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實用】民俗作文彙編6篇

【實用】民俗作文彙編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俗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民俗作文彙編6篇

民俗作文 篇1

最近我們班舉行了民俗風情小組活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我們體驗當老師的感覺,同時我們把我們準備的課件放到網上讓那些不知道這些民俗風情的人學習。

在這次小組活動裏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就拿潑水節的活動來説,以前我以為潑水節只用潑水,不過經過這次小組活動我瞭解了許多潑水節的活動,雖然在這次活動中我覺得還不錯,但是我們組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在於小組不團結,在董老師剛佈置不久我們組就發生了矛盾,這使我們比別的組做的質量要爛一些。剛開始我們以為不會有麻煩了,可是萬萬沒想到我們組又發生了“災難”,就這樣我們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第二個問題是組長的態度,之前我們在錄音的時候因為組員的口誤而大發雷霆,我們都知道組長是因為太着急了所以才會這麼惱火,不過她把她的怒氣施發在組員身上就是她的不對了,孔子説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我們組長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不過我們組也有許多好的地方,比如説我們的PPT做得精緻,錄音的聲音比別人響亮。但是我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不應該責怪組員。

在這次我們組活動中我們有許多的麻煩,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團結就能克服一切困難。

民俗作文 篇2

做了十幾年寶雞人,對寶雞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多。參加了這次寶雞日報小記者團的活動,參觀了“寶雞民俗博物館”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寶雞的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藴和誘人魅力。

當我踏進“寶雞民俗博物館”大門時,頓時感到了寶雞那濃濃的西府民俗氣息,一片熱鬧非凡的場面映入我的眼簾。“這是寶雞的西府社火……”伴隨着講解員的趣味解説,和着寶雞充滿情趣的民俗,走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景象,看着祖先們留下的件件絕活:那精細的草編,怪模怪樣的泥塑,還有那栩栩如生的臉譜……每一個令人驚歎的工藝作品,吸引着我駐足久久地觀看。

走出民俗的足跡,這時才真正是我們享受喜悦的時刻。“大家看一看我手中的馬勺臉譜。”於是一個個小腦袋都轉向那邊。站在台上的,正是 “奇人張”——陝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張選武大師,他將指導我們繪製馬勺臉譜。我拿起手中的勾線筆,小心翼翼地抹上紅顏料,又輕輕地將顏料塗在臉譜上。仔細回想着大師教我們的繪製方法,生怕不小心失誤,就毀掉了它。不一會兒,一張紅臉的'關公臉譜大致完成了,我得意洋洋地舉起毛筆,準備加速完工。可是,好景不長,突然一雙奇怪的大手撞到了我的胳膊上,完美的臉譜上頓時多了一條長長的“黑鬍子”,我頓時心情非常沮喪,不知所措,這時張老師來到我身邊,微笑着告訴我,藝術沒有統一格式,有時候存在殘缺美,在於你的巧手加工。我對着這個黑鬍子臉譜端詳了半天,索性給他再把鬍子畫大一點,當最後完工時,老師説我畫的臉譜與眾不同,有一種別樣美。

這次的民俗尋根之旅,讓我認知了寶雞的地方民俗文化,體驗了民俗文化,做了一回“民間藝人”。大家羨慕吧!

民俗作文 篇3

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走進湘鄉民俗大觀園吧。

一、湘鄉蛋卷

只要再湘鄉吃過酒席的人,就一定品嚐過那香氣撲鼻,味道鮮美的湘鄉特產——蛋卷。毛主席曾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曾提到過湘鄉的蛋糕席,那是一種普遍的宴席,蛋卷則是上面的主菜。蛋卷的製作方法是:現將剁碎豬肉和紅薯澱粉按7:3的比例攪拌,然後把雞蛋和佐料放進去,做成原料,放在蒸籠裏蒸,大概蒸五分鐘後,再將蛋汁均勻潑灑在原料上,蒸熟切成塊,蛋卷就做好了。蛋卷還有一種做法:將雞蛋攪拌好,再倒入已燒熱的鍋內,搖勻成一張很薄的蛋皮,再把上面提到的原料放在蛋皮內,捲成圓柱體,蒸熟後,切成卷,那香噴噴的蛋卷就做好了。我最喜歡吃的是剛出籠的蛋卷,咬一口,滿口流油,真是美味極了。

二、比燈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傳説,有一個獵人出去打獵時,不小心把玉皇大帝派來的伸鵝射死了。玉帝知道後非常生氣,就命令天兵天將到人間放火。有一個善良的仙女偷偷將消息告訴人間,大家就在這晚大點燈光,玉帝中計了,收回了成命。以後每年都大點燈火。舊社會常有宵禁,唯獨這晚不禁,叫做放夜,逐漸演變成了比燈。起初是孩子跟孩子比,看誰的燈籠有趣,人慢慢的增多,形成了廟與廟比村與村比,河這邊與河那邊比,比誰的燈多亮大,時間長。有的人甚至整堆柴獻出來燒也不可惜。1986年潭市鎮比燈,充分利用電氣化,燈光映紅了半邊天。

湘鄉還有很多敏風民俗,如送財神,舞龍燈等。每個地方的民俗都有不同的特點,等着我們去發現。

民俗作文 篇4

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族人的性格。關注民俗,就是關注生活,也是關注文化。

去年,正月初一,我們一家四口回家鄉去看望年邁的爺爺奶奶,順便去拜訪親朋好友。這是家鄉的習俗。

我們去拜訪爸爸的好朋友——韓忠揚叔叔家。來到韓叔叔家的院子裏,映入眼簾的是:院子的周圍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這使我感受到了家鄉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之深。韓叔叔微笑着和爸爸握了握手,接着帶領我們進入了客廳,雖然客廳不是很胸有成竹,但即充滿着温馨的氣氛。韓阿姨為我們倒了杯茶,就連忙回廚房趕做“美味佳餚。”

一想到美味佳餚,就不禁想入非非了。我懷着好奇的心去廚房“一探究竟”。只見廚台上擺放着各種各樣的食材。韓阿姨似乎在忙着什麼,我把頭探過去看了看。只見韓阿姨把麪糰壓成小圓片,將小葱、肉沫放在圓片中,把它包起來,用手在周圍捏起一些皺動,再用刀均勻的切成小條狀,然後把這些小條向外翻,一朵“菊花”綻開了。最後把做好的“菊花”放進蒸鍋裏蒸一會兒,再用盤子盛出來。湊過頭去嗅嗅,一股夾雜着鮮葱味的肉香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這可是招呼客人的必備之品,家家户户都會做,家鄉人還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菊花包子”。

這時,另一種食品吸引了我的眼球。説特別也不特別,説普通也不普通,它就是——粥。不過這粥看起來很有特色。裏面放了海帶、小葱、花生、肉沫和白菜。聞一聞,那種清香讓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股味道,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不一會兒的功夫,桌子上已經擺滿了美味佳餚。大家一起圍坐着桌子,吃着美味的食品,聊着有趣的事情。熱熱鬧鬧的吃了一頓飯。

因為爸爸工作的地方比較遠,又因為馬上要開工了,所以爸爸要連夜趕回去。我們一家人一起回遵義。

我依依不捨地告別家鄉。坐在爸爸的車子裏,回想着在家鄉的一切。這一次回家鄉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熱愛土地的程度之深,熱情好客的性格和他們樂觀向上的精神。

民俗作文 篇5

二月二,龍抬頭 ,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真正的春天到啦......

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一天是龍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説,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很多地方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這一天,也是我們一年中與龍走得最近的一天,作為龍的傳人,我們傳承着中華龍行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帶着對神州大地無私饋贈的感恩,帶着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在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中描繪着新一年的願景。

這一天民間傳説中的神龍會甦醒昇天,興雲佈雨,以保來年風調雨順,敬龍祈雨,祈求豐收。

這一天,使使耕牛,預示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

這一天,打打囤,預兆豐年來臨,大囤尖、小囤流。

這一天,理理髮,被稱為龍剃頭,亦有鴻運當頭、精神飽滿、時時吉祥之意,正合一年蓬勃之氣。

這一天,吃點龍食好兆頭。讓煎餅、料豆、龍耳餃子、龍鬚麪、豬頭肉等等這些流傳的老講究,給人們帶來吉利,帶來歡暢,帶來心靈的撫慰。

二月春龍送温暖,紫氣東來萬物舒。祥和瑞氣鋪大地,風調雨順隨人願。

一年之際在於春,讓一年的鴻運就在二月二這天開始,踏着春天的步伐,昂首前行。

二月二,龍抬頭,祝大家鴻運當頭,夢想成真!龍日吉祥如意!

民俗作文 篇6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其它的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慣,我只介紹漢族的。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與殷商時期。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一月一日叫春節。在春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比如我家今年的對聯是由書法家親自書寫在紅紙上的。有的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即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這些都是要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趕在春節前回家團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聽説媽媽單位的一個北方阿姨介紹,他們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並且在十二點準時吃的。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在南方我們有過年吃年糕、包粽子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和粽子,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説了這麼多,你也大致瞭解了吧,當然,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開心的看春節聯歡晚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0x9g3j.html
專題