽龍舟……

粽子是在端午節必吃的美食。一到端午節,奶奶就會包粽子給大家吃。我喜歡吃粽子,更喜歡看奶奶包粽子。奶奶把洗淨的粽葉嫻熟地一折,捲成一個圓錐形狀,然後滿滿地填上事先用醬油拌好的糯米,挑肥瘦相間的豬肉塞到糯米中間,按照螺旋的手法,將粽葉一層一層的捲起來,像一個漏斗一樣,把餡料緊緊地裹在粽葉裏。捲到最後的時候,奶奶用左手大拇指把粽葉尾部輕輕壓住,右手用一根棉線把粽葉聚攏紮緊,一圈又一圈,直到粽葉不散開為止,最後打一個結,粽子就包好啦。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包起來。經過幾次嘗試,終於完成一個。雖然粽子樣子不如奶奶的好看,像個三角包,但是自己親手包的,好有成就感啊。隨着粽子的新鮮出爐,滿屋子飄着清香的粽味。我忍不住剝開了一個,醬香的糯米配上入口即化的肥肉,滿嘴留香,真個是好吃。

端午這天,還要掛香囊。香囊一般都用彩色綢緞或棉布包上白芷、甘草、丁香等中草藥粉而成,外觀小巧玲瓏,佩戴在胸前,香氣撲鼻。每年,媽媽都送給我一個她親手做的香囊,祝福我健康平安。

賽龍舟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風俗節目。每到端午節,人們就組織賽起了龍舟。雖然我沒有親臨賽龍舟現場,但我和家人每年都在電視上看賽龍舟的活動。龍舟在湖面一字排開,浩浩蕩蕩,好似一隻只准備戰鬥的軍隊。比賽時,喊聲四起,鼓聲雷動,選手們一個個都奮力前進,場面十分壯觀。

端午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從古代延續到現在,在讓我們深深拜服古人智慧的同時,又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樂趣。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2

居住在雲貴高原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的水族有一個長達49天的節日,那就是端節。

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水語稱“藉端”、“過端”。依據水族典籍水書、水歷的規定,端節在水族的歷法年底、歲首的谷熟時節舉行,時值大季收割、小季報告團種的年終歲首階段。因此,端節是辭舊迎新、慶賀年收、祭祀祖先和預祝來年幸福的盛大節日,同時也是一個團聚的美好節日。節氣正對應農曆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的端節還有一段傳説:在很古的時候,水族人民揹着銅鼓等用品去逃荒,可是在廣東和廣西安定都不合心,而正在大夥兒發愁時,天上飛來一羣諾仙術(一種鳥名,估計是鳳凰),像一“羣”救命草,解救了逃難的人們。大家一致認為諾仙術是來帶路的,就跟着走,在一個岔河口,諾仙術消失了,這給人們出了個難題,可又給予了提示,大家看見一條巨龍,大家像有一雙貓的眼睛,立刻選擇了方向——朝左邊的河谷往上搬。之後來到三洞一帶,對這一帶的環境十分滿意,就在這裏安家了,並和大家約定:三年後的水歷年底來團聚。

三年後,大家來團聚,突然來了一羣人馬,他們想讓水族人民離開,而水族人民為了保住土地,和他們打了起來,兩方各有死傷,之後那羣人馬離開了,於是人們把死去的戰士安葬,並祭祀,希望往日又幸福的日子,水族人民真像一個糰子,永遠不分離,哪怕是已經離去的戰士,也會祭祀,讓那些戰士也體會到人民的熱情。這正是端節的傳説。

在端節這段日子裏,主要活動是祭祀和賽馬。節日期間,銅鼓聲此起彼伏,悠揚的歌聲和蘆笙調從早到晚迴盪在翠竹掩映的竹樓裏,水鄉山寨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節日裏的水族同胞載歌載舞,相聚狂歡。向客人展示了莊嚴肅立的祭祖活動、古老神祕的水書、巧奪天工的馬尾繡,以及舞火龍、耍水龍、搶鴨子、賽馬等民間表演。

這個團聚的節日,多麼快樂的節日,是多麼美好,如果我在水族,應該也會如此快樂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3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汕頭市,那兒是一個繁華美麗的城市。有古樸自然的古鐘園,有整潔美觀的住宅區,有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有……但是,值得一談的還是我老家的文化習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們的習俗還真不少。端午節我們有稱五月節,最主要的是賽龍舟。這既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體育活動。

還記得在老家最後一次過端午節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邊等待看龍舟,出乎意料的是,岸邊不是稀稀落落的幾十個人,而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懷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霧緊縮得大江上,隱約傳來嘿咻嘿咻的號子。一排排人划着漿,隨着節奏,整齊而有力。身形狹長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這時才發現,岸邊已是人山人海了。歡呼聲,喝彩聲,震撼運動員的心。顯得更有氣勢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龍舟上的人了,他們個個精神抖擻,響亮的口號聲,伴隨着龍舟在激流中穿梭,來去自如。不禁讓我陷入思考,這一刻,我才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集體才是我們發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總有乾涸的時候。就像我們一樣,不也需要集體的力量嗎?

賽龍舟正進行激烈的比賽中,我的心情隨之激動起來,我想看到,團結後的成功;我想告訴自己,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擁有一個團結的集體,一起向成功的頂峯出發。

那一次,最後一次看賽龍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賽的結果;對於現在的我來説,賽龍舟已是一個象徵了。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千古的歌謠,作為文化,他已遺失了很多,但它的含義卻被人們流傳下來了。也許,當我無意間唱着這首歌謠,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親身去體驗賽龍舟,也只有龍舟矯健的身影,才能充分顯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4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風俗,也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端午節起源於浙江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5月初五以周進度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民俗。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在武漢東湖,九點鐘開始了賽龍舟的活動,參賽選手們個個蓄勢待發,躍躍欲試。

“呼”槍聲響了,現場鑼鼓齊鳴,彩旗招展,喊聲震天,熱鬧非凡,每條船上有二十個人,每條船上的人衣服統一,紅色衣服是紅隊,黃色衣服是黃隊,藍包衣服是藍隊,綠色……

我最用的是藍隊,藍色不僅是我最喜歡的顏色,龍頭也別有風趣,只見威風凜凜的龍頭上,眼睛的黑眼圈成了紅眼圈,眼珠直勾勾地看着前方,眼睫毛像一個王冠在眼上,由黃色,藍色,白色組成。鼻樑是青色和藍色,鼻子是亮閃言的銀色,龍鬚是光滑的兩個彈簧,兩個彈簧上都有一個藍色的球,四顆虎牙在嘴上,每一顆看起來尖鋭無比,還有兩顆獠牙在嘴角,嘴巴里含着一顆圓的像夜明珠的銀色珠子,龍角像天空一樣藍,像月亮一樣彎。

回到比賽,藍隊的隊長奮力擊鼓,彷彿每一棒都要把鼓擊破一般,"咚~咚~咚~"伴隨着每一聲鼓點,船上的船員們動作整齊一,濺起一來的水花晶瑩剔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船員們滿不在乎,只顧着理頭划船藍船的速度越來越快,慢慢逼近前面的綠隊快了,快了,越來越快了,離綠隊還有六米,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終於和綠隊並排在一起了,兩隊的鼓聲更快了,四周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兩隊船們奮力划槳,終於藍隊反超市綠隊,排第四名,觀眾們都為自己看好的隊吶喊助威,“加油,加油”霎時間鼓聲和觀眾加油聲響成一片熱熱鬧鬧,現場比菜場吵一百倍。

最終黃隊第一,紅隊第二,藍隊第三,我看好的藍隊是季軍,我覺得,賽龍舟要有團結、拼搏、向上的精神,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這就是家鄉風俗——賽龍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5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像懸鐘馗像、卦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等等都是端午節的習俗,下面小八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按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節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卦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帶,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鬼祛貴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的做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節。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6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轉眼間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開始忙碌起來,只為迎接這位如約而至的使者——端午節。

據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説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老百姓為了不讓洞庭湖裏的小魚小蝦破壞屈原的軀體,包了許多的粽子,撒入湖中。

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包粽子,賽龍舟,這已經成了世人眼中的習俗,而我最期待的就是包粽子和吃粽子了。

每到端午節,婆婆都會準備好粽葉、糯米、蜜棗、五香肉和各種各樣美味的食材,等我們回來,一起到太陽底下包粽子。你想啊,一邊包粽子,一邊説説笑笑,還有暖洋洋的太陽温暖心窩,這是多麼美好和諧的事啊!本來我是旁觀者,看着看着,我也忍不住包了起來,拿起粽葉往裏折,形成一個回凹,鋪上薄薄的一層糯米。我最喜歡往上夾很多的五花肉,一旁的大姨就會笑盈盈地説:“這可真所謂是真正的肉粽啊!”“那可不是,等會蒸不熟,可別鬧騰。”媽媽也在一旁附議道。我才不管呢,還是一個勁的往裏頭塞,待要合上卻發現底下撐破了。我趕緊向媽媽求救,誰知媽媽一邊幫我,一邊又數落起了我。我才管不了那麼多了,為了方便確認,我特意打了個蝴蝶結。外婆拿起包好的粽子去煮。

過了許久,外婆拿出了一大簍的糯米粽,我不停地在裏面翻找,生怕自己的肉粽子被搶跑了。終於找到了,我趕緊剝開熱乎的肉粽吃了起來,不多的糯米,吃起來特別軟弱,鮮香的五花肉被蒸過後,色澤更加豔麗,一口咬下去滿嘴油,特別滿足。吃着自己包的糯米粽子,心裏美滋滋的,有一種由心底而生的成就感。

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像一個故事情節,美妙動人。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內容絢麗多彩,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7

説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説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説,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棵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説"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8

我的家鄉在安徽,在我們老家,過節都是有講究的。端午節這天,家家在院子裏擺上一個桌子,桌子上放着包成各式各樣的粽子和好吃的鹹鴨蛋,這時候,最開心的當然就是小孩子了。

我最喜歡吃母親包的粽子了。每個端午節,母親便早早起牀去把已成熟的粽葉泡在水盆裏,約莫一個小時後就來擦洗一遍,擦洗時不能用粗粗的硬物,只用頭軟的'布條,以免把粽葉們損傷了或擦破了,把粽葉擦洗好後一一擺放整齊。

端午節用的米是糯米,母親泡糯米只選大粒飽滿的,把它們洗得白白淨淨,然後放在水裏浸泡,過了一個小時後,它們變得肥胖了一些,健壯了一些。做完這些後,母親就開始要加調料了。很小的時候,家鄉里都很窮,所以調料只有單調的鹼,加了鹼之後,米酒變黃了,再用粽葉包起來。現在可不是這麼單調了,現在的材料一年比一年豐富了。開始,家鄉人只在粽子里加入豌豆和紅豆。後來,生活富了起來,家鄉人開始在粽子裏放進一大塊鮮肉,從此,粽子的味道就變得與眾不同起來了。

每當我看到院中人家的粽子在鍋中燜得不住歡叫時,我的口水就會留下來,我迫不及待想嚐嚐粽子的新味道,當然,每户人家的粽子燜好後第一個就是給小孩子吃的——不管是自己家小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時候的端午節開始,母親就開始給我講為什麼要吃粽子,原來,有一個典故: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是一個詩人,他很愛國,楚國有危難的時候,楚王被俘獲了,他想要和楚國同生死,他來到江邊,面對着滔滔大江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詩後,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江河。後來,許多人知道了屈原感人的事蹟,都被感動了,許多漁夫自告奮勇地要去撈屈原的屍體,但一無所獲。從此,人們為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海里的魚蝦吃掉,就用竹葉包着大米丟在江河裏,從此,它就被稱為“粽子”。聽了屈原的故事讓我也深受感動,下次我一定好好珍惜粽子,不再亂扔了!

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各種各樣,我都喜歡!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9

又要到端午節了,四處飄着粽子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於是,我向媽媽嚷着,今天包粽子。

媽媽去菜市場買回了包粽子的葉片。在她的吩咐下,我開始了我的工作。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乾淨,放在一旁。再把用來包粽子的糯米放入水中洗乾淨,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看着準備包在粽子裏的鮮肉和蛋黃,我急不可待的挽起了袖子準備開始。

媽媽先拿了兩張大小不一的葉片重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斗”型,再舀一勺米放進“漏斗”中,把它對着左手的掌心抖了兩下,再塞進去一塊鮮肉和蛋黃,然後再用米填滿。接着左折折右折折,三兩下便把它包得嚴嚴實實,最後用繩子把它綁起來,一個結結實實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媽媽包着很容易似的,就想試一試,拿了兩片葉片,照媽媽剛才的方法包了起來。可是,這時我的“漏斗”卻出現了三個洞,米一直往下掉,媽媽説:“很多事看着容易,辦起來可難了,這是有技巧的。”説完就手把手教我,她做一步我就跟着做一步,可我不是折個貨真價實的“漏斗”,就是把它包得鬆鬆垮垮,一上線就全散架了。好不容易整出個有點樣子的,我早已累得哇哇叫了,看來真是個技術活呀。我搖搖頭便不再繼續了,就等着媽媽包現成的我吃好了。沒有我在一旁干擾,媽媽的速度更快了,她一口氣包了五串粽子。媽媽説:“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煮一個小時,這樣才能讓粽子吃起來更有嚼頭些。”

一串串帶着水氣兒的香噴噴的粽子終於出鍋了,那香味飄滿了屋子,讓人都不由自主流下了口水。我迫不急待地剝開綠色的粽葉,哇,粽子色澤誘人,連忙呼口氣,吃了起來,那味道清香可口,鹹鹹的香香的,真好吃!媽媽看我狼吞虎嚥的樣子,在一旁不停地説:“吃慢點,吃慢點……”一個粽子剛下肚,我就衝着媽媽説:“媽媽你真棒!包的粽子味道好極了!”媽媽用手理了理額頭邊上的幾根零散的頭髮,欣慰地笑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0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故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故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故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説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説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説,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脱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説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正因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説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説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故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説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1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説,最著名的的就是為啦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啦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説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2

要説起習俗,就要説起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

其實在我們江浙地帶並不是紀念屈原,而是紀念為國而死卻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當時百姓在端午節,也就是説他的祭日。於“江溯濤迎濤神”的賽龍舟。

端午節,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粽子了。

粽子又稱“角黍”,是為了魚兒不肯食楚國大夫屈原,所發明的美食。

端午節那天清早,早早的就聽見水在滴滴答答的響,原來是大人們開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裏頓時時飄滿了清香,咦,為什麼還有一股樹葉的香氣呢?喔!原來是蘆葦葉,只見媽媽先將葉子、糯米、粽繩洗乾淨,再用剪刀,剪去中葉小須,將粽葉光滑的面朝裏圈成漏斗,將再放入糯米,最後合起來用繩子給他五花大綁就完成了。然後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放入蒸籠中。給他來個桑拿浴。

終於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軟軟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説起端午節,還有人會想到賽龍舟,這是一種競賽,考驗的是團隊的協作能力,力爭第一,只聽見鑼鼓喧天。“一二一二”叫着口號,有一支隊伍奪冠後笑容滿面,每個人都喜笑顏開,因為這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比賽,並不完全為的是輸贏,而是為了一種樂趣,一種參與,更重要的是將這種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傳統精神延續下去。

民諺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菖蒲做為重要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家家户户都會將家中打掃乾淨,將艾葉,菖蒲插在家門前,為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現如今,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看見門口擺放着艾草菖蒲,為端午營造出濃烈的節日氣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的我們應該認清歷史,研究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延續下去,並創造出新未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3

老家的習俗可真多呀,數都數不完,各種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我就喜歡端午節了因為不僅可以吃到粽子還可以親手包粽子呢。

我們在端午節的前十幾天就開始準備,就只差等待了。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我早早地就把圍裙穿好,等他們了。媽媽拿起香香的玉米葉開始包了(這種玉米也是用酒泡洗過的,所以很香,大家都用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葉子。我們喜歡玉米所以用玉米葉來包。)我也跟着學媽媽包,媽媽用慣有的手法熟練地包好了一個,我卻跟不上媽媽,所以只能慢吞吞的。放入棗子接着包。我想讓粽子甜一些,於是就多放了一些棗。等我包好一個的時候。媽媽已經包了好幾個了。等媽媽包完了我卻才包了三個。包完之後放入蒸籠慢慢等待,我趁粽子在包的時候跑到嬸嬸家,看見他們是使用筒子來包粽子的,我就也幫她們包了幾個

回到家之後粽子已經出籠了,我立刻撲上去拿了一個我自己包的粽子吃,因為我包的粽子很難看,還小,所以一眼就認出來了。我把粽子解開以後咬了一口,哇,好香好甜呀!一會兒功夫我就吃完了一個。媽媽説“別吃了,一會兒還有活動呢!”

全部好了之後,我們提着籃子上各家各户交換粽子。回來以後就去參加吃粽子比賽。家裏派我作代表參加比賽。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了。終於開始了,姐姐把粽子解開,我快速地吃,吃到一半吃不下去了。姐姐説:“你還要不要你的大粽子了。”我硬撐着吃了下去,終於贏了比賽。獎品是紅豆味的一個超級大粽子。我抱着粽子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累死了,累死了!”我要放鬆一下,吃我的大粽子啦。

這就是粽子的習俗:“可好吃了呢!”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4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出自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之手。想當年,屈原站在汨羅江邊,哀歎國家衰敗,奸臣當道,抱起一塊大石縱身跳入江中。人們為了紀念他,便設立了端午節。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門上插上艾蒿。走進樓道就聞到一股清香,帶着一點苦澀味,據説艾蒿能避邪。還有的地方的人們還要喝雄黃酒,給小孩兒抹雄黃酒。傳統醫學認為初夏邪氣重,皮膚多有寄生蟲,所以要在端午節時飲用和塗抹雄黃酒、薰艾蒿來祛邪、驅蟲、除病。濃郁的酒味混合着艾蒿的清香,估計邪氣就不敢靠近了。

鑽進廚房,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哈哈,是粽子的味道。傳説,當年屈原跳江後,當地的人為了不讓水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便用竹筒裝上糯米,投入江中,後來粽子漸漸簡化為用粽葉包了。吃粽子容易,包粽子可不容易。首先將2~3張粽葉錯開摺疊,折成漏斗狀,將泡好的糯米倒進去,加幾顆紅棗,再把“漏斗”包起來,用棉線纏繞起來,系一個活結,吃的時候方便打開,再用清水泡一段時間就可以上鍋蒸了。説完粽子,再來談談鹹鴨蛋。剛買回來的鹹鴨蛋可真把我嚇了一跳,乍一看我以為是用泥巴裹着的。洗淨之後,蛋殼呈青灰色。

煮熟後,剝開蛋,不過剝蛋也是一個技術活,每次鴨蛋都被我“殘害”。蛋黃是決定鴨蛋好壞的重要條件。好的蛋的蛋黃是有些紅色的,差的就是黃色的。每年端午,我都想起了屈原,彷彿聽到了他的哀歎……讓端午的習俗一直傳承下去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5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蒲節。端午節習俗多,主要有:插艾草,吃五毒餅、飲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帶香囊等。

又是一年端午節。清晨,露珠從花上滾落,鑽進泥土裏。“吱——”我和奶奶從屋裏出來,拿兩個小凳子,奶奶笑着,抓起一把米,對我講道:“這粽子要用蜜棗,花生、糯米合起來做,外面要用粽葉包住”。説着,糯米已經洗好,我們祖孫二人相對而坐。映入眼的是備好的食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一片葉子,捲成三角形,放上米和棗,哎呀,沒地方放棗了。奶奶招呼我看她的包法,奶奶包粽子速度很快,眨眼間就包好一個。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弄幾下,結果,粽子形不錯,但繩系不上。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怎麼這麼難!我撅着嘴説:“奶奶,我不想包了”。“加油,你要繞着系,奶奶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我又拿起清香的粽葉,圍成三角形,挖一勺白淨糯米,點綴上幾個小花生,塞入一顆蜜棗,封上口,輕輕繞上繩子,一枚可愛的小粽子就出世了!“終於包好了”。我伸伸累酸的腰,高興地喊。“我包粽子速度越來越快,不一會,一個個粽子變成一盆粽子。一口大鍋,添上水,生上火,小粽子就開始在水裏游泳,水越來越熱,它們上下竄動,蓋上蓋子,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鍋中散發出清香,怎麼還沒好,我的耐心就要被時間磨盡時,奶奶喊了一聲:“小饞貓,可以吃了”。我立馬撈出一個粽子,小心剝開,灑上白糖,白白胖胖的粽子進入口中,甜絲絲的感覺,加上米香,妙不可言。

這個端午,我收穫了包粽子的方法,美味的粽子。端午節,我愛你,更愛你那甜甜的味道。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6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的歷史了。

端節的由來和傳説有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是源於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出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經常在楚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最終導致屈原被趕出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寫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江邊去憑弔屈原,百姓們怕魚龍蝦蟹咬屈大夫的身體,便入江裏投飯糰、雞蛋等食物餵魚龍蝦蟹,後來就發展成粽子,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過端午節吃粽子,是各地共有的習俗,不過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粽子,我們家鄉則用箬葉包粽子,包成三角形,粽子除了用上等糯米,裏面的餡卻不一樣,有棗泥的、豆沙的、鹹蛋黃的、肉餡的……無論是什麼餡的粽子,我都愛吃。

端午節那天,鄉下老家都會舉行賽龍舟活動,賽龍舟可有意思,每條船上除了十幾個槳手和一個舵手外,還要放一個大鼓,槳手們聽着鼓聲落槳,動作整齊劃一,河面上鑼鼓動喧天,槳手們喊着號子用力划槳,岸上的觀眾高聲吶喊,場面非常壯觀。

吃着香噴噴的粽子,看着熱鬧非凡的划龍舟,我從心裏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燦爛輝煌。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7

夏季最令我難忘的節日要數端午節了,看着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饞人;聞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吃着糯米夾着紅棗的粽子,使人忍不住想起它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被奸臣所陷害,不得不背井離鄉。他想起奸臣陷害他人的場景,想起朝廷腐敗的場景,一邊走,一邊吟詩。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江邊,他歎了一口氣,氣憤地跳入汨羅江。村民們看見了,就拿起用竹筒包好的糯米,乘着小船,向屈原跳江的地方駛去。他們紛紛扔下糯米,為的是讓魚、蝦、龜等動物吃飽之後,就不會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

屈原跳江的這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節吃竹筒劃小船,到後來變成了吃粽子,賽龍舟。

去年的端午節,依然記憶猶新。早上一醒來,便聞見一股艾草香味。我一骨碌翻下牀,走到廚房,媽媽正在做粽子,媽媽説:“文博,我們一起包粽子吧,包完了咱們就看賽龍舟去。”我答應了一聲就跟着媽媽包粽子了。包粽子有個技巧,一隻手托起艾葉,另一隻手夾起一塊紅棗,放在艾葉上。將艾葉放在桌上,放少許糯米,把艾葉兩邊捲起來,一個完整的粽子就做好了。

大老遠的地方,就已經聽到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了。橋頭擠滿了人羣,岸邊人山人海,五艘龍舟一字排開早已準備就緒,就等那槍聲發號施令。只聽得“砰”地一聲響,五艘龍舟爭先恐後,兩岸的吶喊聲不絕於耳。“一二,加油”一艘龍舟已到達終點,人們大喊勝利。

艾葉發出的香味,它是想告訴人們,不要忘記屈原,不要忘記五月初五,我們的習俗——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8

端午節的來臨騷擾着我好玩的心。我一大早起來,看賽龍舟。年年龍舟都是我爸爸那條船勝利。不知道今年會怎樣!

我剛到江邊一看,哇!他們都做足準備,老一輩的人們都手持香火,對着長江行了幾拜,然後都把香火插到江邊……一會兒精彩開始了。他們頭上繫着繩子,拿着船槳,只見船頭的那個人拿着鼓吹氣勢耽耽,很是威武。開始了,船員們坐正姿勢,握緊船槳,蓄勢待發,“咚、咚、咚……”隨着鼓點的加速,船隻像離弦的箭一樣,“一二一、一二一、加油、加油……”隨着整齊統一的口號聲,20多條船隻不分上下,像魚兒般穿梭水間。很快,爸爸所在的那條龍舟領先一步,但後面的人也窮追不捨,我大喊着“爸爸加油,爸爸加油……”快到終點了,眼見着後面的船隻奮勇前行,快追上爸爸所在的船隻了。我們所有人都屏息凝視着,“咚咚咚咚……”密集的鼓點似乎在鼓舞着滿船的將士們,“加油、加油、加油”口號聲越來越響,啊!爸爸所在的船隻獲勝了!我大聲歡呼。

隨着比賽的結束,人們又開始了新一輪活動——包粽子。

包粽子比賽開始了,看着桌子上準備好的粽葉、糯米、清水等材料,不少人都摩拳擦掌,年紀輕輕的叔叔阿姨們、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們,都不分上下,快速的那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放米、配料,最後包好用線纏上,動作流利沒有一絲猶豫,看得我眼花繚亂。

隨着時間的流逝,比賽接近尾聲了,看着奶奶們盆裏慢慢的粽子,我們不禁升起了佩服之心,老當益壯啊,別看年紀大了,包的粽子那叫一個均勻、漂亮。

賽龍舟、吃粽子,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9

端午節作為傳統民族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在北方和南方對端午節的慶祝方式也是不一樣的。看着南方的親們分享的端午節趣事,我覺得特別的新鮮,有那麼多習俗,那麼多娛樂項目,可能是屈原是南方人的緣故,在北方就沒那麼好玩了,我僅有的一點印象就停留在小時候,看着大人這一天如何過。

在我們這裏最隆重的節日要屬春節和中秋節,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節日。就比如清明節,我們這裏就是吃煮雞蛋,插柳條,有的還會擀單餅,用餅卷雞蛋吃,就是這麼簡單。端午節老百姓常是門上窗上插艾草,用鮮艾葉放了盆裏洗澡洗臉等,據説是防蚊蟲,辟邪祛病,然後就是吃粽子,包粽子的也很少,幾乎全都是買的

記得端午節這天很早就有人推着車子在大街賣粽子,這天粽子格外貴,換作平時街上也沒來賣的,吃粽子的人少之又少,每人差不多吃兩個就飽了,端午節吃粽子成了一個象徵性的烙記,不像南方每家每户包的粽子一盆又一盆,一鍋又一鍋~~所以讓我這個北方人包粽子很為難

哈哈,一説今年我要包幾個粽子,家人都表示那麼麻煩,能吃幾個,還是買吧~~看得出家人都不感冒這玩意,那也就象徵性一下吧~~我是不會告訴你我只包了十個的,而且兩種包法,就一種能看得過去,哈哈!

對啦,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給很小的小孩子戴五色繩,讓家裏老人搓起來戴了手腕腳腕脖子上,記據説等下雨的時候剪下來沖掉保佑無病無災之類的説法,我小時候戴到五六歲~~哈哈

沒有划龍舟,沒有雄黃酒,也沒有端午祭祖的習俗,我們的端午節好簡單,感覺跟着法定節日蹭假期一般哈哈~~感謝屈原大人~~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30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羣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31

端午節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這個節日為何而來,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會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繫在一起的。

許是因為老家地處平原,沒有吃米的習慣,因此粽子並不是端午節的必備吃食,即便是備受寵愛的餃子,也不是主角兒。小時候,農村條件都不太好的時候,端午節的特殊只是體現在早飯上,即糖包子和鹹鴨蛋。糖包子,用發好的白麪包成三角形,裏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紅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這樣,糖包子在平時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顯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於為什麼吃鹹鴨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測,或許是因為家鄉的人以麪食為主,不愛吃甜食,而醃的很鹹的鴨蛋剛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對於小孩子的誘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時候甜食並不多,因此最喜歡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裏,等出鍋的時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饞的孩子往往拿起剛出鍋的糖包子就吃,結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燙的直叫。

鹹鴨蛋平時吃的也少,因為鴨蛋貴,一般家裏養有鴨子的人家才會經常吃到鹹鴨蛋,若是會過日子的婦人,還會把積攢下來的鹹鴨蛋賣掉。沒有鹹鴨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雞蛋來代替了。

小時候,早飯吃好就是過端午了,因為午飯又和平時一樣了,能吃的起餃子的人家很少。現在不一樣了,早上的糖包子和鹹鴨蛋越來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餃子到慢慢變成了主要的過節吃食,一到做午飯的時間,家家廚房裏都傳出“篤篤篤”剁餃子餡兒的聲音。

標籤: 習俗 通用 端午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mnrn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