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精選小學民風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精選小學民風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民風民俗作文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小學民風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我國幅員遼闊,有着各種各樣的民風民俗,如長陽的巴山舞,蒙古族的賽馬……但我最感興趣的要數北京的了。

想必去過北京的人肯定都吃過北京烤鴨吧!“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食”之稱,又有外國人的“到北京,兩件事,遊長城,吃烤鴨”之説,可見北京烤鴨是舉世聞名的。吃烤鴨的最佳去處是王井府的“全聚德烤鴨店。”這家店創於130年前。北京城還有一個大店子,便是位於崇文門外的便宜坊。便宜坊開業於1885年,比全聚德還早9年。全聚德烤鴨店以掛爐烤鴨聞名,便宜坊以燜爐烤鴨聞名。儘管兩者風味大不一樣,但是都在“烤”字上下功夫,所以被叫做北京烤鴨。

北京還有一個風俗,那便是滿漢全席。夏天的北海公園裏,35價中外遊者身着皇、後、妃和朝臣的服裝,依次進入彷膳飯莊。他們是這家御膳館成立70年來的第五批品嚐滿漢全席的客人。重禮儀,講排場的皇家氣氛在身邊繚繞。擺上桌面的共有130道,客人們分三個晚宴和一個午宴才能吃完。滿漢全席最多可以達到134道熱菜和34道冷葷,分六次才能吃完。滿漢全席取材之廣泛可謂是登峯造極。具體包括“山八珍”、“水八珍”、“陸八珍”三種。“山八珍”是熊掌、猴頭、罕達堪、飛龍、虎腎、麋鹿、人蔘等;“陸八珍”為什蟆、駝峯、口蘑、玉皇蘑、鳳爪蘑、玉米珍、沙豐雞、松雞等;“海八珍”即鯊魚翅、刺蔘、鮮貝、紫鮑、烏魚蛋、鼈肚、魚皮等。從材料上來看,不僅廣泛,而且珍貴,其中許多在今天已經成為保護動物,永遠也吃不到了。滿漢全席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可謂是獨一無二的了。當然,除了滿漢全席之外,仿膳也是宮廷菜餚。

春節是中國的頭等重要的節日。被稱為“中國人的聖誕節”,一般在每年的公曆一、二月份左右。如同聖誕節一樣熱鬧。在北京,商店張燈結綵,延長營業時間,供應大量年貨。最具代表性的是彩燈和各種食品。1993年,為了保障安全,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頒佈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規,使放爆竹這一傳統習俗成為歷史。

我真想去一次北京,去吃吃那裏的北京烤鴨,在那裏過一個快樂的新年。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春節西固區福利一校三年級一班我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捏泥人等。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皮影等。還有許多風俗習慣,如春節放鞭炮,穿新衣,貼對聯,貼窗花;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等。其中,我最喜歡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春節的另一名叫過年。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長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這天,人們就逃往深山,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一個老人,用門上張貼的大紅紙、屋內的燈火、“噼裏啪啦”把“年”嚇跑了。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燈火通明。第二天,人們走親訪友,並以各種活動方式慶祝春節。小朋友,讓我們把春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吧!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3

1. …特寫鏡頭別開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滿童心童趣讀來倍感親切

2. 這篇文章充滿了激情從字裏行間能體會到小作者對…的喜愛之情全文層次清晰語句流暢

3. 事例敍述生動具體趣味性強且與前面的比喻…一脈相承最後作者用寥寥數語表現出了自已對…的情感令人感動

4. 文章語言清新活潑描寫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讀

5. 內容緊貼現代生活,新穎別緻,把握時代脈搏,盡現時代氣息。

6. 脈絡分明,層次感強,敍氣説井然有序,纖毫不亂。

7. 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細揀,素材似為主題量身定製。

8. 敍述詳細具體,細節描寫生動逼真,人物個性鮮明突出,形象豐滿,躍然紙上。

9. 以環境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景交融,情現景中,景隨景現。

10. 想像豐富,構思奇特且不脱離生活的真實,扎跟於生活的聯想,拓寬了讀者的思維,讓人覺得生動有趣

11. 景物描寫傳神逼真,遣詞造句貼切得體,景隨情生,情景交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恰似一幅生動傳情的寫生畫。

12. 想像奇妙,既源於生活,不失生活的真實,又高於生活,開闊讀者的視野,充滿了藝術魅力。

13. 事件過程描述詳細具體,內容雖多但顯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體現了作者清晰的思路與謀篇佈局的.能力。

14. 外貌描寫生動形象,人物容顏逼真穿着恰當合體,宛如反映人物性格的一面鏡子,真是所謂“相由人生”。

15. 環境描寫客觀真實,環境為人物的性格服務,更好地解釋了人物性格形成過程中的來龍去脈。

16. 神態描寫生動傳神,寥寥數語,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勾勒得一覽無遺,人物的言談舉止具有了鮮明獨特的個性。

17. 前後內容關聯不夠緊密,部分內容過於孤立,與文章主體聯繫不夠密切。

18. 敍述簡略粗糙,唯有框架式結構,人物缺乏鮮明的個性特徵。

19. 詳略安排不當,主次不夠分明。

20. 內容多為線條式勾勒,缺乏點式的細描。與時代氣息不符,內容過於陳舊老化。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各民族的服飾各有特色,五彩繽紛、絢麗多彩。少數民族服飾歷史悠久,風格奇異,是民族的重要標誌。少數民族同胞每逢過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穿上絢麗的民族服裝載歌載舞,更是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在我國雲南中部和南部的彝族姐妹頭上戴着一種美麗的帽飾。這種帽形狀像雞冠,俗稱“雞冠帽”或“公雞帽”。説起來,其中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説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人人羨慕的彝族情侶,姑娘美麗善良,小夥勤勞勇敢,白天一起放羊,晚上夥伴們對歌跳舞,然而他們的愛情引起了森林魔王的嫉妒。有一天,他們在森林裏約會,終於讓魔王找到了下手的機會,小夥子為了保護姑娘不幸慘遭殺害,姑娘逃到了另一個山寨,魔王還是緊追不放。這時,山寨的雄雞正好高叫,這聲音嚇跑了魔王,於是姑娘抱起一隻雄雞,來到小夥身旁。在威武雄壯的雄雞高叫聲中,她的戀人居然復活了,魔王也不再來招惹他們,他們終於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雄雞驅魔的傳説就這樣在彝族中廣泛流傳。姑娘把象徵喜祥的雞冠帽戴在頭上,希望雄雞永遠保護自己,於是雞冠帽成了彝族的一種服飾,流傳至今。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國北方有清明戴柳的習俗,就是折柳枝紮成圓圈或帽子戴在頭上,或插柳枝於屋檐和門窗上。據《燕京歲時記》上説:”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水之隅,賜羣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北京有句民諺:”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可見此俗流傳到民間,戴不戴柳卻與死後的下場有關了。

踏青,即郊外春遊活動。由於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過此節亦有先後,福建、四川等地在農曆二月二日,陝西等地在農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區卻與清明節同時進行。舊時的踏青,以西直門外的高梁橋為最盛。《瓶花齋集》有一段真實地記載:”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

清明還有放風箏,盪鞦韆、吃寒食的習俗。

沒錯,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和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葱、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麪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麪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葱”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蒸樸籽?。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説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説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此外,中國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6

傣族擁有着悠久的歷史,下面讓我來為大家介紹。

傣族擁有他們自己的文字。比如他們把小男孩稱為xiaolongzai、小女孩稱為xiaopushao、他們稱小夥子為 maoduoli、稱小姑娘為saoduoli、老奶奶稱laomitao、老爺爺稱為laobotao。

傣族的習俗也不一樣。傣族重女輕男,從古至今都是女的當家,男的都在家裏帶小孩、幹家務。傣族一般 都是男嫁女娶,男的要在姑娘家幹三年苦力根據表現來決定。這裏只要哪家生了姑娘就可以去政府領取土地, 還要辦三天酒席。這裏男的8歲就要去廟裏當和尚學習傣文,可是這裏的小和尚非常自由,雲南十八怪裏有一怪 就是“小和尚可以談戀愛”。雖然傣族重女輕男,但是他們的文化之傳男不傳女。雲南十八怪中有一句是“十 八大的姑娘叫老太”,就是説姑娘十八歲沒結婚就管她叫老太婆。

今天就先講到這裏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我繼續為大家介紹傣族。

在西雙版納有很多民族,傣族是版納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他們擁有着自己的文字。傣族不像我們漢族有 百家姓,他們那裏女的姓玉,男的姓巖(ai)。如果生在地位比較高的就姓刀,比如西雙版納自治州的州長刀琅 英女士就姓刀,因為他們沒有百家姓,所以他們的名字經常重複。

接下來我來介紹傣族的智慧,大家一定聽説過吊腳樓吧。什麼叫吊腳樓呢?吊腳樓就是第一層不住人當倉 庫,第二樓才住人。進到吊腳樓裏講究“一脱二摸三不看”。就是進客廳要先脱鞋,然後要摸一摸吉祥如意柱 ,傣族都信仰小乘佛教,所以如果你看了人家的卧室就把他們的靈魂帶走了。傣族人非常聰明,他們為了防止 毒蛇進入,就把柱子弄成四四方方的,可見傣族非常聰明。

好了今天就説到這裏。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8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過年。這年味可在四處飄溢,風俗自然也是少不了。中國的傳統風俗可是一樣也少不了,那自然而然地就會一脈相承,聲聲不息。

年俗NO.1 除舊迎新

在過年前,人們總是會把家裏的一些舊物品扔掉,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把沒用的舊物換作新的,以迎接年的到來,使新年變得更加有韻味。

不僅要把物品換作新的,新年還需要有新氣象。每個人的精神面貌自然也需要有所改變,也要有所進步。

年俗NO.2 年夜飯

除夕夜,人們最忘卻不了的自然就是年夜飯了,在除夕夜的晚飯中,全家人會聚在一起,一起享用一頓豐盛的晚餐。這頓飯象徵着團圓,是一種對信念的美好向往。

自然,我的肚子這回可是也有福氣了。這頓飯,足以讓它叫好了!

年俗NO。3 拜年

大年初一這一天,人們最缺少不了的就是拜年這個風俗了。人們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家中閒聊一番自然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去喝些茶,互相送去一聲聲祝福與問候,來年自然大吉又大利。

自然我們這些小朋友趁着大人們聊天的時候,更加少不了一段嬉戲玩耍。把衣服玩髒了,可能還會遭到大人們的無止境的一大堆嘮叨。

年俗NO.4 燃放煙花爆竹

燃放煙花的實際最好不過於除夕夜了,吃完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之後,來到樓下。看着一道道絢麗的煙花接連在天空中綻放,我似乎看見了我新一年幸運的記號。我們的新年就要來到了,怎麼能不為此而歡呼呢?

我們的拜年風俗中藴含着濃濃的年味,新的一年要來到了!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9

清明時節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為掃墓,二為踏青。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 “孔子曾經説,‘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説,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和戰鬥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湧現“寒食”,因兩節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合二而一,清明節承載了原寒食節弔唁介子推“割股充飢”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xx年國務院宣佈《對於更改〈全國年節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後,清明節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節日都被定為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餈”之分。實在“青餅”和“麻餈”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餈”原料都是經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後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為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餈”只是把原料攤成一釐米厚的薄片後,用刀切成菱形而已,餈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説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餈”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餈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糰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餈樣子罷了,是後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餈”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採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於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着艾青特有幽香的製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着一大羣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温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着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澆愁,於是呈現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後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為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着清明時節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遊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捨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為什麼。有人説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説企求吉利,因為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湮逝的“寒食節”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慾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於“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餈”,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為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後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穀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782q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