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中元節習俗:做普度

中元節習俗:做普度

中元節之俗,據傳漢代即已有之,至唐代尤為興盛,因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得病,曾於病中昏迷,當他甦醒以後,自稱曾“魂遊地府”,歷見陰間散魂餓鬼,攔路乞食,唐太宗答應返陽之後,當廣為佈施,因而詔令全國,於中元令節之時,設盛宴普施眾鬼魂,所以“普度”也稱“普施”。從此傳衍不衰,久而成俗。

中元節習俗:做普度

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節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動雖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鯉城區地界即有三十六個鋪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買菜辦筵席、演戲酬神、請客飲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經耆老紳士公議,三十六個鋪境的普度,分別從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舉行,所以舊鯉城區在七月這一個月是無日不普,天天演戲酬神宴客,整個七月都在忙於做普度。經過協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後城做普度,以後各鋪境輪流。直到七月三十日為止。

七月初一(有的在六月底)這一天,是普度月的開始,泉州鯉城在開元寺大庭院中就豎起一杆高高的旗杆,掛上了“招魂幡”,向五路八方的遊魂散鬼昭示;在七月這個月內,我們泉州鯉城將每日供奉五味筵碗飯菜招待,並將頒發銀、服,由僧道“普度”眾鬼魂脱離苦海或輪迴轉世。這些活動,前者稱“普施”即普遍施捨,後者稱“普度”,即普度眾鬼魂。前述初一的活動稱“初一豎旗”,就是在這一天豎招魂幡,又稱“起燈腳”,由於開元寺豎起大幡,所以有的境鋪不再豎幡。當日黃昏時分,各家各户在各自的門口擺上五味菜餚和酒、飯,又備一盞四方柱形玻璃燈,高七八寸,燈柱上貼小對聯,上寫:“敬點路燈,陰光普照”或“ 一心誠敬,敬點路燈”。奉敬已畢,燒了冥幣,便把路燈掛在門口,路燈的作用是用以照明街巷道路,好讓那些來接受“普施”、“普度”的“好兄弟”們在夜間行走方便。

從七月初一日起,便是俗稱的“鬼仔月”在這個月內男女不婚嫁,老人不祝壽,新屋不喬遷。如不幸有人於此月亡故者,如不停樞在堂,只能舉行出殯儀式,而不舉行“歸虞”引魂儀式,因舊俗雲“七月不引鬼入宅”。估計因七月乃普度之期,到處充斥遊魂散鬼,如於此月舉行引魂儀式,誠恐“家鬼”與散魂野鬼發生矛盾衝突。包括其他喜慶之事,也儘量避免在這個到處都是遊魂散鬼的月令舉行。

怎樣做普度

普度之日,一般先由道士張羅,有關事項首先早於初一即已在開元寺豎旗杆掛“招魂幡”,這是泉州古城做普度的標誌。然後張貼榜文,俗稱“豎幡”、“貼榜”。有人稱“豎旗”實乃誤稱。豎幡用以招引亡魂來接受普度;豎幡由開元寺統一豎立,榜文則由各境鋪於普度前夕張貼,張貼榜文則用以界定來此接受普度之眾鬼魂的類別、時限、入境路線,以及接受普度之具體時日。舊社會常於各鋪境主公宮前之廣場上豎立“招魂幡”。普度榜文用黃色毛邊紙寫成,因內容繁雜,常用二三張整張的黃紙粘接而成,貼於境主公宮正面磚牆上。待普度諸儀俗禮畢,在化紙時撕下連同招魂幡一併焚化。

做普度必須在境主公宮前之廣場上搭起一個普度壇,三面用帆布圍起,只留前面不圍。壇中用竹枝篾片為骨架,用五色紙糊了一尊高可丈餘的“大士爺”神像,神前點燃巨香、大燭。這尊“大士爺”青面獠牙、身披盔甲,看來這就是最古老的男性“觀音大士”,可見泉州鯉城此俗淵源十分古遠。“大士爺”兩側,又有“赦馬”和各色紙幡,神壇氣氛威嚴陰森,小孩子不敢仰視。

神壇之前,又有臨時搭起的平台,在神前擺着全席二十四味大筵,常用最大號的海碗,用食鹽鋪滿至碗麪,然後由各家各户提供熟肉二

斤,用利刀在肉中切一小縫,插入書明熟肉主人姓名的小紙條,以免散筵後發還時弄亂。由這些熟肉條沿海碗邊緣環繞疊起,層層用細尖的竹筷穿插固定,疊至二尺高度,再在熟肉上面擺上魷魚、豬筋、大蝦等等合計二十四味之數,俗稱全席,東石玉記船行為了祭祖及普度等等重大節日之用,特地用錫打造一套豐富多彩的大筵碗和全套酒瓶爵杯果合饌盤等祭器,泉州鯉城縉紳常於普度時借來使用,至今已成為珍貴之民俗文化古董。正筵二十四味之外,“大士爺”神前還擺有特大的壽龜、壽桃、米粽等等供品,為了祛災祈佑,供品務大而豐。而能卜到壽龜者將有大福臨門。

公筵而外,為表虔誠,各家各户另外供奉,不少富户商家,另設私筵奉敬,筵席之外,各家各户均用“盛籃”、“鬥籠”供奉熟食的`龜、米果、粽、米粉、面粑、面線,以及整袋白米、米粉,以及整箱“春生堂”、“萬全堂”藥酒,一甕甕的土製37度米酒或地瓜酒,讓來自四面八方的孤魂散鬼在“大士爺”的指引下盡情地吃食暢飲,盡歡盡興。

正對神壇的廣場上,搭起幾棚戲台,搬演提線木偶傀儡戲、梨園戲以及稍後的高甲戲。傀儡演《目連救母》,正如上引《東京夢華錄》“中元節”條所載:“……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可見此乃唐宋遺俗。至於戲演幾日,向無定例。每日演出中午、下午及夜晚三場,或午、夜二場,隨各鋪境而定。

就在神壇與戲台之中的空地上,高高豎立一個紙糊的大紙“車曾 ”。作為鬼魂輪迴超度的象徵物,待諸鬼魂接受“普施”、酒足飯飽之後,由道士作法,仗劍步罡、吹牛角螺、摔草蓆等等程序完畢之後,便進入“牽車曾 ”儀式,道士引數人轉動“紙車曾 ”,口中唸唸有詞,作法

讓諸鬼魂歷經輪迴超度出苦海,這就是“普度”的具體而重要的一個環節。及至深夜,是否由道士舉行“放赦馬”、“打地獄城”等節目,視各鋪境而定。

諸項節俗完畢之後,便是撤筵席,燒金楮放鞭炮,緊接着便是化紙,招魂幡、黃榜文、“大士爺”神像、“紙車曾 ”等等連同為數甚多的金紙一齊焚化,普度節俗至此結束。

到了農曆七月三十日,普度之月已經結束,各家各户於當日黃昏舉行“倒燈腳”或稱“謝燈腳”儀式,儀式同“起燈腳”略同,用五味碗敬奉,此時要把“起燈腳”時貼在路燈柱上的小對聯撕下,連同金紙銀服一起焚化。主人收起路燈,以備來年再用。

如果七月剛好是小月沒有三十日,“倒燈腳”便提前在二十九日傍晚舉行,但也有在八月初一日“倒燈腳”的。

鯉城有“重普”之俗,即從八月初一日開始,各鋪境又重新按既定順序又再做一次普度,俗稱“重普”,此為鯉城普度節俗之異者,但説不出典出何處。

標籤: 中元節 普度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jqyl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