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元宵節民俗和由來作文

元宵節民俗和由來作文

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農曆新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宵節”。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元宵節民俗和由來作文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元宵節民俗和由來作文

元宵節民俗和由來作文(一)

喜慶的元宵節剛剛過去,人們吃元宵,打燈籠……真是太好玩了.光知道好玩不行,得知道它的來歷,不行了吧!還是我告訴你吧: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喜慶的元宵節剛剛過去,人們吃元宵,打燈籠……真是太好玩了.

元宵節民俗和由來作文(二)

農曆的正月十五,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民俗和由來作文(三)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她有很多美麗的傳説.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標籤: 民俗 元宵節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33n8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